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子彥,《戲夜尋謎》,2025年,由M+及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并由瑞銀集團呈獻,2025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整理 《藝術新聞》編輯部
在緊湊的展會日程之外,每年三月的香港之行也是對藝術到訪者腦力及“腳力”的鍛煉,身在香港這處亞洲地區最重要的經濟及文化樞紐之中,不同的藝術機構將帶來展現其鮮明面貌的展覽或項目。對話、回溯與新生,是香港這個混雜了多元文化和多重思考的“Culture Hub”將在本月呈現出的藝術面貌。在這趟旅程開啟之前,《藝術新聞》將以三檔展會,以及15場重點展覽,為讀者勾勒出今年三月香港藝術之旅的高光與亮點。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在香港會展中心匯聚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40家畫廊,其中,超半數來自亞太地區;Art Central將在中環海濱迎來第十屆,第二屆“藝匯”(Supper Club)則將從藝穗會遷移至H Queen’s。
華洋混雜的文化底色,造就了香港藝術生態中“多元對話”的基因,數個當季展覽都在發掘對話背后的復雜互文關系,不僅包括東方與西方的對話,也包括現代藝術、傳統工藝與當代藝術的對話。M+的特別展覽“畢加索——與亞洲對話”由M+與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合作舉辦,以比較的視野勾勒東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發展脈絡,展覽同期,藝術家李明維將在展演空間推出裝置及展演作品《如沙的格爾尼卡》,觀眾將親身參與創建新的對話維度;技術與藝術的對話將在M+幕墻發生,新加坡藝術家何子彥的人工智能生成動畫《戲夜尋謎》將帶領觀眾穿越回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的展覽“涌動的暗線——游走在民間智慧與當代視野之間”則聚焦傳統民間工藝和當代藝術之間的互動關系。
女性藝術家的能見度在本季也十分醒目。大館當代美術館以胡曉媛、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和梅芙·布倫南(Maeve Brennan)三位女性藝術家個展迎接春季,三展均屬于美術館于2024年推出的“突破”系列展覽。此外,一年一度的大館“藝術家之夜”將圍繞人工智能、身體和儀式展開,其中將有一場來自阿姆斯特丹以女性主導的創意工作室和研究實踐計劃affect lab帶來的“數字舞會”;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辦的展覽“在她們的后院里”(In Our Own Backyard)將呈現已故巴基斯坦藝術家和女權活動家拉拉·魯克(Lala Rukh)及印度女權活動家、藝術家世芭·沙希(Sheba Chhachhi)以女性為中心的創作和社區實踐進行展示和研究。重訪女性藝術先驅的步伐也將在亞洲協會香港中心發生,“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將全面梳理賀慕群這位現代藝術先驅的創作,《藝術新聞》將在該展覽開幕期間舉辦主題討論“浪潮回聲:海外華人女性藝術家再發現”,重新審視她們在全球離散藝術社群中的創作成就,并探討她們如何透過藝術實踐重塑文化與性別身份。
與此同時,香港地區重要的非營利藝術空間也將在三月對新一代藝術家進行推介和展示。Para Site藝術空間將為香港藝術家蘇詠寶舉行個展“迭步”,這位藝術家的創作關鍵詞是“中醫/中藥”,本次展覽從中藥百子柜的意涵中延伸,審視自然、身體與物質性之間的動態關系;同期繼續的群展“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借用了《易經》中象征九竅的泰卦來組織空間,這兩場展覽將帶領觀眾進入別樣的傳統與當代的力場體驗??赐關ara Site, 不妨乘坐輪渡去一趟土瓜灣的牛棚藝術村——錄映太奇正在舉辦香港本土藝術家馮可貝和劉清華雙個展“光散落在四處”,探索記憶與影像的關系;在中環,另一間致力于影像的非營利空間WMA Space正在舉辦香港藝術家麥海珊的個人項目“查無此人”,通過“自我民族志”的方法書寫其個體經驗。
藝博會與藝術匯集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
灣仔博覽道1號
??? 3月26日-3月27日(貴賓預展)
3月28日-3月30日(公眾開放)

2024年巴塞爾藝博會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香港巴塞爾提供
202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匯聚來自42個國家和地區的240間藝廊,其中包括23間首次參展藝廊。展會的核心展區包括“藝廊薈萃”(Galleries),這是匯集知名藝廊及藍籌藝廊的主要展區;“藝術探新”(Discoveries),聚焦新興藝術家的個人展覽;以及“亞洲視野”(Insights),呈獻由亞洲及亞太地區藝術家精心策劃的藝術項目。
“策展角落”(Kabinett)展區將在參展藝廊的展位內設置主題展覽,共將展出36個項目,重點呈獻亞洲當代及歷史藝術家個展,展出21位亞太地區藝術家及15位來自世界其他地區藝術家的作品。為香港展會特別設立的“美高梅藝術探新獎”(MGM Discoveries Art Prize)旨在支持新銳藝術家,現已公布入圍藝術家名單及由國際專家組成的評審團陣容。為展現主辦城市的文化活力,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將推出豐富的場內外公眾項目,包括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免費向公眾開放的“光映現場”(Film)、“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及“藝群匯集”(Exchange Circle)。此外,巴塞爾藝術展還將與頂尖文化機構M+及大館(Tai Kwun)合作,開展場外聯合項目。本屆香港展會的“光映現場”首次由Para Site藝術空間策劃,將舉辦七場放映會,呈獻30位藝術家的作品。巴塞爾藝術展將繼續與文化影像頻道Nowness Asia及致力于影像藝術的非營利組織“錄映太奇”(Videotage)保持合作。
Art Central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
中環龍和道9號
??? 3月25日(貴賓預展)
3月26日-3月30日(公眾開放)

中環海濱活動空間,圖片由Art Central提供
本屆Art Central展會由策展人Aaditya Sathish策劃,呈現跨國敘事。展會亮點包括特別委約香港藝術家唐納天(Nadim Abbas)創作的大型藝術裝置、表演及講述表演﹙Lecture Performance﹚,以及豐富多樣的影像藝術節目。
展會特別設立的Central Theatre將聚焦亞洲新一代藝術家,聯同知名藝術家,舉辦多場表演、講述表演和講座,在國際舞臺上呈獻藝術界的重要對話。畫廊展覽將與節目同時舉行,展示100多間畫廊和來自全球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位藝術家的作品。影像藝術節目將呈獻來自Akeroyd Collection的精選作品,這是香港慈善家兼知名影像藝術倡導者Shane Akeroyd的收藏中專注于流動影像的部分。每天播映一小時,參觀者可于Cinema Central中體驗獨家放映的流動影像作品。Akeroyd Collection致力通過專屬網站、影像放映及出借予國際藝術機構,使其影像藏品得到廣泛流通與展示。
藝匯
??H Queen’s 9F, 11F
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 3月24日至3月30日

第一屆“藝匯”現場,藝穗會,香港,2024年
由香港本土畫廊PHD及THE SHOPHOUSE發起,旨在打破傳統藝術博覽會的模式,重新定義藝術銷售和社交體驗的“藝匯”繼去年首屆在中環藝穗會舉辦后,第二屆藝匯由H Queen' s和HART聯合舉辦,將移步H Queen' s,占據其兩個樓層,以開放式布局、沒有展位且側重實驗性藝術的方式,呈現22家來自全球不同區域的畫廊帶來的作品。
美術館與藝術機構展覽推薦
??M+視覺文化博物館
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 展至7月13日

“畢加索──與亞洲對話”展覽現場,M+,香港,2025年,攝影/鄭樂天,圖片由M+提供
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Musée National Picasso)擁有世界上規模最大和最重要的畢加索作品收藏。M+三月新展“畢加索——與亞洲對話”是十余年來首個在香港舉辦的大型畢加索展覽,由M+與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共同舉辦,將展出六十余件畢加索作品,以及M+所收藏的八十余件亞洲及海外藝術家的作品,此外,M+委約英國藝術家藤原西蒙與加拿大藝術家單慧乾為此展覽創作的作品將一并展出。
展覽以畢加索的四個原型(天才、局外人、魔法師、學徒)展開,展出作品包括《雜技演員》(1930)、《海邊的人像》(1931)、《朵拉·瑪爾肖像》(1937)、《朝鮮大屠殺》(1951)等國立畢加索博物館藏品。與之“對話”的作品包括擁有華人血統的古巴畫家林飛龍、香港重要畫家陳福善、“新刻度小組”成員顧德新、“北京油畫研究會”成員馮國東等。這場畢加索與亞洲的“對話”構建出了不同的維度,既包括畢加索如“學徒”般的將包括亞洲藝術在內的“原始藝術”的內化與演繹,也包括亞洲藝術家在自己的創作中回應這位現代藝術史巨擘時所激發的隔空對話。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
??M+視覺文化博物館
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 展至7月13日

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2006年至今,臺北市立美術館“李明維與他的關系:參與的藝術”展覽現場,2015年
M+將于展演空間呈現“李明維:如沙的格爾尼卡”,展出大型裝置并舉行展演。畢加索創作于1937年的經典反戰作品《格爾尼卡》描繪了西班牙內戰的殘酷境況,李明維以此為出發點,利用沙粒這種象征無常和不穩定的材料重現該畫作。展演將在畢加索展覽尾聲之際舉行(預計六月下旬),邀請觀眾在沙畫上行走,四名表演者將隨意移動,輕掃沙粒,在摧毀畫作的同時,創作出新的圖像。藝術家李明維(1964年生于中國臺灣)的作品著重于體驗與藝術參與,他的參與式裝置作品通過與陌生人產生互動,在彼此熟悉和自我意識的覺醒過程中,嘗試超越文化和政治藩籬,抵達人性經驗的核心,探索信任與親密關系等議題。他的項目往往提供了衣食住臥等日常活動的開放式場景,伴隨著參與者的加入,作品將隨之調整、轉變,并不斷豐富其展出形貌與內涵意義。
M+幕墻 – 何子彥:戲夜尋謎
??M+視覺文化博物館
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 3月22日至6月29日

何子彥,《戲夜尋謎》,2025年,由M+及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并由瑞銀集團呈獻,2025年,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M+幕墻將展出藝術家何子彥創作的全新人工智能生成動畫《戲夜尋謎》,致敬香港電影歷史。全新委約作品參考了眾多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經典場面,并由一系列人工智能生成的人物重演了張國榮、張曼玉、周星馳、周潤發、林青霞和梅艷芳等人曾出演的重要角色。作品所呈現的場景亦糅合了吳宇森電影的俠義豪情、王家衛的浪漫主義、徐克的無限想像和王晶的無畏精神等元素。這些角色囊括來自不同世代的人類和非人類,他們色彩對比鮮明,呈現如同巴洛克繪畫或紛繁廣告中那些舞臺戲劇的風格,充滿未來氣質。他們是誰?他們從何而來?又往何處而去?作品通過演算程式不斷編排重組,創造出千變萬化的人物與場景組合,以一種非線性且緊密相連的方式重新注解這座城市的電影歷史,并借此凸顯其靈活、流動以及激發全新創意的可能。
M+??瞬仄罚簞e傳
??M+視覺文化博物館
西九文化區博物館道38號
??? 展至6月26日

“M+??瞬仄罚簞e傳”展覽現場,M+,香港
“M+??瞬仄罚簞e傳”以視覺方式探討1990年代至今中國當代藝術的風格和實踐。有別于M+??瞬仄肥渍埂皬拇蟾锩饺蚧敝幸灾髁魃鐣尘盎虬磿r間順序的論述,是次展覽關注中國九十年代急速轉型的社會和經濟發展中,藝術家對文化身分的思考及對新時代的困惑。“別傳”作為M+??瞬仄啡握褂[中的第二場,將聚焦躁動的視覺圖像、不確定的意義、對無常的迷戀以及對傳統的另類詮釋,通過另類視角展現中國當代藝術獨特的審美和表達方式。
藝術家之夜
??大館當代美術館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 3月28日 19:00-23:00
(僅限邀約)

圍繞人工智能、身體和儀式所蘊藏的變革力量,本次“藝術家之夜”將借以虛擬現實技術帶領觀眾穿越時間,去往現在、過去,直至抵達遙遠的上古時空,并透過藝術、音樂與視覺,在時間的縫隙中凝視人與自然的共同進化與異化,以此想象流動且無邊的未來景象。藝術家陸明龍將透過現場操演帶領觀眾進入他的虛擬游戲世界,沉浸于他近年持續創作的SimBeijing(新北京)近未來智慧城市三部曲所建構的中華未來主義宇宙。來自阿姆斯特丹以女性主導的創意工作室和研究實踐計劃affect lab將首先開啟一趟之于元宇宙的數字聚會,在此時空中,數字身體將一同慶祝月經的權利,以突破流血這一生理現象對物理身體的限制。來于上海的實驗電子音樂人33EMYBW將帶來全新的視聽現場《震旦之孔》,表演的音樂素材運用了大量來自中國邊疆地區、坦桑尼亞、保加利亞、泰國等地的傳統音樂、少數民族音樂,以及儀式音樂中的人聲采樣和田野錄音;演出的視覺部分,出自倫敦的跨媒介藝術家喬伊·霍爾德通過AI技術建構而成的世界。香港的DJ及制作人JayMe與Woonji將首次以組合“易世界”的形式合體演出,在F倉展室帶來當晚的壓軸音樂表演《易宇宙派對》,將以共同熱愛的新浪潮電子音樂為靈感,并首次采用電子合成器進行創作演出。
胡曉媛:異路
??大館當代美術館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 展至4月13日

胡曉媛,《放逐志異》,2024年,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作品,“異路”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2025年,攝影/關尚智
隨著人對事物的觀察與思考角度的改變,平凡之物也能顯出嶄新模樣,道出前所未聞的故事。“異路”以詩意和視覺化的方式探討個體與群體的關系,嘗試呈現個體如何在殘破與失能的當代社會中存在和選擇。胡曉媛透過糅合生物知識,歷史述說及文學隱喻,重新審視自身的生命經驗。她的目光關注于那些社會與生物的丟棄物:城市拆遷得來的舊鋁制品、用過的日常器具、干癟的水果、空洞的蜂巢、風干的昆蟲翼, 甚至還包括海洋生物的遺骸。在藝術家眼中,大至城市建筑,小至日常器具,抑或自己與大千世界里的蕓蕓萬物――無論是有機物或無機物――都有各自的生命存在和蛻變軌跡。她將這些毫無關聯,失去功能的物料擺列,并置和組合在一起,結合文學和歷史,在紗幔與光線精心營造的時空中,講述關于進化與命運、變異與放逐、封閉與自由、群居與個體的故事和思考。
阿麗莎·柯維德:彼托邦
??大館當代美術館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 展至4月6日

“阿麗莎·柯維德:彼托邦”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2025年,攝影/關尚智
“彼托邦”是藝術家阿麗莎·柯維德(Alicja Kwade)在香港的首個美術館個展。展覽涵蓋這位波蘭裔藝術家不同時期的作品,借此反思我們對時間的感知,提出觀看和理解現實的嶄新視角?!氨送邪睢闭钩鏊囆g家的九件作品,以及因應大館F倉歷史和建筑而創作的全新委約裝置。藝術家在對稱的展廳中創造了一個雕塑般的環境,讓作品彼此相依共存,如同一個多重宇宙。阿麗莎·柯維德擅于借鑒抽象的科學和哲學概念,巧妙運用人造物及天然材料,把這些概念加以轉化。她的作品經常以時鐘、光管、時針、椅子、鏡子、鐵閘、磚頭和巖石等物件為媒材,集中探討及質疑現實和種種社會結構。
梅芙·布倫南:物方志
??大館當代美術館
中環荷李活道10號
??? 3月21日至6月8日

梅芙·布倫南,《一次挖掘》,2022年
英國藝術家兼電影導演梅芙·布倫南(Maeve Brennan)專注探討人類活動對環境的深遠影響,從中發掘主流社會論述中的隱藏敘事。她的作品以探究性形式為主導,涵蓋流動影像、裝置、雕塑及印刷媒介。布倫南的創作聚焦于有關生態議題、被遺忘的物質歷史、地下經濟活動等研究。建基于這些復雜的社會結構和系統之上,藝術家從偶然相遇,個人經歷和長期關系中汲取靈感,與創作主題建立密切連系。藝術家這次的亞洲首展將展出她持續進行的作品系列《商品》,深入探討文物掠奪的跨國走私事件。展覽亦會首度展出她的全新電影作品,跟隨被盜文物回到意大利南部,將當地故事和軼事相互交織,借此揭示考古發掘對當地景觀和社區的影響。
蘇詠寶:迭步
??Para Site 藝術空間
鲗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10樓
??? 展至5月25日

蘇詠寶,《Hand Pounding》影像靜幀,2025年,圖片致謝藝術家
展覽“迭步”為香港藝術家蘇詠寶于 Para Site 藝術空間的全新委約項目,自中藥百子柜的意涵引申,審視自然、身體與物質性之間變幻莫測的動態關系。蘇詠寶成長于中醫藥世家,其藝術實踐因而深受此背景所啟發與影響。拾獲自倒閉藥材鋪的百子柜被藝術家重新想像為蛻變的場域,構成展覽的軸心。百子柜滄桑的表面見證了封存、腐敗、及后重生的輪回,于展覽中承載藝術家的新作,誘導觀眾思量物質變化,尤其是生物、地質以及人造物之間的糾葛。展覽于 Para Site 的十樓展場以三個“島嶼”的姿態呈現,中央的木材結構自生物系統汲取靈感。此沉浸式裝置匯集中藥材、石頭、動態雕塑、聲音節奏以及 3D 打印物件等,創建出一個富有流動性的生態系統,借此挑釁有機與無機、動物與靜物的二元對立。
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
??Para Site 藝術空間
鲗魚涌英皇道677號榮華工業大廈22樓
??? 展至4月6日

“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展覽現場,Para Site藝術空間,香港,2024-2025年,攝影/黃思聰
由向在榮策劃的聯展“快樂的方式不只一種”(“How to be Happy Together?”)自王家衛1997年電影《春光乍泄》(英譯《Happy Together》)汲取靈感并展開臆想,對二元性及隨之訂立的分野作出批判——包括密友與敵手、政治實體、“我們”與“他們”,甚或“吾”與“我”之間的分野——由此僭越種族資本主義與現代殖民主義中的“二選一”邏輯。在王家衛執導的酷兒港產片經典中,故事主要發生在布宜諾斯艾利斯——香港的對蹠地,亦即位于地球直徑兩端的異地。展覽匯聚來自香港、其周邊地區,以及拉丁美洲的逾二十位藝術家,指涉香港作為“東與西”及“傳統與現代”之間一個邊緣場域的既定形象,從而查探兩個看似遙遙相隔的地域之間想像或真實的邂逅。展覽內,不同藝術實踐一方面默認固有的二元,另一方面卻制造出意料之外的配對或錯配,聚焦大中華地區與世界其他地方之間備受忽視的歷史、社會與文化糾葛,借此想像“快樂在一起”的別樣可能。
在她們的后院里
??亞洲藝術文獻庫
上環荷李活道233號荷李活商業中心11樓
??? 3月20日至8月30日

《Kriti:創意表達工作坊》的身體練習,由Saheli于新德里籌辦,1983年,攝影/Sheba Chhachhi,圖片致謝藝術家
“在她們的后院里”探討兩位先驅藝術家世芭·沙希(Sheba Chhachhi)和拉拉·魯克(Lala Rukh)的創作源頭,并聚焦她們在1980年代至2000年代參與及投身于南亞女性運動的經歷。展覽將展出兩位藝術家的藝術作品和文獻資料,以及其他南亞女權工作者和組織的創作。這些資料展示了藝術家的各種活動,包括記錄街頭行動、設計海報和出版物,以及參與工作坊和劇場表演。此項目為文獻庫關于藝術史中的性別之研究計劃的一部分,注重文化領域內以社區和交流為核心的敘事。
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
??亞洲協會香港中心
金鐘正義道9號
??? 3月26日至7月6日

1960年代,賀慕群在巴黎的工作室
賀慕群(1924-2012)是現代藝術領域的先驅,也是連接東西方藝術語言的關鍵人物。作為繼潘玉良之后最杰出的華裔女性藝術家之一,她已成為20世紀亞洲現代主義的重要代表。
此次回顧展正值賀慕群誕辰一百周年的重要時刻。賀慕群祖籍寧波,出生于上海,20多歲時就離開家鄉旅居海外。她廣泛的全球旅居經歷不僅豐富了她的個人閱歷,也為她的藝術創作注入了多元文化的靈感。從上海到臺北,再到巴西、西班牙,最終定居巴黎,她在那里作為畫家和版畫家創作了37年并在歐洲獲得盛譽。新世紀初,賀慕群重返上海并舉辦一系列美術館及藝術機構重要個展,引起國內藝術界對她的深入研究及廣泛關注。《玩·具:賀慕群百年回顧展》將全面梳理她的藝術創作,展出她不同時期的近100件作品,回顧她融合中西藝術風格的演變歷程,以及充分展現她獨具一格的藝術哲學:對平凡生活中精神與力量的深刻探索。
涌動的暗線——
游走在民間智慧與當代視野之間
??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
荃灣南豐紗廠荃灣白田壩街45號
??? 展至7月13日

洪英仁,《動物之環》,2023年,攝影/ We Document Art,展出于六廠紡織文化藝術館“涌動的暗線──游走在民間智慧與當代視野之間”展覽
從串珠到刺繡,從草編到紙扎,從游牧民族的拼布花被到農耕小島的絲網印染,這些在民間傳承已久的手工技藝和日常物品,是許多當代藝術家的創作材料或靈感來源。民間工藝和當代藝術都源自于人類對創造、表達、交流和身份的基本追求,是人類情感和智性的表達方式?!坝縿拥陌稻€”聚焦傳統民間工藝和當代藝術之間的互動關系,將當代藝術創作、手工藝品和歷史文獻并置呈現。展覽借助當代藝術的批判性思考和創意表現,揭示民間工藝所蘊藏的歷史、社會和文化意義,以及為當代視野帶來的種種啟發,同時強調當代藝術實踐在文化傳承和延續上的重要角色,例如讓我們警惕對手工制作的過度迷戀和推崇,也提醒我們超越現代社會的價值框架和意識形態去理解民間工藝的內涵和意義。
光散落在四處
??錄映太奇
土瓜灣馬頭角道63號牛棚藝術村13室
??? 展至4月13日

我們依賴影像記錄眼前的光,試圖留住它,然而,翻看影像時,又能否重新感受那些早已消失的光影?而光以外感受過的溫熱,又該以什么的方式來承載?錄映太奇邀請兩位本地藝術家馮可貝與劉清華,以雙個展的形式探討記憶與影像的關系。她們的藝術實踐均圍繞時間及記憶,有搜集二手記憶作串連,亦有以身體演繹時間的創作。是次展覽展出二人的最新創作,思考視覺記憶與其他感官記憶的關系。馮氏攀爬兒時未敢觸碰的樹,以手提掃描器捕捉近鏡,同時讓身體一步一步地經歷巍然的樹。劉氏從陪伴患有白內障父親的手術過程,探討人體內接受光線的組織,想像父親在霧茫中如何感知周遭。
麥海珊:查無此人
??WMA 空間
中環永和街23-29號俊和商業中心8樓
??? 展至3月31日

影像及聲音藝術家麥海珊的創作媒介包括流動影像、攝影、聲音藝術及網絡項目。她鉆研實驗民族志、散文電影和類比媒體,尤其鐘情超八菲林。麥海珊的創作反映了她對多元身份和文化敘事的深入探索。曾搬家三十二次的麥海珊以自我民族志 (autoethnography) 為方法,重新梳理昔日所創作的錄像、音樂與文字,并借全新委約創作,對身份、記憶和文化認同作深刻的探索。策展人周麗珊以研究者的角色,對麥海珊的自我民族志進行分析,探究其如何以第一人稱的方式、細膩和真實的角度書寫自身及城市,同時考察她的個體經驗,如何側寫出不同時間點的社會脈絡,與當時的性權運動、社區重建、精神健康疾病,以至離散等的集體經驗相互交織。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