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簡介]
戴成有,男,漢族。1940年4月10日生于河北省樂亭縣。東北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吉林省美術家協會第四屆副主席、《中國美術》編委、中央國家機關美術家協會顧問、中國經濟日報雜志藝委會委員、中國文藝家書畫院藝術總監、吉林省政協文史委特邀委員、戴成有書畫院院長、長白山畫派研究院院長。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1966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中國畫系。1973年調東北師范大學藝術系負責創建美術專業并任教,長期主管美術教學工作。作品題材涉獵廣泛,山水、人物、花鳥兼擅,以大寫意瑞雪山水獨具特色而廣被認知。先后入選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美展等眾多國家級專業展,并多次參加中國美術家協會提名展、精品展,榮獲各類獎項。作品被《美術》、《中國美術》、《美術觀察》、《國畫家》、《江蘇畫刊》、《書畫藝術》、《當代書畫名家》、《當代美術》等各類專刊刊發并收錄入各類畫集。多幅巨作被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中心,中南海,中央軍委八一大樓展藏。其中《北國風光》展示于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長白山》展示于中央領導辦公區。2014年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戴成有》大紅袍畫集。
自1990年起先后多次赴美國、英國、丹麥等國講學、舉辦個人畫展。被聘為印第安那大學美術系客座教授,南伊利諾伊大學美術與設計系訪問教授。香港《大公報》、英國BBC電臺、歐洲《鳳凰衛視(微博)》、英國無線電視臺、《星島日報》等國內外傳媒多有報道。

戴成有大寫意瑞雪山水研究
孫喆 孫筱乙
今年77歲高齡的戴成有教授是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專業的奠基人之一。他立足本土開創的大寫意瑞雪山水,對于當前中國畫的創作有著深遠意義。
雪景山水是中國畫家為中華民族留下的寶貴遺產。雪景畫自東晉時期出現到唐宋時期的興盛,再到明清時期的繼承發展;從早期傾向于寫實的淡彩雪景畫到注重表現意境的水墨雪景畫,無論在繪畫技法還是在畫面的表現風格等方面都有極大的豐富和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文化韻味和藝術魅力。戴成有教授以時代精神文化為底蘊,以關東瑞雪為對象的大寫意瑞雪山水是對傳統雪景山水的繼承發展,開創了以大寫意成功表現瑞雪的先河。
大寫意瑞雪山水是指以關東大地瑞雪為題材,以大寫意筆墨技法為手段,以塑造關東瑞雪山水為特征,以彰顯時代精神為內核的畫作。瑞雪與經過陽光長時間照射滲化凍結的冰雪不同,它潔白輕盈有隨風彌漫之勢,常使人產生親切感。

一、戴成有教授雪景山水的基本特征及創作歷程
(一)戴成有教授雪景山水的基本特征
通過對戴成有教授雪景畫的系統研究,可以總結三個基本特征。
1、以關東瑞雪為表現對象,提升水墨表達魅力。戴成有教授的畫面中往往是遠山層巒襯托前面的松林雪野,表現的是遼闊空間下的關東瑞雪。這是一種突破,一是突破歷史上所繪關內之雪的局限,將主題聚焦在關東瑞雪上;二是突破前人雪景多小景或豎式構圖的范例,構圖以橫式為主,著眼大場景的描繪。歷史上關東作為邊外之地,處于中原文化邊緣,傳統中國畫對關外風情的表現比較匱乏。關內畫家多集中在江南,即便史上所說的北方畫家,也是指當今山東、河南、河北一帶的畫家。他們無緣于關東的鵝毛大雪,也就談不上表現極寒天氣中的瑞雪。近代用特殊技法表現冰雪盛行,而著眼大寫意瑞雪山水的表現并取得突破的卻鮮見其人。

2、以大寫意水墨為表現形式,彰顯中華文化底蘊。戴成有教授創新了關東瑞雪的表現形式。他以大寫意的筆墨將瑞雪的浪漫靜謐、雄渾暢達準確展現,這種富有傳統韻味的大寫意瑞雪山水令人賞心悅目耳目一新。
歷代畫作中,以大寫意表現人物、花鳥、山水等各種題材的并不鮮見,唯獨沒有人用來表現雪景。那些歷史上的經典雪景如古代范寬《雪景寒林》、夏圭《雪堂客話圖》、郭熙《雪山行旅圖軸》,明唐寅《柴門掩雪圖》、元曹知白《雪山圖》、元黃公望《快雪時晴圖》、近代愛新覺羅·溥儒《四時山水圖冊》、吳湖帆《范華原萬峰積雪圖》,多是工筆或兼工帶寫的小寫意作品。

3、以時代精神為表現內涵,形成獨特面貌。戴成有教授的大寫意瑞雪山水作品,與時代精神相貫通,展現著廣闊曠達、高潔質樸、豪邁雄渾、博大深厚的意境,具有一種廣博美。
古代雪景畫是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思想融合的產物,在儒釋道思想文化影響下,前人雪景所傳達的情感以孤獨、寧靜、清新、禪韻等意境為主,多集中表現畫家個人的人格精神世界。與傳統雪景山水相比較,戴成有教授在個性展現同時,更傾向對中華文化藝術化的彰顯和傳達。他筆下的雪具有酣暢淋漓、揮灑超逸、大氣渾然的特點,這是在精神境界上對前人的超越。

二、戴成有大寫意瑞雪山水成因解讀
在中西文化交融之中,戴成有教授兼收并蓄創新求變,他借地以為雪,用留白法來塑造關東瑞雪圣潔博大的神韻。戴成有教授對大寫意的純熟駕馭,使瑞雪神韻得以在他筆下展現,總結戴成有教授的瑞雪山水創作,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
1。八十年代末到2000年前后的探索期。這一時期是他涉獵雪景山水,進行廣泛探索、積累經驗的時期。這一時期他在繪畫材料、工具、手段上進行嘗試與創新,作畫過程中用噴壺噴淡墨、在需要留白的地方進行遮擋,用礬水調墨色、用揉紙法形成特殊肌理,采取濃破淡、淡破濃和積墨法強調墨韻。這一時期的雪多是為襯托畫面的主題人物而存在的,在畫面構成上雪景占畫面大部分的空間,人物在某一局部。在處理技巧上,墨的沖、積、破形成大面積的墨塊與淡墨大筆觸的皴擦相結合,形成總體上的“虛”。這種“虛”與局部人物相對精細刻畫的“實”形成對比,從而揭示主題。從1987年《冷氣寒山》、1994年《茫茫雪原》、1999年《邊塞風雪》等作品中可以充分感受他的這種實踐。

《茫茫雪原》1994年
2、2000年前后到2010年前后的突破期。這一時期他集中精力在雪景山水上創新突破,在工具、材料、技巧方面自由揮灑,無所不用其極,形成一整套技巧、方法。他借鑒撒鹽法,將宣紙鋪在撒鹽的畫氈上作畫。在繪畫過程中,突破固有中國畫色彩,運用丙烯加墨產生的灰調子為作品增添自然的神秘,這種“透明灰”豐富了墨色的變化。用濃墨破色,在色、鹽與重墨間滲化形成獨特的肌理,使雪山、雪松靈動自然。在操作時,用電吹風控制滲化,甚至用笤帚來點重墨表現雪后的松樹。這一時期的作品多數以雪景為主,畫面中的物象相對具體,遠山襯托雪松、雪樹、雪村,虛實相襯間使畫面中大面積的留白層次更加豐富,從而使雪給人以潔白松軟的感覺,整體上形成博大雄渾的關東氣派。在留白的位置,他往往以虎、鹿、行人等作點綴,使畫面更加空靈而富有生機。這一時期代表作有2004年《抱樸》、《關東小雪》、2005年《抗聯日記》、2006年《冬眠》、2009年《山之舞》、《北國風光》等(附圖12-16)。

《關東小雪》2004年

《長白神韻》2010年
3、2010年以來大寫意瑞雪山水形成期。這一時期表現技巧逐步成熟,除雪景外,雪景與人物相結合的作品更加具有精神內涵的承載力,繪畫由技法探索轉向理論提煉和思想升華。在這一時期,戴成有教授畫雪的技法復歸單純,不再用鹽,而是更注重以傳統筆法在“透明灰”底色上的皴擦點染。用墨多從平淡入手,追求筆墨的清新韻味,大膽潑墨,細心收拾,直至把山水的水墨效果發揮得淋漓盡致,這使他筆下的雪更加通透自然。

這一時期的畫作適應廳堂等公共空間展示的大幅作品較多,畫面中用筆用墨更加自由靈活。在技法求簡,物象求減的同時,更加注重用不同的筆法塑造瑞雪覆蓋下,不同物象間的細微差別。據統計,他雪景中的樹有十幾種變化之多。他借鑒太極陰陽相生、剛柔相濟的理論,注重畫面的黑白經營、虛實相生。強調以無形之象,無形之氣,使分散的布白活躍起來,形成富有神韻的雪,形成“留白貫氣”的特色。他大膽地在作品中使用遠處雪山、近處綠樹的處理方式,使畫面生機盎然。在畫面中出現的長白山天池、高鐵、塔架、建筑等形象,增強了時代感、提升了作品的人文內涵。

這一時期關東瑞雪在廣闊曠達、高潔質樸、豪邁雄渾、博大深厚的基調中注入了喜悅、蒼茫、壯麗、神奇的情感。典型作品有2010年《長白冬韻》、《日月同輝·月》,2013年《明月》、《圣水》、《天池》,2016《長白銀輝》。經過多年從理論到實踐的探索,形成了“透明灰”為基調的筆墨語言,構筑了“留白貫氣”的寫意范式。

戴成有教授特色鮮明的大寫意瑞雪山水,廣受好評,《希望小學》入選全國美展,《長白籠月圖》入選第四屆當代中國山水畫展,《紅松林》參加關東畫派進京展;人民大會堂、政協禮堂、軍委禮堂等相繼收藏展示其作品,《北國風光》在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四樓展藏,《長白山》在人民大會堂委員長會議室門前展藏。

當前,戴成有教授的大寫意瑞雪山水已經成為他的“名片”具有很高的辨識度。而這種效應的形成,源自于他在全球視野下對中西方繪畫的理解和把握。他的作品在當今畫壇是獨樹一幟的。這種獨樹一幟因其個人風格面貌的逐漸形成而愈發突顯。從中國各流派之山水畫中可以看到,各時期的大家,都將自己的藝術作品賦以某種精神氣質,如黃賓虹的厚樸美,陳子莊的清醇美,李可染的雄渾美,傅抱石的氣勢美,陸儼少的神韻美,都給人以鮮明的視覺享受和難以磨滅的記憶。戴成有教授的作品,總體上呈獻的廣博美將隨著歲月的沉淀而突顯。

二、戴成有大寫意瑞雪山水成因解讀
(一)對當代中國畫發展情況的基本判斷
在全球化語境下,尋找文化與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是中華優秀文化走出國門的必要手段。通過對戴成有教授的研究,我們看到:全球化語境里更應保持本土藝術特色,中華特色才是我們對人類文化的豐富與貢獻。就中國畫而言,水墨意韻無疑是其最鮮明的特色。在商業和娛樂屬性之外,文藝作品更重要的是對藝術表達的堅持,承載著展示本土文化的重要功能。藝術作品抓住本土文化特質,才會在千篇一律的作品中脫穎而出,贏得更廣泛的關注。戴成有教授的大寫意雪景山水,尋找到了文化與價值認同的最大公約數,同時鮮明地彰顯著中華氣度。

當代文化藝術在中西交融之中,中國畫的創作總體上有三種趨勢。一是堅守傳統者。畫必有宗,多食古不化,或古風悠然沒有自我,或以古人筆墨語言解構現實命題,卻難以深入。二是西式創新者。以西方藝術理念畫中國畫,總體呈獻兩種狀態。一種是故做玄虛精神空洞、熱鬧的表現形式掩飾不了思想的匱乏,多內涵淺薄之作,偶有創新出彩者,也難持續突破;另一種是技術手段與精神內涵難以匹配,總有錯位之感,偶有佳作,難逃用中國畫工具材料畫西畫的宿命,中國畫的精氣神,難以盡現。三是兼收并蓄創新求變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試圖以時代視角,兼容并包的理念創作表現時代精神風貌的作品,實踐者多、有成者寡。

《山里人家》
(二)對大寫意瑞雪山水取得突破原因的分析
1、瑞雪題材的選擇奠定了成功基礎。雪景繪畫具有普適性,雪景是能夠調動各族群情感,深受各國人民喜愛的題材。從色譜中分析,白色表示空靈、上升,有稀薄感,擴大感,色前進,具有暖色傾向。這種對白色的心理體驗,為瑞雪山水成為“國際語言”奠定了基礎。在繪畫中,戴成有教授將人物、動物和高鐵、房屋等畫到作品中,增添了人文氣息。他畫面處理過程中揮灑自如的大筆墨與大面積留白相輝映,增強了所畫山水物象的靈氣,也為作品增加了深刻的思想內涵,賦予作品豐富的人文氣息,正所謂“畫留三分白,生氣隨之發”。作品中的雪與留白,不僅是大地,山巒,天空,云氣,還體現了一種“道”的空間意識,是形而上的實體。

2。對中西繪畫的獨到理解是根源。他從中國太極理論中汲取營養,來認識中西繪畫。認為中西繪畫即太極圖之整體,中國畫如同太極圖之白魚,一點之劃開天地,以少證多;西方繪畫如同太極圖之黑魚,以黑擠白出形象,以黑證白。黑白之間互為印證而存在,藝術上雖殊途同歸,但思維方向與感受的境界卻有不同。西方重形,東方在意。中國畫是心中之畫,追求以少勝多,意在筆先,以留白存想象,以意境存余韻。西畫多是眼中之畫,追求真實再現,重形式,講技巧,以色彩刺激眼球。他的實踐提示我們,中國畫家要充分理解黑與白的辯證關系,既要有一劃開天地的膽識,又要有抓取人眼球的手段。既要充分利用留白抒發情感,渲染氣氛,達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藝術效果;又要能夠利用現代新材料、新技術,豐富畫面,提升美感。既要堅守中華文化立場、傳承中華文化基因,創作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作品;又要遵循科學發展規律,理性分析時代景象,歸納概括出適合中國畫表現的技巧方法,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開展創作。

3。中西融合形成個人面貌是成因。戴成有教授在藝術上倡導兼收并蓄創新求變。他的創作融合了中西方繪畫觀念,以廣博美而獨樹一幟,這種獨樹一幟因其個人風格面貌的逐漸形成而愈發突顯。在實踐中戴成有教授強調“循道于中,取法致用,應術于征”。在“道”的層面,以中國優秀文化傳統為底蘊,堅守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在“法”的層面,以解決畫面問題、有效傳達思想情感為尺度,開創大寫意瑞雪山水新篇章;在“術”的層面,把西方寫實手段與中國畫寫意表達相融合,使畫面既有“逸筆草草”的放達,又做到“應物象形”從而形成致雪韻于筆端的視覺體驗。

這些理論在他近年創作的《紅松林》、《北國風光》等一系列作品中得以體現。《紅松林》刻畫了東北抗聯隊伍穿越雪野去作戰的場景。畫面中高大的樹木林立,筆墨洗練,濃淡干濕的對比形成遠近交錯、虛實相生的效果。大面積的留白形成瑞雪清氣在林間散布的感覺,彌漫著淡淡的悲壯與肅穆。畫面中下部,踏雪向林中進發的抗聯隊伍,畫的是隊伍的背影卻引領人走進那段不可磨滅的歷史記憶。畫面上,回身牽馬的小戰士與轉身照看后邊隊伍的老兵,形成了視覺中心,同時也把視點引向了下部相互扶持的三個戰士。這組人物結構準確,動態呼應,筆墨概括,神態生動。整幅作品沒有著眼于宏大的敘事,卻以隊伍行進中細節的刻畫,表現抗聯隊伍戰友間的親情,激發了觀眾對這支隊伍的緬懷,提升人們對抗戰歷史人文情懷的觸摸深度。而這種氛圍的塑造形成,畫面中雪景寒林的成功處理是關鍵。可以說這是融中西藝術觀念,集山水與人物于一體的成功典范。

《紅松林》500cm×300cm
4。對水墨意韻中華氣象的展現是追求。這種獨特氣象的生成,源自于戴成有教授不拘小節的大情懷和他對傳統文化與時代精神的主動思考。他的瑞雪山水含蓄、深沉、雄厚、質樸、壯闊、肅穆,因對傳統開拓性的發展更覺恒久。古代雪景畫是在中國傳統哲學文化思想融合下誕生的產物,深受儒釋道三家思想文化傳統的影響,并深度契合。戴成有教授多次出國辦展、交流、講座的經歷,以及其女兒工作生活在美國等因素,使他能夠進行比較研究,因此他對中華文化獨一無二的理念、智慧、氣度、神韻,有著更加透徹的理解和認識。他尊崇的求同存異、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有意無意中在筆間流淌而出。這些作品,有的滲透著寧靜大美、天人合一、澄懷觀道的禪意境界;有的伸展著高潔質樸、壯麗神奇、深沉凝厚的人文氣質;有的凝聚著豪邁雄渾、蒼茫博大、包容靜默的力量。可以說戴成有教授在繼承運用了傳統筆墨方法的同時,主動吸收借鑒西方藝術理念,以水墨交融、虛實相生的畫面,將藝術創造上升到一個高層次的精神境界。

《長白山》2011年12月 展藏于人民大會堂委員長會議室門廳
三、戴成有水墨實踐帶給我們的思考與啟示
不同地域間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下,保護地域文化生態,發展本土文化已成為共識。在全球化語境下,戴成有教授放眼世界、立足本土的大寫意瑞雪山水的成功實踐,對我們有著深刻的啟示。

《抱樸》2004年
(一)堅定文化自信,培育健康文化人格是進行藝術創作的前提。
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對自身所稟賦和擁有的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對文化的生命力保持堅定的信心和發展的希望,才能鼓起奮發進取的勇氣,克服前進路上的艱難險阻,激發發展創新的活力。

隨著中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頻繁深入,西方社會多元的藝術思潮、繁雜的藝術現象、相互交織的藝術流派,令國人眼花繚亂。在西方現代藝術運用技術手段的豐富性、藝術表達的自由度和藝術思潮多元化的對比中,中國畫千年演進傳承的筆墨傳統,無論在視覺沖擊力、情感表達的張力還是創作手段的自由度等方面都難以直觀呈現優勢,這很容易令人妄自菲薄。

戴成有教授身處其中,對中華文化傳統既沒失去信心,也不盲目自大,從中國畫的筆墨語言源頭,探索跨文化交融的可能性,廣泛吸收借鑒西方理念、技術、材料,豐富中國畫表現手段,這種文化自信的行為彰顯了他的文化人格。他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一個有成就的藝術家,必須培育健康的文化人格。而當下,在體制的力量足以誘惑在其中的多數人,從流行的游戲規則中謀求個人利益和發展空間的時候;在外部多元無序的思潮中,保持遠見卓識勇于實踐愈發困難的時候;在千萬人擠在中國畫這個領域,盲從成風鮮有突破,人人自我標榜爭耀其名的時候,培育健康的文化人格,以為時代存證,為藝術標高的志愿,走沉下心來、踏實治學之路才是大道,也更顯得彌足珍貴。

(二)淡泊名利、心懷家國是文藝創作的基礎。
當前,中國畫領域缺乏標榜時代的精品力作。無病呻吟的小情調、嘩眾取寵的假大空、精雕細琢的魅俗化、流于空泛的筆墨,不絕于目。畫家整體上缺乏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考,學術探討常常演變成相互吹捧,思想學術之靈魂難以安放。以致世無大家,遂使小品流行。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畫家們經受不住金錢名利的誘惑,在不知不覺間放棄精神王國的跋涉,滑入對大眾文化消費潮流的拼命迎合。這對于以大眾文化為價值取向的畫手來說順理成章,而對于以精英文化為價值取向的畫家來說,無異于失去自身。堅守藝術追求,成為畫家主流群體在新世紀的新課題。

退休后,作為功成名就的畫家,戴成有教授一直活躍在畫壇,繼續著對藝術本源的探索。戴成有教授的作品,不是就事論事,而力圖從宏觀上概括歷史現實、思想文化的趨勢,提出富的創新思維而又切中時弊的理念,并經由繪畫的表現,進入到知識分子對家國情懷的解讀。雖然這種解讀還不系統,但已現端倪。就其藝術創作而言,他有意無意地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到這個時代,試圖用作品引領人們去建立或塑造文化意義上的“鄉土情懷”、心靈意義上“愛的能力”。戴成有先生在大寫意雪景創作上的突破,將奠定他成為大家的基礎,而能否成為舉世公認的大家,則取決于他今后的創作及公共文化輿論環境的凈化。

(三)立足本土,開拓創新是藝術創作的核心。
將戴成有教授的創作實踐放在當代中國畫創新發展這個維度來研究,我們不難得出,他站在時代前沿,開創了大寫意瑞雪山水新篇章的結論。可以預見,他筆下獨具瑞雪神采、飽含關東風情、承接中華氣韻的藝術作品,將成為關東畫壇一道獨特而靚麗的藝術風景。
要站在時代的前沿,就要身處思想文化的中心。只有在那里,在各種思潮、力量的巨大撞擊中,個人的才華、智慧才能得到全面地展開,盡情地發揮,人的生命也就獲得了光輝燦爛的閃現。在幾十年創作實踐中,戴成有教授雖然偏居東北,但是憑借其智慧和膽識,在雪景山水上取得了突破,這不得不說是其幸運。而這種幸運產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立足本土尋求開拓創新。沒有這一條,也就沒有現在的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看到,也正是由于沒有身處當代文化藝術中心,他的大寫意瑞雪山水創作實踐還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從歷史來看,各時期文化藝術大家不外以下三種。其一是能夠以深邃的思想,洞察時代風潮,并有能力在其中引領前沿的思想者。其二是在歷史的關口,以個體的創作迎合并引領了時代風尚的幸運者。其三是在文化藝術發展潮流中,以個人的綜合能力贏得歷史機遇、引領風尚、形成深遠影響而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貢獻者。綜合這三種情況,能否站在歷史的高點是關鍵。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當前,中華民族開啟了實現中國夢的新征程,我們將迎來中華文化藝術更加繁榮發展的新時代。
孫喆,松原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現供職吉林油田企業文化處。
孫筱乙,東北師范大學美術學院2015級學生。
參考文獻:
﹝1﹞戴成有《中國當代名家畫集·戴成有》,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4年9月第一版
﹝2﹞徐恩存《走近經典·戴成有》,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11月第一版
﹝3﹞龍瑞《當代中國畫品叢書》河北美術出版社 2007年7月第一版
﹝4﹞梁元《雪景 山水 中國畫技法示范 白描 工筆 寫意》,湖北美術出版社 2003年2月第一版
﹝5﹞枊春《中國傳世名畫》,黑龍江美術出版社 2006年7月第一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