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馮遠(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文聯副主席)
名詞的規范統一,是對于國家文化藝術發展傳承十分重要的一項基礎性、支撐性系統工程。今天的數字化、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專業化、規范化、結構化的專用名詞,制定規范統一的(藝術學)名詞體系和名詞服務平臺,是促進藝術交流傳播、知識協同與管理、信息傳輸和共享的基礎支撐。從這個角度來說,藝術學名詞規范工作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基礎建設工作,其作用比我們想象的還要大。
在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名詞審定工作中,藝術學是屬于亟待完成的學科之一。這一方面說明了相比其它各類學科藝術學研究的滯后,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項工作的繁難復雜和艱巨性。因此,啟動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及其緊迫性不言而喻。
而另一方面,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高等藝術教育基本采用的是專業分科即單科教學體制制度,主要幾大專業如音樂、戲劇、美術、電影、戲曲、舞蹈的院校,均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各類專門學校基礎上通過改制、擴容,由政府重新冠名。當時計劃經濟體制主導下的高等藝術教育的分布和受重視程度也因管理體制的不同各有差異、未盡合理,而在學科專業建設和發展方面,音樂、美術相對發展得較為健全和層次略高一些。2000年前后的教育體制改革,對高校實施歸口和屬地化管理,文化部原下屬院校除少數轉由教育部直屬外,京外院校和原北京院校均歸省市管理。雖說是共建,但這種機制改變的結果,導致了人才培養與人才去向、教學研究與實際應用隔膜的形成,完全聽憑市場調節。
又由于改革的諸多環節尚未完全到位,不光藝術教育多年單、專科制運行的弊端沒有得到應有的改善和調整,相反使各院校之間自成格局的壁壘現象滋生,個別院校即使意識到此項工作的重要性,也無能力調集引進力量共同參與,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大藝術學格局下的多專業學科綜合的集聚效應無從形成,這種局面至今或者在可預見的未來,我們似乎還看不到有改變的可能。
進入新世紀,隨著我國加快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文化藝術事業的快速發展,文藝創作繁榮局面的形成,藝術創新實踐的跨界兼融、藝術與科技的進一步結合、技術與藝術的深度融合,藝術教育中學科、專業交叉互補的探索嘗試,甚至在教學科研創作中的分合演變將成為趨勢。因此,適時推進審定規范統一的藝術學名詞工作,已經成為重要、必要、緊要的一項任務。
一個學科的名詞審定是該學科基本概念、范疇的厘清與標定,作為學科大廈的磚瓦,其質量即高度標準化、規范化、系統化的磚瓦,是成就大廈基業的基本的也是核心要素。“名符其實”,既是基礎常識,也是學術規范,其意義不光在實際使用方面的宣傳推廣、應用普及,還將通過信息化建設,建立名詞數據共享平臺。并通過國際術語交流活動,推進中國名詞體系與國際接軌,促進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等等。
今天,我們處在一個百年未遇之大變局的時代,中國的經濟、社會、文化、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取得新的成就,中國的國際政治地位不斷提升,以及一個思想開放、學術自由和物質條件豐沛,藝術繁榮的大好時代背景下,開展我們的基礎建設工作。當然,做好這項工作我們需要克服一些實際困難,處理、化解好幾方面的問題與矛盾;首先是傳統與當代性的矛盾;其次是跨學科、跨專業和話語體系差異的矛盾;再次是當下和未來學科快速發展造成的不確定性等等。還有一個不利因素,學養豐厚全面、通才型的大家大多年事已高,這就需要依靠中青年專家、學者、教授承擔起百科全書式研究的重任與歷史使命。
同時,在編寫審定藝術學名詞與建設科學的學科體系時,需要把握好幾方面的關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藝術與全球化時代世界文化藝術的關系、不同文化和社會制度話語方式的對話交流關系、藝術學各學科之間的關聯與動態發展的關系等。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通過的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在十四五時期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任務,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這是做好藝術學名詞審定工作的指導思想。我們要把握好新時代的戰略定位,適應新時代新形勢的要求,發揚科學民主,嚴謹求實的精神,保證審定工作的規范性和權威性,主動服務于前瞻性基礎研究,主動關注文藝繁榮、創新發展中誕生的新概念、新名詞、新的學科領域和新的思想理論體系,創新編審思路,在全國名詞委的指導下,扎實推進工作。
進入21世紀新時代,新的學術建設任務就歷史地將由新一代學者承擔起來。藝術學名詞編審工作正是中青年學者發揮智慧才華的大好機會。我們應當站在人類文明已有的成果基礎上,以更廣泛的學術視野和知識積累,激發潛能,攻堅克難,建功立業,做出這一代人的應有貢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