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至9日,西安美術學院中華文化傳承實踐團在藝術教育學院副院長于躍波的帶領下走進延安富縣,開展“薪火賡續,文化鑄魂”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三天時間里,實踐團穿梭于富縣文化館、傳習所、博物館與烈士陵園之間,在觸摸非遺文脈中堅定文化自信,在感悟革命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
富縣作為古鄜州所在地,非遺資源豐富,擁有省級非遺項目7項,市級非遺項目8項,縣級非遺項目85項。實踐團首站來到富縣文化館,在泛黃的文獻與實物展品中,系統了解當地非遺傳承譜系。在張紅英面花傳習所,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張紅英現場演示面花制作,實踐隊員圍坐學習,指尖沾滿面粉,也接過了這份“面里乾坤”的傳承密碼。
(圖為實踐團參觀富縣文化館)
(圖為實踐團與面花傳承人合影留念)
從黃河陶藝館的泥土芬芳,到秦腔傳習所的高亢激昂,再到熏畫傳習所的煙墨留香,非遺的多元形態讓實踐隊員沉醉。在黃河陶藝館,傳承人王志剛手把手教授黑陶拉坯技藝,實踐隊員白蕓馨說:“當泥土在旋轉中成型,仿佛觸摸到了黃河流域先民的生活溫度。”而在秦腔傳習所,傳承人為實踐團唱起了《十二把鐮刀》,讓隊員感受到“一聲吼破千古月”的藝術張力。霸王鞭傳承人現場指導實踐隊員揮鞭,在清脆悅耳的鞭鈴聲中,實踐團深刻領悟了這門非遺藝術的魅力所在。
(圖為傳承人王志剛教授實踐團成員體驗陶藝制作)
(圖為實踐團與陶藝傳承人合影留念)
(圖為傳承人向實踐團成員傳授霸王鞭)
(圖為實踐團在鄜州秦腔傳習所合影留念)
(圖為實踐團成員與熏畫傳承人合影)
在黃土高原的深處,剪刀與紅紙的碰撞聲穿越百年。實踐團來到富縣鄉村挖掘非遺故事,領略剪紙魅力,在南道徳丁家垣村劉淑芳奶奶家實踐團感受到了這位七旬老人對剪紙的執著與熱愛,在棗林子村的霍亞芹奶奶說:“這剪紙啊,剪的是故事,藏的是念想?!币环艏堊髌反撈痍儽泵袼椎孽r活圖景,傳遞著黃土高原上生生不息的文化基因。帶著充滿鄉土氣息的剪紙作品,實踐團來到富縣廣場,一幅幅剪紙作品整齊陳列,市民紛紛駐足觀看。在實踐隊員的邀請下,市民手握剪刀在紅紙上認真雕琢。實踐團一場場剪紙展覽、體驗活動讓非遺“落地生根”,為剪紙傳承注入活力,讓非遺文化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

(圖為實踐團探訪鄉村剪紙愛好者)

(圖為實踐團與鄉村剪紙愛好者合影留念)
(圖為市民參與剪紙活動)

(圖為剪紙活動現場)
富縣的紅色記憶同樣觸動人心,鄜州博物館內的一件件革命文物串聯起邊區軍民的奮斗史;轉至富縣革命烈士陵園,蒼松翠柏間,實踐隊員向烈士紀念碑敬獻鮮花,聆聽“鄜縣戰役”中英雄們的事跡。學生黨員馬錦旭在烈士紀念碑前駐足良久:“這些年輕的生命定格在戰火中,他們的理想正是我們今天要堅守的信仰?!?/font>
(圖為實踐團在鄜州博物館合影留念)
(圖為實踐團在富縣革命烈士陵園合影留念)
此次實踐活動,實踐隊員用鏡頭留存非遺故事,用行動傳承非遺技藝,是西安美術學院創新“實踐育人”模式的生動詮釋。實踐隊員紛紛表示,會牢記西安美術學院“藝術為人民、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辦學傳統,將富縣之行的感悟轉化為創作靈感,扎根非遺沃土,用藝術作品講好非遺傳承的當代故事,讓文化傳承路上的青春力量持續涌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