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畫寫意人物現狀的思考
一一安徽省首屆寫意人物畫邀請展籌備座談會上的發言
李 雷
最近,原中央美術學院院長靳尚誼在中央美院2024屆畢業生作品展覽上,對中國畫寫意人物創作的現狀提出了尖銳的批評和憂慮,使我們不得不進行認真的思考。在這里,我也想就寫意人物畫的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認識。
近二十年來,為什么全國中國畫作品展覽中一直都是工筆占主導,為什么中國畫作品中少有寫意人物畫的精品呈現,我認為是與社會的現實有著密切的關聯。
現在整個社會都彌漫著浮躁的氣息,在急功近利一切向錢看的大環境下,人們很少能潛下心來讀書研學,同時全國展覽的評選機制也出現了問題,重制作輕寫意風行。社會盛行的所謂“國展班”等等培訓機構,更使一些青年中國畫作者把寶貴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了把握評委的好惡上,用在了如何借助數字技術來進行創作上,用在了一幅作品的反反復復的制作上,也用在了計算入選全國展加入中國美協的分值上。因此,許多年來寫意人物畫創作總是難見成效,這就不足為奇了。
大家都知道,一件好的寫意人物畫作品,它需要作者有高超的造型能力,較高的文化素養和追求意境美、詩意美的寫意精神。從五代的石恪,宋代的梁楷,明代的吳偉,清代的黃慎、任伯年等,一直到二十世紀的徐悲鴻、蔣兆和、方增先、周思聰等等藝術家,以及在座的王濤、劉筱元、方賢道等先生,哪個不是以幾十年的寫意探索,幾十年的文化積淀,才達到如此高的藝術成就。
筆墨的“技”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通過“技”的修練和實踐,可以體悟到更深層次的智慧和精神境界,這個智慧和境界其實也就是“道”。雖然技是表象的,但透過技可以顯示出道的深刻內涵。有道是“道以技顯,技以道進”,只有升華出“技道合一”的境界,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來。因此,當代許多青年畫家在大學本科以及研究生的幾年,想要達到“技和道”的高度也是非常困難的,更何況要達到“技道合一”呢?
另外,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問題就是早些年國家畫院要擴大畫院規模,把許多美術院校、美協、畫院的優秀的教授、畫家調進北京,這里也不乏優秀的寫意人物畫家。這事必也對大學以及地方的寫意人物教學和創作帶來一定的影響。這些藝術家雖然調到了北京,但是脫離了他原有的生活基地和創作環境,反而創作不出優秀的作品了,這種情況不得不使人反思,是不是必須要把這些優秀的藝術家集中管理呢。
繼承發揚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呼喚中國畫寫意精神的回歸和藝術評論的正本清源,不僅僅是要依靠美術院校、專業創作機構的藝術家以及每年畢業大量的美術生,更需要當今社會一大批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堅守寫意人物畫創作的新文藝群體藝術家努力探索和企業家的關懷支持。此次五藝堂藝術館策劃組織了《安徽省首屆寫意人物畫邀請展》便是詮釋了發揚中華傳統文化,繼承中國畫寫意精神的一個先例和創舉。
我們相信,有各位藝術家努力和社會各界的關愛支持,安徽省的寫意人物畫創作必將走上一個新的臺階,展現出更加精彩紛呈的未來,謝謝。
淺談安徽的寫意精神
李 雷
在《安徽省首屆寫意人物畫邀請展》學術座談會上,文藝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后劉墨先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什么才是安徽的寫意精神”。原安徽省書畫院院長、著名人物畫家王濤在發言中則強調了“要發揚安徽人的內斂”。我認為,這種“內斂”其實就是安徽的寫意精神。
安徽的地理,由長江、淮河攬腰把它分割成淮河以北、長江以南和江淮之間。淮北大地浸潤在大漢文化博大雄渾的漢風之中,造就了淮北樸實的民風和豪放的大寫意畫風;傳統吳越文化地域中的皖南,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孕育了像漸江、石濤以及梅清等繪畫大家;而江淮之間的豐茂大地則深受楚文化的洗禮,有著積極向上進取、崇尚自由和富于激情的濃厚特點。漢文化、吳越文化以及楚文化匯聚融合成了安徽獨特的文化現象,進而形成了安徽特有的文化品格,也形成了安徽獨有的寫意精神和審美取向,既:內斂、低調、含蓄、傲骨而不張揚。秉持一種既務實又豁達的態度,發揚安徽人積極向上、樂觀進取的精神風貌,追求作品的文化內涵,堅持守正創新和形而上的藝術探索。
此次《安徽省首屆寫意人物畫邀請展》參展的十二位藝術家,他們帶著自己的精品力作默默地展獻給合肥乃至全省的觀眾,意在給大家帶來視覺盛宴和互動共鳴。正如參展藝術家何南燕所說:“我把我的作品交給社會,交給更多的觀眾,其他都不重要了。”誠然,這也道出了十二位參展藝術家共同的心聲和願景。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