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快報訊(記者 毛曉華)“李俊的藝術,是一場傳統與當下的詩意對話,筆墨里藏著千年文脈的呼吸,寫意中躍動著時代精神的脈搏。”這是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馮遠近日對泰州畫家李俊的評價。作為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李俊出身藝術世家,其創作以花鳥為基,尤擅紫藤,筆下藤條如虬龍盤曲,勁健中見韻律;花瓣似云霞棲枝,柔美里藏風骨。這位從江淮大地走出的畫家,以紫藤為舟楫,在傳統與現代的江河中劈波斬浪,其藝術實踐獲得邵大箴、馮遠、呂章申等學術界泰斗的深度關注。
作品《春之舞》
在馮遠看來,李俊最厲害的,是打通了工與意的壁壘,卻讓寫意開出了最艷的花。中國畫里,工筆與寫意仿佛隔著一道無形的墻:工筆重“形”,易失之于板;寫意重“神”,易失之于浮。李俊偏要在這墻上架一座橋,他的寫意創作深植明清大寫意的精神脈絡——徐渭的狂放、八大的冷逸、石濤的縱逸,都能在他筆鋒里尋到蛛絲馬跡;但他又不滿足于此,更吸納了黃賓虹“五筆七墨”的技法精髓,讓筆有“平、圓、留、重、變”的筋骨,墨有“濃、淡、破、潑、漬、焦、宿”的層次。
馮遠表示,最讓自己嘆服的,是李俊的紫藤系列?;B畫自古多寫梅蘭竹菊,紫藤雖入畫,卻少見能跳出“閑花野草”格局的。李俊偏要在這題材上做文章,硬生生把紫藤畫成了文化的載體、精神的符號。李俊筆下的紫藤,早已超越“花鳥”的題材邊界。那盤曲的藤,是吳昌碩金石氣的當代變奏,每一道轉折都藏著“鐵畫銀鉤”的力量;那綻放的花,是齊白石寫意魂的現代回響,每一抹淡紫都含著“妙在似與不似”的天真。而藤與花的纏繞,又藏著江淮水鄉的密碼——那是泰州晨霧里的朦朧,是溱湖波光里的溫潤,是里下河人家屋檐下的煙火氣?!八陀眠@樣的筆墨,把地域性的審美體驗,轉譯成了能被世界讀懂的東方語言?!?/p>
作品《春風帶雨》
李俊的畫為什么有這么強的感染力?馮遠說,那是因為他的筆墨里長著“鄉土的根”。觀其花鳥畫,如嘗泰州早茶:初品是溫潤的,那是寫意藤蔓里藏著的水鄉晨霧,是墨色暈染中含著的里下河濕氣;細品則余味悠長,那悠長藏在筆鋒的傳統文脈里——是篆隸的骨、是八大的逸、是石濤的哲;更藏在畫面外的生命哲思里——是對自然的敬畏,對時光的感慨,對生活的熱愛。
國家博物館原館長呂章申則從文化傳承的維度給予李俊高度肯定:“在當代花鳥畫壇,李俊的紫藤是‘有根的創造’。他沒有把傳統當作僵化的標本,而是讓千年筆墨在地域文化的土壤里重新扎根、生長。那些盤曲的藤蔓里,能看到文人畫的筆墨精神,更能觸摸到江淮大地的文化肌理——既是對吳門畫派雅致氣韻的遙遠呼應,也是對里下河民俗風情的詩意提煉。這樣的作品,不僅是藝術品,更是活著的文化記憶,具備進入國家級文化殿堂的厚重品格?!?br style="word-break: break-word; overflow-wrap: break-word; max-width: 100%;">
邵大箴曾評價李俊說,李俊畫紫藤枝干時融入篆籀筆法,線條剛勁如屈鐵盤虬,兼具金石力度與現代構成意識;渲染花葉則借鑒水彩技法,通過墨色層層積染,營造出通透潤澤的視覺效果。這種“古法今用”的實踐,在《紫氣東來》中臻于化境——飛舞的藤蔓構成動態幾何圖式,棲息的雀鳥保留傳統意趣,傳統與現代在矛盾中達成詩意的和諧。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