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主視覺,圖片致謝沙迦藝術基金會

第16屆沙迦雙年展(Sharjah Biennial, SB16)“承載前行”(to carry)的開幕將海灣國家日益增長的文化影響力再度烘托到臺前。不久前,第23屆年度ArtReview Power100榜單公布沙迦雙年展總監(jiān)、沙迦藝術基金會創(chuàng)始人霍爾·卡西米公主(Sheikha Hoor Al Qasimi)為年度榜首,讓這個原本在世界藝術版圖上略顯黯淡的阿聯(lián)酋酋長國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焦點。人們普遍認為正是在霍爾·卡西米這位沙迦酋長國國王之女的影響下,沙迦基金會聯(lián)合多方文化藝術機構,將來自全球多數(shù)(Global Majority,對原住民、非洲、亞洲及拉丁美洲族裔的統(tǒng)稱)群體的藝術家和文化機構推向前臺,改寫了以西方為中心視點的全球敘事。本屆雙年展則是在同一語境下的一次重要實踐。
如其標題所示,“承載前行”是一個沒有主語的開放不定式,指向的并非是某個單一結(jié)果,而是不斷擴展的“承載什么”與“如何承載”的命題清單。承載的對象可以是龐大、厚重、超越個體尺度的有形或無形之物,也可以是一道傷口、千百次開始(Te Pō),或者挾帶肉身感性的蓬勃朝氣——如策展人所述:一種能夠無所畏懼地迎接清晨的陽光的力量。換言之,盡管“承載”是這樣一個抽象而又寬泛的語詞,但承載的姿態(tài)是可親可感的,且其行動是具體的。在這一背景下,與真實而具體的問題建立曠日持久的對話成為了雙年展工作者的一項樸素但至關重要的基礎工作。
復調(diào):基礎設施

霍爾·卡西米公主(Sheikha Hoor Al Qasimi)、基金會副主席Sheikha Nawar Al Qassimi與雙年展的策展人(從左至右):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梅根·塔瑪?shù)佟た鼉?nèi)爾(Megan Tamati-Quennell)、澤內(nèi)普·厄茲(Zeynep ?z)、阿莉婭·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與阿瑪爾·克拉夫(Amal Khalaf)在開幕式現(xiàn)場,攝影/Motaz Mawid
第16屆沙迦雙年展不曾掩飾過對復數(shù)性的推崇,比起展覽,它更像是由五名女性策展人共同呈現(xiàn)的一場處在不斷發(fā)展中的多聲部敘事集合。作為在不同階段的貢獻者和承載者,策展人們的合作體現(xiàn)在慷慨的相互傾聽與資源共享之上,但她們同時也為各自的獨立思考留出了空間。在這個沙漠與海洋共享北回歸線熱能的阿拉伯伊斯蘭教國家,雙年展通過多重策展實驗實現(xiàn)了跨文化語境的交流,這些實驗包括名為“編織計劃”(The Weaving Project)的在印度尼西亞東部山區(qū)的藝術家駐留項目,泰國藝術團體Womanifesto展示的由全球女性社群縫制的充當跨國交流平臺的庇護所空間,土耳其系列出版物YAZ帶來的讀本、墻上注釋,以及與YAZ進行對話的一系列戶外聲音裝置“農(nóng)場計劃”等反映集體創(chuàng)作過程的作品。通過給集體創(chuàng)作相關的冒險創(chuàng)造條件,本屆雙年展承載了一項為政治生活尋路的重要使命。

第16屆沙迦雙年展現(xiàn)場,圖片致謝沙迦藝術基金會
在五人之中,阿莉婭·斯瓦斯蒂卡(Alia Swastika,日惹雙年展基金會負責人)專注于權力、詩學、政治和作為基礎角色的女性知識的相互作用,以及通過技術干預以思辨多重未來的觀念(the conception of speculative futures)。阿瑪爾·克拉夫(Amal Khalaf,蛇形美術館公共項目總監(jiān))則認為在當下政治和環(huán)境危機的時期,講故事、歌唱和占卜構成了集體學習和抵抗的儀式。梅根·塔瑪?shù)佟た鼉?nèi)爾(Megan Tamati Quennell,新西蘭策展人)從原住民的角度出發(fā),匯集了探索與土地、無常和思辨未來以及互惠和尊重相關的詩歌項目。娜塔莎·金瓦拉(Natasha Ginwala,斯里蘭卡跨學科藝術節(jié)藝術總監(jiān))以印度洋沿岸遺址和沙迦的水井作為中心展開研究,以之作為保存祖先記憶、場所營造和聲音記憶的蓄水池。最后,澤內(nèi)普·厄茲(Zeynep ?z,來自伊斯坦布爾和紐約的獨立策展人)將歷史視角轉(zhuǎn)向當代人所參與的社會和經(jīng)濟系統(tǒng)之中,特別是那些為應對技術和科學的加速變化而發(fā)展起來的部分。

Adelita Husni-Bey,《Like a Flood》,2025年,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作品,由Italian Council programme (2024)協(xié)助實現(xiàn),并與迪拜Alserkal Arts Foundation合作;Shehrazade Mahassini參與項目研究,攝影/Motaz Mawid

劉窗,《鋰礦湖與復音島》(靜幀),2023年
圖片致謝藝術家與天線空間
“盡管(此前)她們是各自工作的,但我希望把所有的聲音匯集到一個地方。我說這不一定是一個展覽,你們可以做別的,但最后她們還是想要一起工作(策展),”霍爾·卡西米說,“我們(雙年展)大多數(shù)的策展人都是女性,這并不是這一屆所特有的。為什么呢?因為她們都是很棒的策展人,她們做了很棒的工作。我認為作為女性,互相支持很重要。”
多名策展人作為集體中的個體,在合作的同時也培育了以自我為主導的獨立項目;這種工作界面的重疊嵌套也引起了中國參展藝術家劉窗的注意。“五位策展人負責的展區(qū)之間并沒有界限分明,基本上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狀態(tài),”劉窗提到,“我覺得策展人從展覽一開始就試圖提供復雜性,這有點反常規(guī),(觀眾)可能會有點不適,但我和策展組有共同的問題意識:復調(diào)的形式是所有事物的前置條件和基礎設施,而不是社會進化論所說的事物發(fā)展的高級階段。”這名影像與思想工作者所展出的作品是他在2023年完成的作品《鋰礦湖與復音島》,其內(nèi)核成功地與貫穿整屆雙年展的復調(diào)結(jié)構發(fā)生了共振。作品被安置在澤內(nèi)普·厄茲負責策展的阿爾穆爾西賈藝術廣場(Al Mureijah Square)整潔寬敞的一號展廳。其中,巨大尺幅的三屏影像借由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的人形超級計算機“智子”的視角回溯人類獨有的復音歌唱傳統(tǒng),并嘗試構建這一古老智慧與人類社會當前所經(jīng)歷的從碳到鋰的技術鎖定問題的重要聯(lián)系。


展覽"But We Cannot See Them: Tracing a UAE Art Community, 1988-2008"現(xiàn)場,攝影/John Varghese
圖片致謝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
五名策展人的復調(diào)合作機制也與本土文化地圖分散-聚合的結(jié)構模式形成了某種呼應,令復調(diào)作為一種基礎設施的假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驗證。在距離沙迦幾小時車程的阿布扎比紐約大學藝術中心閱覽室,一本可供借閱的英文讀物《追蹤阿聯(lián)酋藝術社群1988-2008:但我們看不見他們》收錄了參與阿聯(lián)酋藝術社群形成重要時期的多名工作者的訪談,并勾勒了這片從深沙與海濱中生長出來的新興藝術沃土的面貌,以及以五人小組(The Five)為中心的視覺藝術家、寫作者和影像工作者們?yōu)榇罱▽υ挕⒍x“新文化”(new culture)付出的努力。而沙迦作為唯一一個連接阿拉伯灣和阿曼灣的阿聯(lián)酋酋長國,在其中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這也包括制造“相聚一起的時刻”。
聯(lián)結(jié):沙中植樹
“我認為這些人們相聚一起的時刻非常重要,這體現(xiàn)了人與人之間的關懷,促使不同的人分享相同的經(jīng)歷,彼此敞開心扉,互相體諒。我們終究是人,必須關心彼此。但我也不知道這樣的團結(jié)會塑造怎樣的未來,”霍爾·卡西米公主說道。
自2009年沙迦藝術基金會成立以來,基金會在服務雙年展的同時亦將工作延展到了展覽甚至沙迦本國之外的藝術世界。在本屆雙年展龐大的文化贊助者名單中,一些全球知名的文化藝術機構紛紛赫然在列,這其中也包括了來自華語世界的M+博物館、巴塞爾香港展會、UCCA美術館、上海外灘美術館和真寶藝術基金會。地處沙迦而與包括東亞在內(nèi)的全球藝術機構建立合作與關系,沙迦藝術基金會推進了一種實驗性的、廣泛的項目模式,支持當代藝術的制作和展示,在保護和慶祝本土獨特文化的同時鼓勵全球各地對藝術的轉(zhuǎn)化作用建立共識。

SAF沙迦三月論壇現(xiàn)場,2024年,攝影/MOTAZ MAWID
圖片致謝沙迦藝術基金會

Anga Art Collective,《???? (Ghuli)》, 2024年,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作品,攝影/Motaz Mawid
與沙迦雙年展平行的另一場本地文化盛會是已經(jīng)連續(xù)舉辦16年的三月論壇(March Meeting)。在2024年的論壇中以“交織”(Tawashujat)為主題的多組交鋒給于次年召開的新一屆雙年展提供了充沛的養(yǎng)分。其目的在于暢想更加包容、公平、可持續(xù)和宜居的未來,重新評估藝術、策展和社會活動家的合作方法,重新配置藝術和藝術家在我們當前時代的角色,建立彼此的聯(lián)絡、尋求工作中的多樣性。
也正是在本屆三月論壇上,與會者重提“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概念,這令霍爾·卡西米思考起了歷史上的特定時刻與當下的關聯(lián):“我經(jīng)常想起上世紀七十年代,有很多團結(jié)運動、不結(jié)盟運動會議等。當時,全球南方團結(jié)一致,人們聚集在一起討論未來,然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卻什么都沒有發(fā)生。我認為,重要的是要回顧過去。不僅是懷舊,而且要思考我們?nèi)绾尾拍軓倪@段時期吸取教訓,并一起開始新的團結(jié)。尤其當現(xiàn)在的世界是如此分裂,極端現(xiàn)象比比皆是,唯一能繼續(xù)(工作)下去的辦法就是通過個人聯(lián)系。所以我不認為(雙年展)是一次文化外交。我們與人合作,我們與藝術家合作。這是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而不是政府對政府的事務。我認為,當人們走到一起時,這些東西會帶來改變。”

Emily Kam Kngwarreye,《Untitled》,1988年;《Emu Dreaming》,1988年,Janet Holmes à Court收藏,攝影/ Shafeek Nalakath Kareem

邁克爾·帕雷科瓦依(Michael Parekōwhai),《He Kōrero Pūrākau mo te Awanui o Te Motu: Story of a New Zealand river》,2011年,新西蘭博物館Te Papa Tongarewa收藏
卡西米公主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堅實信念讓人想到本屆雙年展開幕現(xiàn)場的幾個感性瞬間。在新西蘭毛利族策展人梅根·塔瑪?shù)佟た鼉?nèi)爾發(fā)言完畢后,擁擠的人群中傳來毛利族女性以原住民語言頌唱的激昂歌聲,這個突如其來的插曲很快激發(fā)出一段男女混聲合唱。實際上,現(xiàn)場的大多數(shù)人無法從智性的層面上理解這段即興演唱,就像語言并不互通的人們在很多時候能做的其實是建立一種基于共情本能的情感聯(lián)結(jié)——不過也唯有情感才能織造聯(lián)結(jié)。人與人的不期而遇就像在蒼茫流沙中人工移植一棵樹苗一樣微不足道,人們不知其珍貴,直到發(fā)現(xiàn)綠洲。
漫游:感官串聯(lián)

Güne? Terkol,《Dreams on a Train》,2023年
圖片致謝藝術家與沙迦藝術基金會
回到本屆雙年展的展覽現(xiàn)場,共有近200名參與者帶來650件作品,這些作品與豐富的表演、音樂和電影項目一起分散在沙迦酋長國境內(nèi)的五座城市的17組場館中,其中不僅包括幾個沙迦城內(nèi)的藝術館與文化廣場,也包括老診所、廢棄學校和蔬菜市場等鄉(xiāng)鎮(zhèn)公共場所,由此可見藝術與日常邊界的融合與突破。雙年展地圖就像一份微縮版的阿聯(lián)酋文化版圖一樣引領外來者在這片神秘的中東土壤上穿梭漫游,這也意味著觀眾若想建立起對雙年展的整體印象,就需要綜合調(diào)動多重感官實現(xiàn)身心聯(lián)覺。
“承載前行”作為去主體而重行動的多聲部奏鳴曲,并非依靠某種一錘定音的超級藝術家和超級作品打動觀眾,而在嘗試用嵌入在空間輪廓之中并與環(huán)境融為一體的特殊場域裝置喚醒新感知,它們在這部樂集中更接近于半音和連接符,舉重若輕地串聯(lián)起多個旋律主題。

多倫蒂娜·卡斯特拉蒂(Doruntina Kastrati),《沙與鋼之舞》(The Dance of Sand and Steel),2024年,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攝影/Ivan Erofeev
多倫蒂娜·卡斯特拉蒂(Doruntina Kastrati)的作品《沙與鋼之舞》(The Dance of Sand and Steel, 2024)坐落在老阿勒代德診所(Old Al Dhaid Clinic)的走廊上,在黃沙與白墻的世界中圍鑄紅色鋼筋簾幕。她從沙迦運輸貨物的卡車那充滿活力的金屬車身中汲取靈感,映射了與勞動相關的不穩(wěn)定因素及其背后地緣政治的緊張局勢。這些色彩斑斕卻常遭忽視的車輛在城市基礎設施中控制著貨物和工人的流動,它們不僅在一些情況下充當圍堵在入口和大門處的障礙物,也反映著另一層更深層次的敘事——建造和駕駛卡車的人的故事。



海倫·阿斯科利(Hellen Ascoli),《顛倒的世界》(The World Upside Down),2024年,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圖片致謝藝術家與危地馬拉城Proyectos Ultravioleta,攝影/Danko Stjepanovic
海倫·阿斯科利(Hellen Ascoli)將編織作為其實踐的概念和技術框架研究知識生產(chǎn)與流離失所。她的作品《顛倒的世界》(The World Upside Down,2024)鑲嵌在沙漠中一處廢棄的土木建筑中,但仍在動力系統(tǒng)的作用下持續(xù)滾動著履帶,仿佛仍有人在機杼上不停歇地編織經(jīng)與緯。這件作品暗指自相矛盾的現(xiàn)實,同時也是阿斯科利從危地馬拉移居美國后所經(jīng)歷的情景的寫照。阿斯科利也以她家鄉(xiāng)常見的磚模為分散在多個場景中的作品建造了一個結(jié)構基礎,以此來探討邊界、技術的使用以及身體在這些力量中的影響等問題。

哈謝爾·阿爾·拉姆基(Hashel Al Lamki),《Maat》,2025年,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作品,圖片致謝藝術家與迪拜Tabari Artspace
阿聯(lián)酋藝術家哈謝爾·阿爾·拉姆基(Hashel Al Lamki)探討了人類與其野生和人造棲息地之間的關系。他的特定場域裝置《Maat》(2025)向每天早晨為奧西米耶學校(Al Oasimiyah School)學生祈福的神靈致敬。該裝置從埃及《亡靈書》中獲得靈感,在懺悔和自我審視中獲得指引。通過整合不同的文化和地理實踐,藝術家構建了一個身臨其境的多板塊裝置,象征性地將每種文化的智慧投射到一個共享空間之中。

Sakiya,《Water Witnesses》,2020年至今;
Sakiya,《Capital Coup》,2024年,由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攝影/Motaz Mawid

鮑靄倫(Ellen Pau),《Terroir》,2024年,沙迦藝術基金會委任作品,由香港藝術發(fā)展委員會支持,圖片致謝藝術家與香港馬凌畫廊,攝影/Ivan Erofeev
依舊是在雙年展開幕式上,來自斯里蘭卡的娜塔莎在致辭的末尾呼吁:“齊力移山,因山必移。”(Let’s move the mountain, because the mountain must be moved.)這是一句充滿力量的標語,但人們往往會因振聾發(fā)聵的宣言忽略一個事實:能夠挪動巨石的也許并非是強悍蠻橫的重型機器,也可能僅僅是一個細小的豁口與縫隙。
*本文采訪內(nèi)容由葉瀅和宋佩芬提供。
正在展出
—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
Sharjah Biennial 16: to carry
阿聯(lián)酋多地
展至6月15日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