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字寬見,生于江蘇泰州藝術世家。作為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其以“書畫同源”為創作內核,將篆隸筆法融入國畫肌理,開創獨樹一幟的藝術范式。
生于藝術世家的李俊深悟吳昌碩“以書入畫”之髓,將《石鼓文》的蒼茫、秦篆“玉箸”的勁健注入紫藤藤條,使虬枝如青銅銘文盤旋,花瓣似宋瓷窯變氤氳。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評析其代表作《紫氣東來》:“他以篆隸為骨,讓藤蔓成流動文字;以水墨為魂,使花色化可感詩境。古篆與宋瓷在宣紙上對話,祥瑞意象從典籍符號變為活態文化基因。”這種“以書入畫”的實踐,打破了傳統花鳥畫的程式化窠臼。
更值得關注的是,孫家正特別強調李俊在文化傳承維度的開創性貢獻:“他以個人藝術館為載體深耕美育傳播,讓江淮藤蔓的筆墨意象成為可觸摸的東方美學密碼,使傳統花鳥畫從典籍圖式變為流動的文化生命。”這種將藝術創作與文化傳播深度結合的實踐,被評價為“以畫家之筆擔起文化傳承者之責,在守正創新中構建起傳統與當代的精神橋梁”。
中宣部原副部長胡振民觀其創作后評曰:“李俊以紫藤為媒,構建傳統美學與當代傳播的雙向通道,其作品走向國際的歷程,恰是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鮮活注腳。”這番見解在其國際影響中得證:作品被多國使館珍藏,曾作為國禮贈予潘基文等國際政要。2024年巴黎時尚周上,“紫境美儀”系列被《費加羅報》盛贊為“流動的東方畫卷”,潘基文嘆其“含納天人合一的東方智慧”,德維爾潘稱其為“勾連東西方審美的精神橋梁”。
文化部原副部長潘震宙則從創新維度指出:“他將篆籀金石之氣與現代構成意識冶于一爐,既非傳統的機械復刻,亦非西方的盲目趨從,而是在‘書畫同源’的理念中辟出花鳥畫的當代路徑。”他以個人藝術館為平臺深耕美育傳播,策劃展覽與教育活動,如孫家正所言“讓更多人觸摸到中國花鳥畫的靈魂”。潘震宙視此為“文化傳承從精英殿堂邁向大眾視野的典范”,令江淮老宅的紫藤藤蔓,終成盧浮宮中“美美與共”的文化圖騰。
泰高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