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墨見真章 文脈續新篇
——李俊花鳥畫的鑒定與鑒賞
文/蔡國聲
在書畫鑒定領域,我始終堅持“鑒定為基,欣賞為升”的原則。一幅佳作的價值,既要經得起筆墨技法的實證檢驗,更要具備文化傳承的精神內核。作為老朋友,每觀泰州籍畫家李俊的紫藤作品,便深感其筆墨間既有傳統正脈的基因密碼,又有時代精神的鮮活表達。作為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他以數十年藝術實踐證明:真正的藝術創新,從來都是在對傳統深刻理解基礎上的自然生長,而非無源之水的標新立異。

鑒定書畫,我向來遵循“一字、二畫、三印章”的順序,這是把握作品真偽與優劣的關鍵。觀李俊作品,其題跋文字首先映入眼簾。他的書法根基深厚,題款中可見鄧石如篆書的圓勁與《石門頌》的舒展,筆力沉雄卻不失靈動,與畫面筆墨相得益彰。這種“書畫同源”的修養,在當代畫家中尤為可貴。細審其《紫氣東來》的落款,筆鋒提按頓挫間顯露出扎實的碑學功底,字跡結構疏密有致,與吳昌碩“以書入畫”的理念一脈相承,卻又融入了江淮文人特有的溫潤氣質。
就繪畫本身而言,李俊的筆墨語言極具鑒定特征。他專攻紫藤,筆下藤條如狂草般跌宕縱橫,起筆如篆隸般圓渾沉厚,行筆則兼行書的流暢與楷書的穩健,收筆處利落方折,形成獨特的視覺節奏。這種線條質感絕非短期可成,而是數十年臨習碑帖、研磨筆墨的結果。我曾仔細觀察其藤條的焦墨皴擦,墨色層次豐富,從焦黑到灰調的過渡自然天成,符合黃賓虹“五筆七墨”的審美規范,卻又通過水分控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畫花穗采用“點花如墜石”的技法,筆鋒垂直落紙,形成的筆觸飽滿有力,這種獨特的運筆方式成為其作品重要的鑒定標識。
印章作為書畫鑒定的重要輔助因素,在李俊作品中扮演著“畫龍點睛”的角色。他精通刻字藝術,常用的“李俊之印”采用回文排列,既避免了筆畫呆板,又與畫面藤蔓的穿插形成呼應。另兩方“紫藤樓主”“泰州人也”閑章,刀法洗練,印文與畫面主題相互印證,構成完整的視覺體系。這種“印畫互證”的布局意識,顯示出他對傳統書畫形制的深刻理解。更難得的是,其印泥色澤沉穩,與宣紙的暈染效果恰到好處,可見其對創作材料的極致講究,這也是鑒定其作品時不可忽視的細節。

《相約春天》
從藝術創新角度看,李俊成功實現了傳統筆墨的當代轉譯。他深諳傳統“五筆七墨”之道,卻不困于古法,大膽引入水彩疊染技法。在《菱塘鴨戲》中,雛鴨以“破墨法”點染,絨毛質感栩栩如生;菱葉則用淡青加藤黃橫掃,葉梗細勁如絲卻帶水波顫動,全然是溱湖晨霧中得來的“活態”。這種處理既保留了水墨“氤氳含蓄”的東方韻味,又賦予作品符合當代審美的視覺張力。我特別欣賞他對色彩的運用,突破了傳統寫意畫“水墨為上”的局限,將花青、藤黃、胭脂等色料與墨色巧妙融合,形成“色中含墨,墨中顯色”的豐富層次,這在《端午蒲艾圖》中體現得尤為明顯,菖蒲的勁挺、艾草的蓬松通過不同色墨配比精準呈現,既有民俗氣息又不失文人風骨。
地域文化的滋養,是李俊藝術風格形成的重要因素。泰州學派“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在他作品中轉化為鮮活的視覺語言。他畫蘆葦必帶微彎,似遭湖風輕拂;繪殘荷則干筆皴擦,荷梗斜欹如老儒拄杖,瘦勁中藏撐天之力。這些地域意象的處理,絕非簡單的自然描摹,而是將水鄉靈韻與筆墨精神相融合的創造性表達。在鑒定實踐中,我特別注重作品的“時代氣息”與“個人風格”,李俊的畫中既有明清大寫意的傳統基因,又有鮮明的當代審美特征,更有獨特的地域文化印記,這三重屬性使其作品在當代花鳥畫壇獨樹一幟。

《紫色云霞瑰麗多姿》
作為藝術品鑒藏者,我深知真正的藝術珍品不僅要技法精湛,更要承載文化使命。李俊不僅埋頭創作,更致力于傳統花鳥畫的普及與推廣。他的“紫藤寫意”課程讓普通民眾觸摸到水墨藝術的溫度,“紫境美儀”系列文創則將水墨紫藤與現代工藝完美結合。當這些作品作為文化信物走向世界,它們所承載的已不僅是個人藝術成就,更是中國傳統美學的當代傳播。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收藏其《春暖》時感嘆“畫中紫藤有書法般的節奏美”,這正是對其藝術跨文化感染力的最好印證。
在書畫鑒定中,我常說“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真正的藝術生命力,在于其能否在歷史長河中經受住時間的檢驗。李俊的作品,以扎實的筆墨功底為基,以文化傳承為魂,以創新精神為翼,構建起屬于自己的藝術世界。他的紫藤虬勁而不失柔美,他的荷花清雅而更富生機,他的題跋印章與畫面渾然一體,處處體現著一位當代畫家對傳統的深刻理解與創造性轉化。
觀李俊的藝術之路,恰如欣賞一幅精心創作的長卷,筆墨間可見傳統文脈的延續,構圖中能感時代精神的脈動。在他的作品中,我們看到了中國花鳥畫在當代的無限可能——既不必背離傳統以求新,也無需固守陳規而失活。這種“守正開新”的藝術實踐,正是當代書畫藝術應有的發展方向,也使其作品具備了作為“活態文化標本”的鑒定與收藏價值,值得我們細細品讀與珍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