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陳列”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此次呈現的古代中國藝術部分,是館藏特色之一,選取了200余件藏品,以“器物”和“書畫”為兩大類型展出,時代跨度兩千年。此篇推送將通過沈周的《云水行窩圖》,帶觀眾走進古人的筆墨與精神世界。當你親眼看到500多年前在生宣上洇開的筆鋒,駐足在為你搭建的精神“行窩”前,你遲早也會愛上他!

沈周《云水行窩圖》1503年 紙本設色 縱33厘米 橫164厘米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晚號白石翁,長州(今蘇州)人,出身詩文書畫家庭,一生未應科舉。富收藏,廣交游,擅繪畫。沈周為吳門畫派的創始人,與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稱“明四家”,其山水早承家學,得杜瓊等指授,后取法董源、巨然,中年以黃公望為宗,晚年取法吳鎮,出人宋元,自成一格。
沈周的藝術創作始終與自然緊密相連。他拒絕朝廷征召,選擇在太湖之畔的“有竹莊”中觀察四時變化,將對光陰的哲思融入畫作。其詩畫中常流露“傷逝的幽情”,卻又以清醒的態度珍視當下,這種矛盾性成為他藝術魅力的核心。
沈周早年作品以細筆為主,風格嚴謹工致;中年后轉向粗筆,融合南宋蒼勁與北宋清潤,筆墨雄健渾厚。他擅長將書法筆意融入繪畫,形成“筆豐墨健”的獨特語言。
《云水行窩圖》中扁舟一葉行水面上,舟中坐一人,水上略有蒲草,衣紋老健簡捷。上空密布流云,釣勒微染,濃淡相間。用筆亦如云行水流,時雜行草書筆法,回環頓挫而微露鋒芒。

沈周《云水行窩圖》局部
沈周以淡墨皴染云層,濃墨勾勒山石輪廓,通過干濕對比表現空間的深遠。小船用細筆勾勒,人物衣紋簡練,與背景的渾茫形成動靜平衡,展現晚年“粗簡豪放”卻內斂深沉的風格。

沈周《云水行窩圖》局部
作風與沈周山水中常見粗筆面貌有所不同,但筆墨精妙,饒有意境,營造“空翠間”的靜謐感。他的山水畫不僅描繪自然,更通過點景人物傳遞文人理想,畫中人常置身于虛實相生的“理想山水”中,既是現實的投射,也是精神的外化。

沈周《云水行窩圖》局部
卷末有作者題識:“執柔丘先生有云水行窩卷,存時嘗以圖引相托,荏苒不能畢其事。先生觀化既久,其主器書來以申初意,遂復此紙。然先生詩道迨今鳴于湖,其吟魂亦當不泯,按圖而招之,或出于云水之間也。弘治癸亥九日,長洲沈周。”下押一朱文印“啟南”。書法、印章皆與真跡不殊。據薛永年先生的考證研究,此圖作于公元1503年,沈周虛齡七十七歲,乃應詩人朱執柔請托所繪,完成時,朱氏已去世。薛先生認為朱氏其人待考,云水行窩即其書齋名稱。以書齋為主體描繪齋主生活的書齋山水,興起于元代,明代多有創作,但此圖并非書齋山水,而是書齋“圖引”,用以導引讀者往訪書齋。因此構境以虛代實,饒于詩意,極符合明代吳門文人畫家山水特有意蘊。
本幅押明末清初收藏家朱之赤朱文收藏印鑒四方,分別為:“休寧朱之赤珍藏圖書”、“子孫寶之”、“朱之赤鑒賞”、“臥庵所藏”。前二印與朱氏常用者無異,惟未見《朱臥庵藏書畫目》著錄。另有明末清初文從簡題跋,跋曰:“董尚書評先太史畫云:太史小筆其品超于精工者幾由旬,精之妙在筆墨之內。若夫游戲技倆不應于牡牝驪黃求之。白石翁亦然,高屏大軸,氣可吞天地,觀者如對廬峰泰岳不敢仰視,不若淡水微月閑云寫出造物真面目。此卷之妙,真可形容,惟欲坐臥其下三日后題語,追想風人于湖濱,宛然吊屈瀟湘。已卯仲冬六日焚香敬題于停云館。后學文從簡。”引首押橢圓形印“開云樓”(白文),款下押印“文從簡印”(白文)、“宇彥可”(白文)。題跋年代為公元1539年,似尚未入藏休寧朱氏時所題。該題跋反映了文氏后裔對此圖的評價。此圖曾刊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一)。(以上薛永年先生關于此件作品的闡釋轉引自《意趣與機杼:“明清繪畫透析國際學術討論會”特展圖錄》,p21)
值得一提的是,《云水行窩圖》正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三層展廳展出,想一睹真跡的觀眾可前來參觀。
此作的題款鈐印信息:
題款:執柔丘先生有《云水行窩卷》,存時嘗以圖引相托,荏苒不能畢其事。先生觀化既久,其主器書來以申初意,遂復此紙。然先生詩道迨今鳴于湖,其吟魂亦當不泯,按圖而指之,或出于云水之間也。弘治癸亥九日,長洲沈周。
鈐印:啟南(朱文方印)
題跋:董尚書評先太史畫云:“太史小筆,其品超于精工者。”幾由旬精之妙,在筆墨之內,若夫游戲伎倆,不應于牝牡驪黃求之。白石翁亦然,高屏大軸氣可吞天地,觀者如對廬山泰岳,不敢仰視。不若淡山淺水,微月閑云,寫出造物真面目。此卷之妙莫可形容,惟愿坐臥其下,三日后題語,追想風人于湖濱,宛然吊屈瀟湘。己卯仲冬六日焚香敬題于停云館。后學文從簡。
鈐印:開云樓(朱文橢圓印)、文從簡印(白文方印)、字彥可(白文方印)
鑒藏印:朱之赤鑒賞(朱文方印)、臥庵所藏(朱文方印)、子孫保之(朱文方印)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