評論
-
【篆刻講堂】章法構成的基本原則——善用殘損吳昌碩(1844—1927),初名俊卿,初字香樸、香圃,又字蒼石、倉石、昌碩,又作昌石,號缶廬。浙江安吉人,寓居上海。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詩書畫印博采眾長,自成一家,被譽為四絕,為縱跨近、現代的杰出藝術大師。...查看詳情 -
李樂:從美術館到藝術共同體 讓藝術回歸本質景峰美術館總部 生活美學空間1996年,閆利明先生收藏了自己人生中第一幅藝術作品。2014年成立了以收藏為主的景峰美術館,美術館很少做展覽。所以閆先生與景峰美術館在業內鮮為人知,但他的收藏是很成體系的。2015至2...查看詳情 -
深入踐行“三牛”精神 推動新時代文藝更繁榮我們度過了極不平凡的2020年,迎來了充滿希望的2021年。在辭舊迎新的美好時刻,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發表鏗鏘有力、激揚奮進的重要講話,引起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的強烈共鳴和巨大反響,極大地感召和...查看詳情 -
李屹:新時代文化文藝工作的根本遵循《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生動記錄了黨的十九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立足“兩個大局”、推進“兩個偉大革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集中展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查看詳情 -
難忘2020|藝術之光永遠不會被掩蓋如果時光倒回到2019年末,打開新一年全球展覽計劃,感覺無疑都是充滿希望與期盼的一年:當人們開始期待文藝復興大師拉斐爾500年大展;當故宮宣布紫禁城六百周年的一系列特展時,當“鑒真號”搭載奈良唐招提寺文物在上...查看詳情 -
林風眠毀畫始末考——談其存世作品的梳理畫家林風眠一生坎坷,家人離散,畫作與畫家一樣,歷盡風霜。特別是一九六七十年代期間,親手毀畫于抽水馬桶,成了藝術家自虐的新典故。以親歷者身份記錄林風眠毀畫經過的是潘其鎏與馮葉,但說法卻又有出入,其中原因...查看詳情 -
藝術的“上海時間” | 美術展覽“網紅化”只是局部現象以“全球藝場·上海時間”為主題的上海國際藝術品交易月早已落下幃幕,然而,藝術的“上海時間”仍在延續。“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近期深入探訪上海濱江美術館群,探尋藝術的“上海時間”與背后。得益于上海...查看詳情 -
王萌:"中國表現"——出現在2020的詞匯“中國表現”參展藝術家文/王萌 (在“中國表現”第一回展研討會上的發言,因疫情未能赴滬于北京提供)很高興看到“中國表現”第一回展在上海拉開帷幕,這個展覽成為2020年中國當代藝術界少有的具有氣勢磅礴感的大型展覽,也...查看詳情 -
迭戈·馬拉多納給藝術帶來的靈感和激情《中國美術報》 第213期 域外美術上帝是誰?如果把這個問題拋給那不勒斯或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貧民區,上帝就成為了一個出生在阿根廷貧民家庭的卷發小矮子——迭戈·阿曼多·馬拉多納。 2017年,那不勒斯市中心的圣母教堂...查看詳情 -
馮遠:順應時代變局 挑起規范重擔馮遠(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名詞的規范統一,是對于國家文化藝術發展傳承十分重要的一項基礎性、支撐性系統工程。今天的數字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專業化、規范化、結構化的專用名詞...查看詳情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