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底煙霞動京華——李俊花鳥畫的傳統突圍與當代啟示
文/王志安(中國書協刻字委員會副主任)
在當代花鳥畫壇,李俊的藝術實踐猶如一股清泉,既延續著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的筆墨文脈,又以極具個性的視覺語言重構傳統圖式。作為江蘇省花鳥畫研究會副會長,他以紫藤系列為突破口,構建起"傳統筆墨當隨時代"的創作范式,其藝術探索獲得了邵大箴、孫克、郭石夫等學界泰斗的深度關注,更得到馮遠、孫家正等文化大家的思想共鳴。
一、筆墨交響:在傳統筋骨中注入現代張力
李俊的花鳥畫始終緊扣"書畫同源"的核心命題。他將書法的提按頓挫轉化為畫面的筋骨,藤條以行草筆意寫就,時而如狂草般恣肆揮灑,時而似篆籀般沉凝厚重,在穿插交錯中形成"密不透風、疏可走馬"的構成關系。中央美院于洋教授在《中國花鳥畫現代性研究》中指出:"李俊對藤蔓的塑造暗合《石濤畫語錄》'一畫論'的哲學內核,他以書法線條的提按頓挫為骨骼,將紫藤的生物學特征升華為筆墨的抽象韻律。在《紫氣東來》系列中,每一根藤條都是情感的軌跡,每一處轉折都蘊含著對生命張力的詮釋,這種'以線立骨'的創作方式,恰是傳統筆墨現代性轉譯的典范。"
邵大箴將其藝術實踐概括為"雙向突破":"既突破傳統題材局限,以紫藤為切口構建個人圖式;又突破現代藝術對筆墨的消解,在構成設計中堅守書寫性本質。"這種平衡能力,在于洋看來是"文化基因的重組"——"他巧妙地將蒙德里安的線條構成轉化為水墨語境下的'布白藝術',在《紫藤春深》中以幾何化藤蔓分割畫面,用大面積留白強化花穗的視覺焦點,既符合'計白當黑'的傳統畫理,又暗合現代視覺心理學原理。"中國書協理事彭利銘觀其作品后評價:"李俊以行草筆意寫藤,線條中可見'屋漏痕'與'折釵股'的古法錘煉,卻又通過線條的解構與重組,讓傳統筆墨在當代語境中煥發新生。"
中國美協顧問馮遠在2024年北京"紫氣東來"畫展研討會中強調:"李俊在工筆與寫意之間自由游走,《迷失的家園》以宋代院體畫的精微刻畫為基底,融入現代平面構成;而寫意紫藤則吸收黃賓虹'五筆七墨'技法,真正實現了'工筆儒雅細膩,寫意灑脫靈動'的雙向突破。"

二、文化解碼:紫藤符號的精神性重構
李俊對紫藤題材的深度挖掘,使這一傳統文人畫中的配角升華為獨立的精神圖騰。國家畫院陳明指出:"他通過數百幅同題材創作,構建起'紫藤美學'——藤蔓的纏繞成為時間流逝的視覺隱喻,紫色暈染轉化為'紫氣東來'的祥瑞象征,這種對單一題材的專一探索,暗合傳統畫論中'專一而通神'的法則。"
郭石夫從大寫意角度評析:"其紫藤系列深得吳昌碩'寫氣不寫形'之髓,老干以濃墨皴擦顯蒼勁,新藤以淡墨疾寫透柔韌,對比中見統一,盡顯南方畫派靈秀。"孫克評價:"李俊的工寫融合突破極具學術價值:工筆作品如《迷失的家園》以宋畫精微融入現代設計;寫意紫藤則取法黃賓虹'五筆七墨',在水墨交融中展現當代審美,這種'雙線并進'的探索為傳統題材注入了時代活力。"
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孫家正雖未直接評價李俊,但其"文化記憶是民族精神根脈"的論述恰與李俊的創作呼應——李俊將紫藤轉化為"紫境美儀"系列文創絲巾,正如孫家正所言"文化傳承不是簡單復制",這種創造性轉化印證了"傳統意象當代轉譯"的文化戰略。
三、學術定位:傳統與現代的辯證統一
在當代寫意畫語言轉型的語境下,李俊的創作路徑具有方法論意義。于洋教授提出:"他深諳'以中為體,以西為用'之道,用西方形式分析解構筆墨,再以東方哲學重構意境。《紫氣東來》中藤蔓的纏繞形態,既保留徐渭的狂放、八大山人的簡淡,又暗含現代構成法則,實現了視覺語言的跨文化對話。"
陳明則關注其作品的哲學內核:"紫藤纏繞的形態恰似文明對話的隱喻,花穗暈染傳遞著天人合一的智慧,這種將生命體驗轉化為視覺敘事的能力,正是其作品打動人心的關鍵。"馮遠補充道:"他在傳統筆墨中注入現代構成,卻始終保持'寫心'本質。'破界守正'的創作智慧,使紫藤成為連接千年文脈與當代審美的橋梁。"

四、未來展望:從題材專研到精神超越
李俊近年嘗試將紫藤與山水、庭院并置,于洋評價這是"從技到道的跨越":"當藤蔓延伸至遠山云霧,紫藤便成為連接人與自然的文化紐帶,這種'紫藤+山水'的意境營造,標志著他從題材專研轉向精神超越。"
中國書協理事彭利銘認為:"李俊以紫藤為載體,完成了對'寫意精神'的當代詮釋——藤蔓是歲月痕跡,花穗是生命頓悟,這種將個人體驗與藝術語言融合的創作態度,為當代花鳥畫提供了重要啟示。"正如李俊所言:"畫紫藤,實則是畫對生命的理解。"這種堅守筆墨內核又擁抱現代審美的探索,暗合孫家正"文化記憶需在創新中延續"的遠見,成為傳統藝術當代轉化的典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