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美術面面觀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進京展”學術研討會綜述
中國美術家協會理論研究處|張亦竹
摘 要:“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展”學術研討會以“全國美展與新時代美術”為主題,旨在全面梳理全國美展的創作成果,總結新時代美術生產機制的經驗,進一步推動新時代中國美術的高質量發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話語體系,以更好地發揮美術創作在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方面的作用,為擔負起新時代文化使命貢獻藝術力量。
關鍵詞: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展;新時代美術;話語建構;高質量發展
2024年9月27日下午,“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展”學術研討會在中國美術館召開。本次會議由中國美術家協會主辦,邀請了中國美協主席團成員、各專業藝委會負責人、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各展區研討會學術主持人、知名美術理論家,以及全國美展優秀作者代表參會。出席研討會的領導和專家有:中國美協主席范迪安,中國美協副主席馬鋒輝,中國美協副主席、油畫藝委會主任龐茂琨,中國美協副主席林藍,中國美協副主席劉萬鳴,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主任、中國畫、油畫展區研討會主持人尚輝,中國美協中國畫藝委會副主任陳孟昕,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主任宋光智,中國美協版畫藝委會原副主任代大權,中國美協綜合材料繪畫藝委會主任、綜合材料繪畫展區研討會主持人朱盡暉,中國美協壁畫藝委會主任王穎生,中國美協陶瓷藝委會主任白明,中國美協連環畫藝委會副主任鄒立穎,中國美協漆畫藝委會副主任、漆畫展區研討會主持人湯志義,中國美協水彩畫藝委會副主任、港澳臺、海外華人作品展區組委會主任梁宇,中國美協漆畫藝委會主任陳金華,中國美協環境設計藝委會秘書長王國彬,中國美協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邵曉鋒,中國美協理事、中國畫展區供稿專家于洋,中國國家畫院理論研究所所長、綜合材料繪畫展區供稿專家陳明,《美術》雜志社副主編、編審盛葳,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首屆中國數字藝術大展策展人于朕,“第十四屆全國美展”優秀作者代表李前、羅玉鑫。研討會由中國美協分黨組成員、秘書長王平主持,會議圍繞“全國美展與新時代美術”議題展開研討與交流。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展”研討會現場
范迪安在致辭中指出,在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十周年之際,全國美展的舉辦彰顯了文藝的特殊功能、文藝工作者的使命,以及文藝創作在新時代的重要性。新時代美術的發展得益于組織保障與學術創新的相互作用,使得全國美展成為向祖國獻禮、向人民匯報的重要文化成果。創作實踐與理論研究是美術事業發展的兩大支柱,在進京展舉辦之際同步開展研討會,多角度地交流本屆全國美展的藝術成就與經驗,對于深入理解全國美展的社會文化價值、在社會層面形成主流認知起到了關鍵作用。作為文藝工作者,應當在創作中深入闡釋中國美術與時代、人民及文化的關系,以推動美術事業的持續進步。
在新時代的文化背景下,全國美展如何匯聚藝術資源、展現時代精神與國家風貌,推動美術創作的創新與跨界融合,并引領美育工作的開展,已成為美術界關注的焦點和探索的方向。
本屆全國美展奉獻了新圖像符號。通過豐富的藝術形式,展覽展現了新時代的精神風貌。于洋指出,展覽中諸多作品表現大國重器、日常生活、鄉村生活和都市語境等題材。作品在主題表達和藝術語匯上,呈現為以傳統藝術語言對新質生產力和新時代社會生活的拓新表達。陳明以《灣區晨曲》為例,強調近年來備受關注的大灣經濟區的發展活力和時代特征。鄭格菲、王文灝的《數聚》則反映了大數據時代下,人們對海量數據的應用。這些作品準確反映了時代進步脈動,展示了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偉大成就。
在本屆全國美展中,部分作品展示了個人視角下的主題意識。《工人是“天”》等作品在深入挖掘題材的同時,精心進行了藝術構建。作者李前表示,他在創作過程中考慮了多個方案,最終選擇了李大釗講課后與工人交流的場景,通過研究史料,創作出了符合情境且帶有特定情感的人物形象。宋光智指出,主題性創作不應局限于宏大敘事或特定題材,而應深入生活,展現對時代主題的敏銳洞察。他強調,應以細膩的手法捕捉生活細節,以獨特的視角引發共鳴。尚輝提到,《暖》《金色土地》等作品通過呈現具有現代城市氣息的農民形象,反映了當代農民的精神面貌。藝術家們憑借自己的視角和對生活的感悟,展現了當下的時代主題。因此,他指出,認為全國美展僅能表現主題而無法展現個性,實際上是對全國美展宗旨的一種誤解。
有專家學者指出,參展作品展現了傳統美學精神與文化身份。通過當代繪畫語言表現傳統,縮短了當代人與傳統之間的距離,并將傳統資源進行了當代轉化。如陳焰的《山高水遠之二》以抽象的藝術語言,表現中國傳統山水的意境之美;陳衛國的《絲路明燈》寓意著敦煌藝術在人類長河中的光芒;丁志偉的《大岳永泰》傳達出傳統文化特有的含蓄和深遠;葉馨的《華夏記憶》通過傳統繪畫符號體現人文氣息。盛葳指出,綜合畫種展區利用圖文互釋的連續視覺,發揮敘事性優勢,展示了《紅樓夢》《水滸傳》等傳統經典文本及藝術家感悟時代變化的自創文本。作品通過強烈的敘事性,使觀眾在近距離閱讀時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

在本屆全國美展上,有許多帶有實驗性和圖像新意的作品入選。陳明指出,AI軟件、3D打印等新技術的引入,改變了傳統綜合材料繪畫創作的模式和形態。例如,肖希的《芥子園中的早春圖》中的傳統竹編材料,趙思彤的《耕種計劃》中的土石和電子管,鄭格菲、王文灝的《數聚》中的數碼材料,吳震的《文明之光》中的傳統線裝書頁,徐青巍、陳青的《休漁期》中的現成品等。于朕認為,數字智能作為激發創造力的新媒介,在一定程度上革新了創作邏輯和生成策略。
除了美術創作方面,部分專家學者也關注到展示互動方面的創新。林藍認為,通過融合新傳播媒介,大眾參與美術鑒賞更為便捷和高效。各個展區展示了如線上與線下結合觀展體驗等新亮點。邵曉鋒則關注展覽對于提升美術創作的意義,他指出,此次進京展實現了“四個一”的突破:第一次由中國美術館和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承辦、第一次突出展陳中作品效果的重要性、第一次采用最為疏朗的方式進行呈現、第一次在媒體充分討論后進行集中展示。
伴隨著美術話語體系建構的探索與實踐,新時代的美術創作呈現出多元融合的趨勢。本屆全國美展不僅展現了現實主義精神的傳承,也體現了藝術家對傳統與現代藝術語言的深度融合,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話語體系奠定了實踐基礎。
有專家學者建議,應持續深入地研究全國美展,并加強理論建構。尚輝指出,此次研討會的目的是為公眾和輿論提供正確解讀全國美展的方法、路徑和結論。本屆全國美展的輿論場更加強大且難以控制,觀眾無論是否到場都能通過網絡自由發表觀點。因此,須通過學術理論建構,為公眾解讀關注的問題和新變化提供指導。例如,對于作品尺寸單一化的質疑,盡管這樣的批評有其合理之處,但未充分考慮現代展覽空間的實際需求和呈現方式的現代化。因此,有必要通過研討會從學術角度進行解釋。
部分專家學者強調,藝術創作應融合人民性、時代性與藝術性。朱盡暉提出,無論是單一媒材還是多種媒材的交融互動,都應反映我們的時代,同時關注題材的廣泛性和當下意義,以滿足人民需求為核心。宋光智總結了三個關鍵點:一是堅定不移地錨定人民性的核心價值,創作出滋養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高質量作品;二是強調時代性的融入,捕捉并反映國家建設的成就與社會發展的活力;三是在主題創作中融合藝術個性,實現思想深度與藝術高度的和諧統一。
“寫意”成為本次研討會的熱點話題。陳孟昕以工筆畫為例,強調寫意性并非將工筆畫轉變為寫意畫,雖然意象性是兩者共同遵循的原則,但它們實現意象性的途徑和創作機制并不相同,不應以個人意志遏制時代審美取向,避免誤導和留下歷史遺憾。羅玉鑫提出,寫意性不僅體現在技法層面,更在于作品意境能否傳達生命的意趣,觸動心靈世界。于洋列舉帶有寫意筆墨性的作品,如申卉芪的《小兄弟》通過充滿力量和個性張力的筆墨,生動地刻畫了7位塔吉克族少年的形象;楊星空的《豐收》則運用寫意花卉的筆法,表現了西北地區遼闊的麥田。他認為,如何拓展藝術創作和文化形態中的寫意精神,是美術話語體系構建中值得深思的問題。

楊星空《豐收》中國畫 200cm×200cm 2021年
在本次研討會中,多位專家學者強調了深入探索藝術本體語言的重要性。朱盡暉提出,辨析畫種應作為首要任務,媒材和媒介僅為繪畫語言的輔助手段,綜合材料繪畫的核心在于繪畫、觀念、創新和審美。王穎生指出,壁畫作為一種綜合多種材料和繪畫形式的語言表達方式,其多樣性和包容性要求加強對壁畫邊界的探討。白明認為,陶瓷藝術在主題表達、記錄時代和現代化工具的運用上面臨天然挑戰;他總結了本屆美展陶瓷藝術的多個亮點,包括時代審美的獨特性、容器作品的新生、燒成技術的探索、風格的多樣性,以及技術與藝術結合的主流趨勢,并認為其審美價值在于藝術本體的拓展。湯志義提出,漆畫需要建立自己的語言和實踐體系,具備漆藝術特有的學理和規范,以確保漆畫在理論和實踐層面都能融入當代藝術語境。
推動主流美術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中國美術發展的核心任務。本次會議中,學者們聚焦于探討主流美術高質量發展的策略路徑,以尋求推動美術創作持續進步的有效途徑。
部分專家學者強調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龐茂琨認為,藝術家應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通過獨特的視角和情感表達來塑造人民群像,講好中國故事。代大權指出,提升畫作品質的關鍵在于藝術家的培養與建設,全國美展通過描繪多樣化的人物形象,展示了每個個體的獨特個性。他強調,扶持具有鮮明個性的青年畫家是發展的重要考量。王國彬則認為,藝術設計應直接服務于人民的生活,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原則,滿足他們的具體需求。
創新仍是目前中國美術事業發展需要解決的問題。科技的迅速發展不斷沖擊傳統藝術領域,并不斷催生出新的藝術形態。龐茂琨提出,油畫家需要明確自己的定位,結合現代科技的發展進行全新的創作實踐,構建一個真正完備且具有自身特色的藝術創新體系。尚輝認為,全國美展持守的是傳承式創新。他以《金色土地》為例,該作品通過接近真人大小的人物形象塑造,展示了水墨寫意的新難度,融合了吳山明的宿墨方法,并追求平面性,從中體現出中國畫的創新;他同時主張不應奢求在全國美展中發現讓所有人震驚的作品,或是突然出現全新的藝術表達,而應認識到藝術的創新是傳承式的漸進過程。鄒立穎表示,推動主流美術高質量發展,要保留中華民族傳統的創造因素,將中國傳統美學與當代生活有機結合,并通過多元素交叉融合,拓展出具有創新性的藝術空間。
劉萬鳴強調,需要彰顯美術主責和主要單位的作用,如美協、畫院、高等藝術院校等。本屆全國美展中,中青年藝術家群體已經成為參展的主要生力軍。他認為,必須培育引領美術家研討創作,繪制經典作品;同時,提升創作生產工作機制,細化創作生產規劃,發揮重點選題、重大項目引領帶動作用,服務保障好重大現實題材、新時代發展題材、國家重大戰略題材、愛國主義題材等創作生產。林藍認為,通過全國美展挖掘并推廣具有創新思維、扎實功底、獨特藝術表現力的作者,能夠為美術界注入新的活力,推動藝術事業的傳承和創新。
與會專家學者指出,本屆美展在多方面仍有提升空間。陳孟昕提出,部分作品過于追求主題性,弱化了藝術本質價值,消解了作品的精神性,整體缺乏突破性和深刻打動人心的作品。他還指出,一些創作過于注重題材而忽視個性化語言,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梁宇觀察到,水彩畫特有的水性顏料特點有所淡化。陳金華認為漆畫過于綜合,缺少其特有的韻味;同時,他主張評選標準應具備一定的量化特征,以確保所選作品能夠代表各畫種的優秀水平。王穎生提到,評委及其親屬不能參展令人遺憾。如果能夠以特邀形式邀請這些藝術家參展,但不參與評獎,這將有助于提升全國美展的整體質量和藝術水平。邵曉鋒提出了關于美術創作的“四個度”建議:一是保持與照片和AI適當距離的度;二是把控制作的度;三是把握寫意表達的度;四是控制作品尺幅的度。
馬鋒輝總結了本屆全國美展的組織和創作情況,指出全國美展不僅是藝術家們展示才華、交流思想的平臺,更是推動美術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新時代背景下,全國美展肩負著引領美術發展潮流、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展現時代精神風貌的重任。他對本屆全國美展創作強調了四點:一是堅持立意明確、主題鮮明的原則,鼓勵藝術家挖掘新時代的精神內涵與時代特征;二是拓寬題材范圍,包容多樣化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三是推動創新,鼓勵藝術家探索美術創作和傳播新方式;四是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表達的結合,為新時代美術發展注入活力和動力。馬鋒輝指出,必須明確學術類別和評價標準,并探討新興藝術形態的定位;未來計劃通過專題展呈現國家主題創作成就,展現新時代成果,中國美協還將啟動青年人才培養計劃,培育新一代美術家,通過組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采風活動,推進高質量組織性創作發展,為下一屆全國美展培養優秀創作人才。
王平從人民性、時代性、探索性三個視角總結了本次會議。他表示,無論是宏大敘事還是微觀敘事,都展現了藝術家的洞察力與創作才華。在時代發展中,美術本體語言經歷了顯著變化,現實主義已從傳統的寫實手法轉變為更注重精神內涵的表達。展覽引發的討論從側面展現了其生命力,體現了公眾對全國美展的關注與期待。要從思想深處出發,追求志存高遠的創作目標,立足于構建中國特色美術話語體系,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美術高質量發展,以此來洞察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方向。
“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進京展”學術研討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總結了“第十四屆全國美展”的創作成果與特色,探討了創作生產機制的優化路徑,推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美術話語體系。會議聚焦新時代中國主流美術的高質量發展,旨在提升美術創作的社會凝聚力,激勵美術工作者持續創新,從而推動美術事業的繁榮發展,為新時代的文化使命貢獻藝術力量。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Fine Arts in the New Era:Review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cademic Symposium
Zhang Yizhu, Staff Member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Department, China Artists Association
Abstract: Themed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and Art in the New Era”,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cademic Symposium has been held to comprehensively comb through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summarize the experience of the art production mechanism in the new era, promote the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rt in the new era, and build an art discourse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 as to better play the role of art in rallying the people’s support and pooling their strength, and make contributions to shouldering cultural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in Beijing; art in the new era; build a discourse system; high quality development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