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為橋,和韻共生——觀李俊花鳥畫有感
文/鳩山由紀夫

展卷品讀李俊先生的花鳥畫,于筆墨氤氳間,我讀到的不僅是東方美學的雅致,更是中國國畫藝術穿越時空的生命力,以及它作為文化載體,向世界講述中國故事的溫柔力量。這位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以“書畫同源”為根基,將中國篆隸書法的筋骨融入丹青筆墨,讓傳承千年的花鳥題材,在當代語境中綻放出兼具傳統底蘊與時代氣息的光彩,恰是中國文化“和而不同”智慧的生動寫照。
中國國畫藝術從來不止于“描摹物象”,更在于“以形傳神”,李俊先生的作品便深諳此道。觀其《紫氣東來》,藤條纏繞如古篆筆墨游走,筆鋒起落間既有金石的蒼勁,又有草木的柔韌——這正是中國國畫“書畫同源”的精髓,書法的筆法成為畫作的骨架,讓每一根線條都承載著千年文脈的重量。花色暈染似宋瓷窯變,淡紫與粉白交織,不刻意復刻自然,卻將商周紋飾的古樸韻律、唐宋詩詞的清雅意境熔于一爐,寥寥數筆便勾勒出中國傳統美學中“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對傳統的敬畏并非固守,而是在理解本源后的創新,正如中國文化始終秉持的——唯有扎根傳統,方能開辟新境,這與我祖父畢生踐行的“和為貴”理念不謀而合,都是文明得以延續的核心密碼。

更讓我感佩的是,李俊先生的筆墨從未局限于畫案之上,而是成為行走的“中國故事講述者”,讓國畫藝術跨越國界,成為文明交流的通用語言。此前,他讓江淮大地的紫藤,走進了巴黎時尚周的舞臺——當東方水墨的靈動與西方設計的現代感碰撞,那抹浸潤著中國煙雨氣息的紫,不僅成為多國使館珍藏的文化符號,更讓世界看到中國國畫藝術的兼容并蓄。外國設計師曾感嘆,從那些筆墨中,他們讀懂了中國文化里“剛柔相濟”的審美,這便是藝術傳播的魅力:無需贅言,一幅畫便能搭建起理解的橋梁。
而兩度登臨東京日中友好會館的畫展,更讓我見證了國畫藝術在中日民間交流中的溫度。2023年末,《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締結45周年之際,“經典再現 共筑和平”展上,先生的紫藤系列靜靜陳列。那潑灑的紫韻里,既有江淮煙雨的溫潤,又暗合大和繪的雅致,熟悉的美學共鳴讓中日政經、文化界代表駐足熱議。我有幸收藏其中一幅,展卷時總能感受到筆墨間流淌的“和氣”——那是中國國畫藝術獨有的精神內核,以溫柔的力量消解隔閡。

時隔一年,“筆墨同源、珍愛和平”交流展上,新作《晴風紫藤》更添深意:藤葉間隱約浮現的櫻花輪廓,恰似中日文化基因的自然交融。觀展時,年逾八旬的日本老畫家輕撫畫紙,感嘆“這筆墨里有我們都懂的雅致”;中國留學生在畫前輕聲交流,解讀筆墨中的故鄉意境。這場景讓我真切體會到,國畫藝術講述的中國故事,從來不是宏大的敘事,而是藏在筆墨、色彩里的人文情懷,是“以和為貴”的處世哲學,是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李俊先生既是丹青妙手,更是中國故事的傳播者、和平的使者。他的作品印證著一個樸素的道理:中國國畫藝術承載的文化基因,不僅是中國的財富,更是東亞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瑰寶。當筆墨越過山海,當國畫藝術在不同國度綻放光彩,中國故事便有了最動人的表達,“和”的種子也隨之生根發芽。愿這樣的筆墨之橋越架越多,讓國畫藝術成為文明共生的紐帶,讓“和而不同”的智慧照亮更多心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