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個人簡歷]
杜世祿,浙江東陽人,美術學博士、教授、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浙江省高職高專藝術設計類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金華市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

《白光》2002年 68cm×72cm
創造意象 興象抒情
——淺談杜世祿的積墨寫彩山水
邵大箴
我們考量一位當代中國畫家的藝術成就,主要看他能否在縝密而完善的中國傳統繪畫脈絡中,仍然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藝術理念、藝術語言與審美理想圖式,創造性繼承和發展傳統,建樹起自己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美術學教授、博士杜世祿從傳統繪畫中古老的,漸已消失的積墨畫法、焦墨畫法中發現它的內美,并予以發展。經過長期的研究探索和創作實踐,在中國畫壇形成獨樹一幟的杜世祿積墨山水畫、焦墨山水畫和簡筆寫意山水畫,使這一高難度的藝術語言得以傳承下來,在當今時代的中國畫壇發出別樣的光輝。

《黃大仙廟》
中國畫最寶貴的藝術特征是筆墨,中國畫的民族性,非筆墨無以言談。線條是中國畫的造型基礎,線條如同中國畫的生命線,墨法之妙也全從筆法中產生。評論畫家作品的藝術性以突顯自我風格的筆墨見高低,筆墨是構成我們民族繪畫特殊語言風格的要素,這是我們民族繪畫區別于其他民族繪畫的最主要特征。

《古樓仙境》51.7cm×46cm
杜世祿重視傳統繪畫基本功的學習,以十年磨一劍的時間與精神臨習大量先賢畫跡,博采眾家之所長。他臨習古人技藝,意不在復古,是用心研究古人之法,借古以開今,為他作品風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基礎。“為學日益”浸淫于傳統,深涉廣取;“為道日損”由博取精,去支離存高簡。杜世祿具有西畫繪畫基礎,他將傳統筆墨和西畫理念融化于自家筆墨之中,使作品既具傳統理法又備現代審美意識,杜世祿的山水畫作品具有時代感。

《清朗如流》68cm×76cm
杜世祿在《我的畫心畫意》一文中寫道:“只有在恰當地傳達出表現物象的本質特征和藝術審美趣味時,才可能獲得一般意義上的認可。將自己置于大化之中,與天地融為一體,非其不二,恰似‘微風吹幽松,近聽聲愈好’。繪畫不過是站在自然這面鏡子之前畫著自畫像而巳,正所謂‘以道觀道,以性觀性,以心觀心,以身觀身,以物觀物’者也。”

《雪后陽光》72cm×120cm
杜世祿以獨到的理解,強調中國畫興像性和寫意性的意義,觀賞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其豐贍的思想內涵,以及造理入神,妙得天趣之快意,非高人逸才不能達觀自在。杜世祿深諳“山水媚道”,不惟一味游目山水,而是澄懷觀象,含道映物。不為客體之纏縛,創畫格為主觀,以寄山寄水抒情達識,蒙養浩然之氣以升華胸中丘壑。畫家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觀審視大自然,山水非眼中之山水,山水就是我;畫不是單純模寫自然,畫即是我。

《江風山月》68cm×120cm
杜世祿的山水畫題材,并非選擇名山大川或某一特定地域山水,他是從自然山水升華為自己的創作理念與自我筆墨語言以體現胸中丘壑。古人云:山性即我性,水情即我情,畫乃畫家之心印。他以自己精神氣質的形象符號,借抒寫山水形象而達到創造意象直至興象的高度與深度,借山水形象抒發自己的思想情感與美學理想。

《層林盡染》69cm×46.8cm
杜世祿的山水畫作品的主要特征是繁密。他的積墨山水、焦墨山水作品具有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然而杜世祿是位善于探索,富有開拓精神的畫家,他認為物有常態,但藝術不能有定型,勇于樹立不斷自我否定、自我重塑的創作觀念,這種否定實際上是不斷自我提高的過程。

《春暖處處》68cm×138cm
他近年來創作的作品與十年前作品相比有明顯變化,由繁入簡,由具象趨于意象,更加注重作品的精神內涵。在這種變化中,呈現了亂而不亂,亂中有序,變化自然的筆墨抒寫,主要體現在他的水墨、焦墨簡筆寫意山水。這種畫法是出新意于法度,入乎規矩之中,又超乎規矩之外,不為理法所束縛,突破了傳統皴法的規律和程式符號,是用筆用墨的解放,雖粗服亂發,卻氣韻生動,隨機自然。他很敬佩黃賓虹衰年積墨、焦墨變法所取得的成就,從他作品風格的嬗變,體現了黃賓虹的影響和啟迪,主要表現在亂而不亂、亂中有序、變化自然的畫風轉變。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寫彩,他把彩當作墨,層層疊染、點戳有加、彩墨相映,使他的積墨和寫彩有機結合,使畫面煥發出別樣的圖景,這是他在中國山水畫創造性上邁出的重要步伐。

《爍金飄流》68cm×74cm
每一位畫家都要面臨師承和個人風格的問題,正確對待這一問題至關重要,杜世祿認為自己的作品要與黃賓虹拉開距離,不能學黃賓虹的形式和表象,要解讀黃賓虹的思識,參悟黃賓虹的旨趣,得其精髓,拓化為自我的筆墨語言,藝術創作的最終目的,是在傳統的傳承中形成鮮明獨特的個人藝術風格。在全國眾多黃賓虹的追隨者中,學步者夥,而透網者鮮,杜世祿能脫穎而出,獨樹一幟,殊為不易。

《薄霧晨曦》68cm×74cm
觀賞杜世祿積墨山水作品,近觀物象仿佛似是而非,似無物可尋,只見富有彈性和韌性的長短、粗細、濃淡、干濕形態各異的筆墨線條、點染交錯縱橫,在凌亂中翻滾、跳動,灑脫而自然,體現了中國畫線條的意象美與韻律美。然而站在作品稍遠些,物象井然明晰,蔥郁疊翠之峻嶺;孤峭崔嵬之雄峰;蕭瑟曠朗之溝壑;落索挺拔之寒林;或歡暢或凝咽之流泉;或隱或現之云樓茅屋,領略靜謐,蒼蒼莽莽,渾然一體,虛靈之氣彌漫于整個畫幅。觀杜世祿積墨山水,使人有可居可游之感,久觀其味彌深,回味無窮,愛不忍去。我欣賞他的繁體積墨山水,令我感動的是沒有造型之功、沒有書法之功、沒有寂寞之耐功、沒有學養之綜合是無論如何創造不出來的。

《大山寫生》43.8cm×66.8cm
當前中國畫中的工筆畫處于空前繁榮發展,寫意畫處于削弱、停滯時期;而今的中國畫創作,有些作品雖精心繪制,但忽視了意象、興象精神的高揚,出現“寫”不講、“意”不足的問題;在這個審美情趣偏重于感觀刺激的現代社會,浮華艷麗的表象藝術往往比深沉內斂的精神創作更容易占據觀眾的心理,以怪誕離奇而彪炳新風的小技畫作為時尚前衛。

《別有洞天》68cm×172cm
面對當前中國畫壇的種種現象,人們對中國畫的基本理念及現狀產生含糊、混淆和疑惑。在中國畫傳統中脫穎而出的杜世祿山水可以回答當前中國畫的混淆、疑惑問題,杜世祿山水在捍衛著中國傳統繪畫的民族性、正統性和學術性。杜世祿山水的出現,對傳統中國山水畫的繼承和發展具有深遠的學術意義。
邵大箴(本文作者系中央美術學院(微博)教授、著名美術評論家,2014年初春寫于北京)

《西天取經》2016年 68cm×136cm

《云水天上來》68cm×172cm

《邊疆衛士》2016年 68cm×136cm

《近山識途》2016年 68cm×136cm

《煙云婺江》

《居家有景》1999年 68cm×72cm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