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2日至6月15日,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這是著名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1971年出生于首爾,現工作和生活于紐約)在中國的首次個展,也是其迄今為止最為全面的呈現。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展覽涵蓋藝術家職業生涯中的近40件作品,其中包括多件為此次展覽特別創作的委任新作,以獨特視角帶領觀眾進入她不斷演變、充滿實驗性的藝術實踐。“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由UCCA與三星美術館共同主辦,由UCCA策展顧問彼得·逸利與三星美術館策展人李珍芽聯合策劃。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十多年來,安妮卡·易在藝術創作中持續探索科技與生物學的融合,呈現出既富挑釁意味又引發深刻共鳴的作品。她不僅通過視覺語言,更通過她所稱的“感官的生物政治”——一種對感官體驗如何被文化和生物力量塑造的探索——在全球引發廣泛關注。她巧妙運用細菌、氣味和天婦羅炸花等易逝的有機材料,細膩捕捉人類情感與感知的微妙層次。其作品引發對生命脆弱性與韌性相互依存關系的思考,揭示了所有生命形式間共通的命運,并將生命、死亡和衰敗等存在主義命題凝結其中。
本次的展覽空間設計將多個展廳串聯,呈現仿佛實驗室、太空艙或企業辦公環境般的“無菌”場域體驗。通過其材質語言,這些環境強化了隔離與共生間的微妙張力,同時為藝術史的梳理與未來可能性的探究提供了思考的空間,與藝術家對流動世界的持續探索形成呼應。作品《給GG的出租車先生》(2012/2025)為本次對安妮卡·易近二十年創作生涯回顧性的展覽定下基調,這件早期作品集中體現了她對感官體驗、無常以及人類與非人類間模糊邊界的關注,而其中蘊含的核心主題與材料語言至今仍在她的藝術實踐中持續發酵和演化,這些元素在此次展覽中亦得到深入呈現與延伸。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盡管“身體”貫穿于安妮卡·易的藝術創作之中,但她很少直接再現人體形態。在《給GG的出租車先生》中,人體僅通過一件塑料雨衣呈現——呼應了她對透明、保護性材料的頻繁運用;頭部被一束枯萎腐爛的花束取代,隱喻死亡與哀悼的儀式。通過任由自然環境與細菌力量在展覽中持續重塑作品,藝術家挑戰了藝術永恒性的傳統觀念,指向一種后人類狀態的潛在可能。

安妮卡·易,《給GG的出租車先生》,2012,炸花、雨衣、衣架,87 × 55 cm。由藝術家和紐約47 Canal畫廊提供。?安妮卡·易。圖片由藝術家和Misako & Rosen畫廊提供,攝影:岡野慶。
延續流變的主題,安妮卡·易近期創作的氣味作品《同時行走在兩條道路上》(2023)將探索延伸至嗅覺領域。自早期作品開始,氣味始終是其創作的一個關鍵元素——這種先于意識形成的感知,使觀眾更為本能地進入她的藝術實踐。她曾坦言,自己對氣味的迷戀根植于一種“缺席”——氣味能喚起已經消逝的人、地點與事物。在這件作品中,她與知名調香師、Arpa香水品牌創始人巴納貝·菲永合作,調制出一款融合海洋、動物、金屬、花朵與鮮味的香氣,在柑橘調與濃烈的海藻氣息之間尋求平衡,同時大膽融入汽油與下雨時泥土的味道。最終呈現出的,是一種復雜而略帶不適的香氣,讓人聯想到深海的未知、外星的維度,仿佛在大地、海洋與天空的交匯處盛開,游移于遠古與迫近的未來。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海藻莢體”系列(2019-2023)、“放射蟲”系列(2023-2024)和《另一個你》(2024)進一步延展安妮卡·易對有機和非有機生命形式的持續探索,通過審視生物與人工合成物之間的復雜邊界,展現科技與自然相互滲透所孕育新生的可能方式。

在“海藻莢體”系列中,她使用巨藻——一種構建海底森林的海藻——塑造出類似蟲繭和內臟器官的有機形態雕塑。在柔和的黃色光亮的映照下,莢體中的機械仿生飛蛾輕輕振翅并投下影子,喚起藝術家所提出的有機與人工融合的“生物化機器”概念。

受古代浮游生物啟發的“放射蟲”系列機械雕塑則進一步擴展了這一概念,它們在空間中起伏波動,以機械的形式捕捉生命的律動。本次展覽匯集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放射蟲”系列作品,并首次展出該系列的3件最新創作。

安妮卡·易,《嵌套之肺》,2023-2024,PMMA光纖、LED燈、硅樹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鋁、不銹鋼、鋼材、黃銅、發動機與微型控制器,118.1 × 74.3 × 74.3 cm。?安妮卡·易。圖片由藝術家、格萊斯頓畫廊和施博爾畫廊提供,攝影:安德烈亞·羅塞蒂。
《另一個你》繼續探索人類與非人類的關系,作品由藝術家與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生物學家合作完成,以融合水母、珊瑚等海洋生物DNA、經由基因工程改造而成的彩色細菌為媒介,通過重組重新定義物種之間的既有界限。這些作品共同質疑生命、親緣關系和身份的傳統定義,為我們勾勒出一個生物學、技術與人類通過重塑對存在的定義而緊密相連的未來圖景。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安妮卡·易近年將人工智能作為創作工具與核心主題進行探索?!傲孔优菽L畫”系列(2020-2024)記錄了她將機器學習技術引入繪畫媒介的實驗性嘗試。系列名稱源自理論物理學中的量子泡沫概念——微小粒子與能量波動由于維爾納·海森堡不確定性原理而自發地出現與消失,使“虛無”在瞬間化為“存在”后又歸于沉寂。在這一系列作品中,算法通過吸收藝術家早期作品視覺元素的訓練,生成如同血細胞、藻類團簇和起伏的海床的形態。這些元素隨后被數字技術層層疊加,構成令人聯想到電子生成的外星海洋生物。

安妮卡·易,《?K£》,2024,丙烯、UV打印、鋁制框,121.9 × 162.6 × 3.8 cm。?安妮卡·易。圖片由藝術家和格萊斯頓畫廊提供。
此外,展覽特別呈現一件全新影像作品《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2024),這是安妮卡·易首次運用其開發的“空虛”軟件完成的創作。投影于主展廳邊緣的弧形墻上,作品深入探討藝術創作超越藝術家生物性死亡的潛力,引發觀眾對創造力和人類表達的未來的深入思考。該項目的核心是一個經過藝術家工作室輸出訓練的算法,作為她創作實踐的“數字孿生”。最終呈現的影像將藝術家過往創作重構為虛擬生命體,融入對佛教哲學與量子冥想的思考。作品同時暗示了藝術家希望在去世后繼續創作的愿景:經其作品訓練的軟件能在她缺席的情況下繼續創作“安妮卡·易式”的藝術。

安妮卡·易,《每一枝珊瑚都托起了月光》(靜幀),2024,單頻影像,16分04秒。?安妮卡·易。致謝藝術家、三星美術館和格萊斯頓畫廊。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通過上述以及其他與實驗性技術的合作,藝術家重新定義了我們與數字領域的關系,對將藝術局限于物質化且專屬于人類創造的傳統觀念提出疑問。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在此次展覽中,安妮卡·易的早期作品與最新創作——包括算法探索和沉浸式環境——展開對話。她的藝術實踐并非遵循線性發展,而是一系列相互關聯的實驗網絡,既不斷回溯自身,又向未知的未來推進。她在職業生涯早期提出的核心關切——材料的不穩定性、有機與合成生命的融合,以及智能的演化——持續具有現實意義,并在新的框架、技術和概念方法中不斷重構。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這種有機與人工的動態相互作用映射出安妮卡·易創作策略不斷演變的特性,其中衰敗、轉化和相互依存構成其敘事的內在邏輯。通過開創性的多感官藝術實踐,她重新構想出生命與技術之間的界限。正如藝術家所言:“我們正處于一個極端的臨界點,要么被對科技的恐懼吞噬而毀滅,要么學會忍耐并尋求新生。”在人工智能迅猛發展既帶來希望又引發焦慮的時代,安妮卡·易為我們重新思考人類進化、創造力和共存形式的本質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現場,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2025。攝影:孫詩。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
2025.3.22 – 2025.6.15
周二至周日
10:00-19:00開放
(18:30最后入場)
*法定節假日正常開館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
北京市朝陽區酒仙橋路4號798藝術區
?購票請點擊下方小程序?
關于藝術家
▼

肖像攝影:李在安
安妮卡·易(Anicka Yi)1971年出生于韓國首爾,現生活和工作于紐約。她曾在世界各地多家機構舉辦個展,其中包括“元孢子”(倍耐力比科卡機庫藝術中心,米蘭,2022);“現代委任:安妮卡·易:愛上這個世界”(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倫敦,2021);“生命是廉價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2017);“叢林條紋”(弗里德利希阿魯門美術館,卡塞爾,2016);“數碼唾液7,070,430K”(巴塞爾美術館,巴塞爾,2015);“你可以叫我F”(The Kitchen,紐約,2015)。
重要群展包括“新秩序:二十一世紀的藝術與技術”(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2019);“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時代”(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威尼斯,2019);“電子身體”(沃克藝術中心,明尼阿波里斯,明尼蘇達州,2019);“形式之夢”(東京宮, 巴黎,2017);2017年惠特尼雙年展(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紐約,2017);“第八氣候帶,藝術在做什么?”(第11屆光州雙年展,光州,2016)以及“同時……突然,然后”(第12屆里昂雙年展,里昂,2013)。易是2011年路易斯·康福特·蒂芙尼基金會獎和2016年古根海姆雨果·博斯大獎的獲得者。她的作品被納入多個公共收藏,包括紐約所羅門·R·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杜塞爾多夫尤莉婭·施托舍克收藏、盧貝爾家族收藏和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等。
贊助與支持
▼
UCCA感謝大韓航空、即夢AI、抖音藝術提供的展覽支持。本次展覽獨家環保墻面方案支持由多樂士提供,獨家音響設備與技術支持由真力提供。感謝尤倫斯藝術基金會理事會、UCCA國際委員會、UCCA青年贊助人、首席戰略合作伙伴阿那亞、首席藝讀伙伴DIOR迪奧、首席影像伙伴vivo、聯合戰略合作伙伴彭博,以及特約戰略合作伙伴友邦保險、巴可、多樂士、真力、北京SKP和Stey長期以來的寶貴支持。
展覽同期出版物
▼
展覽同名多語種圖錄將于本次展覽閉幕后出版,由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三星美術館聯合出版。圖錄將收錄展覽聯合策展人彼得·逸利與李珍芽撰寫的專文,以及凱茜·帕克·洪、博尼亞·科尼奧爾、克里特·夏爾馬與張哲熙的文章。
展覽同期公共項目
▼
展覽對公眾開放的首日,“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展覽聯合策展人彼得·逸利將率先為觀眾帶來一場特邀導覽。隨后,UCCA特別邀請安妮卡·易帶來一場藝術家演講,并與策展人展開對話。在藝術家首次來到中國之際,此次活動旨在向中國觀眾介紹安妮卡·易的藝術創作之旅,帶領大家深入體驗她通過藝術構建的多重感官世界,并探索由科學、哲學與藝術共同孕育的廣闊共生體系。

展期內,UCCA策劃了系列工作坊“在美術館養外星人是一種怎樣的體驗?”,邀請觀眾體驗AI影像創作的樂趣。該系列活動將通過四期課程,系統地引導參與者認識AI及其相關藝術創作、掌握主流的AI影像創作工具、深入了解AI技術的基本原理和算法,循序漸進地學習AI影像創作的核心技能并開展個人創作。
此外,UCCA與北京大學博古睿研究中心聯合策劃系列對話“共棲與綿延”。作為展覽的平行項目,該系列的三場活動將邀請來自生物學、醫學人類學與科幻文學等領域的學者,與從事數字影像、電子游戲、新媒介雕塑與裝置等領域相關創作的當代藝術家展開跨學科對話,深入探討科學與人文的交叉路徑?;顒泳唧w信息請以最新官方預告為準,敬請關注UCCA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的后續發布。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