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遍布長安城內外的碑刻,猶如一部鐫刻于石上的“立體史書”,讓千百年前的故事,與今人“對話”。9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活動入選項目《從石間到紙上——唐代石刻拓本書法研究與創作展》,在陜西省美術博物館正式與公眾見面。
?
據介紹,依托十三朝古都西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長期致力于金石碑拓的收藏、保護與研究工作。本次展覽源于該館對唐代書法視覺資源的再發現與再闡釋——展覽精選館藏唐代石刻書法拓本110余件,不僅涵蓋陜西出土的碑志,也包括河南、山西等地的代表性碑刻遺存。它們不僅是書法研習與創作的重要范本,更是還原唐代社會風貌、政治制度、文化審美等的一手材料。

展覽從書體、內容、史料價值等多維度展開,呈現唐代書法多元共生的藝術風貌與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共分三大板塊。其中,“貞石證史——唐代石刻書法的歷史脈絡”板塊梳理了碑刻書法與書法拓片的歷史淵源,闡釋其多重文化價值,介紹了從“石間”到“紙上”的刊刻與捶拓工藝,并重新審視唐代“尚法”書學理念的歷史流變與核心觀點;第二板塊“法度氣象——唐代書體的范式流變”是藏品部分,以楷、隸、行、篆四種書體為主線,以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歷史分期為軸,全面呈現唐代書法的豐富面貌;第三板塊“古韻今聲——當代書法的臨古與創變”,將視角延伸至當下,突出書法藝術在當代的延續與轉化,同時融入裝置藝術、影像與科技互動、拓印體驗等多元布展方式,激發公眾尤其是年輕群體對書法藝術的興趣。

珍貴而難得的是,本次展覽展品中包含了褚遂良、顏真卿、柳公權等大家的典范之作;韓擇木、史惟則、盧元卿等人的唐隸精品;李邕、張少悌的行書開拓之作;以及風格多樣的志蓋篆書。這些拓片既有官刻碑志的嚴整精工,也有民間書刻的率真質樸,展現了唐代書法在法度中求變、在傳承中創新的藝術精神。

“書法的功能演變和道法精進源自人類求新求變的永恒特點,雖受限于朝代更迭的意識形態,但凝結現實人文的審美追求,呈現出藝術在地理念、道德時空風尚和書家內心祈愿的繁復深刻的社會畫像。”在展覽前言中,陜西省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陜西省美術博物館黨支部書記、館長王瀟寫道。展覽開幕式的致辭中,他再次強調了本次展覽之于社會大眾的意義,“我們力圖使唐代石刻拓本這一寶貴文化遺產真正‘活’在當下、‘走’進生活,成為滋養社會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源頭活水。”

開幕式結束后,還舉辦了學術研討會,并推出了專業導賞講解、專題講座和拓印體驗、“展覽翻翻樂”、“展覽尋寶”、“行走的漢字——熱縮片手作”等系列公共教育活動。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2日,免費邀市民共同感受唐代書法的永恒魅力與時代回響。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