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對話丨樂思洋:從交易到文化,香港巴塞爾如何“破圈”吸引年輕人?
日期:2025-03-10 09:39:44 來源:artnet資訊
訪談
>開年對話丨樂思洋:從交易到文化,香港巴塞爾如何“破圈”吸引年輕人?
與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Angelle Siyang-le)的對話發生在農歷春節前夕。對于即將在三月下旬迎來盛會的香港巴塞爾團隊而言,那幾日依舊繁忙異常。“我們幾乎無法安心享受春節的寧靜,”樂思洋在屏幕那端向我透露。由于參展畫廊大多來自大中華地區之外,團隊的工作——尤其是回復郵件——從未停歇。“當前的藝術市場需要我們付出相對以往而言雙倍的努力,即便是圣誕節期間,西方畫廊也依舊忙碌不停——用我們的話來說,大家都很卷。”
無疑,隨著三月的到來,展會的準備工作進入了最后的沖刺階段。在香港藝術周即將拉開帷幕之際,樂思洋從她的視角出發,向我們揭示了香港巴塞爾在今年將帶來哪些令人期待的新變化。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總監樂思洋,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2025年的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還有兩個多月的時間,能否透露一下目前為止的工作進程?在下一屆ABHK,我們可以看到什么與以往不一樣的亮點?您個人最期待的部分是?A:在官方發布的亮點之外,我個人覺得,在當下全球藝術生態圈不斷變化和更新的情況下,我們還是比較注重多樣性。今年我們迎來了42個國家和地區的參與,其中23個畫廊是首次亮相。從展會角度來看,這樣的重新連接(reconnection),特別是在當代全球環境下,是最值得慶賀的。我們把不同國家和地區的人帶進來,引入更多新的聲音,這就是藝博會的意義和代表性。今年的另一個亮點是,疫情后我們重新梳理了展會的意義。作為一個連接者,我們現在的視野不能局限于“藝術世界”(the art world),而應該是“藝術的世界”(the world of art)。我們希望繼續開拓對藝術文化的認知。如何開拓?我們希望通過視覺藝術社群通過我們的平臺,與不同的創意領域建立聯系,比如建筑、設計、數字藝術、時尚或音樂等領域,形成更強的互動。例如,今年我們的“藝聚空間”(Encounters)展區中,有一件來自雅加達的ROH Projects的作品是由藝術家和建筑師合作完成的(由藝術家Davy Linggar和建筑工作室Andra Martin共同創作)。我們希望通過這些不同的元素,啟發更多對藝術以及藝術界以外的多元化連接。此外,我們還與當地藝術機構合作,比如獨立藝術機構Para Site、亞洲藝術文獻庫(Asia Art Archive),以及今年的新合作伙伴信言設計大使(Design Trust)。我們關注建筑遺產、設計和科技等領域,希望通過合作拉近彼此的觀眾,進一步相互影響,推動文化整體的發展。另一個亮點是美高梅藝術探新獎,這是繼BMW之后第二個類似獎項。今年的合作方式比較特別,以前更針對藝術家,今年則同時獎勵畫廊。我們認為藝術家的成長不容易,但培養藝術家的畫廊同樣不易。獎項基本覆蓋了畫廊的參展費用。目前短名單已經公布,獲獎者將在展會期間揭曉。
歷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全球現在已經有四個巴塞爾藝術展展會,它們各自有什么共同的方向,以及有什么不太一樣的舉措?A:的確,每個巴塞爾藝術展的展會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亮點和身份(identity),但四個展會都朝著同一個全球方向前進,即我剛才提到的“泛藝術”擴張和對“文化整體”的重視。作為巴塞爾品牌,我們非常認同當代藝術的認知非常重要,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普及當代藝術吸引更多關注,讓更多人了解當代藝術。當然,每個展會在詮釋這一方向時會有不同的舉措。比如,香港展會是第一個招收純藝術機構以外的文化機構的展會,例如Design Trust。我們還會支持慈善機構匡智會,關注智力障礙群體。這些人群對藝術的依賴性較強,可以通過藝術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的表達方式獨特,因此我們也為這類慈善機構提供宣傳平臺。這是我們做出的一些細微改變,希望利用自己的平臺照顧到視覺藝術以外的不同社群。
歷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去年,巴黎正式加入了巴塞爾陣營。除了香港,您對全球其它三個巴塞爾展會的各自觀察是什么?今年的巴黎討論度頗高,您是否有受到許多啟發?A:的確有。去年巴黎展會,我覺得全世界都公認大皇宮的震撼力。巴黎這座城市本身就有很強的吸引力,無論是否有我們的展會,巴黎依然是巴黎,擁有自己的魔力。我從中學到的最大的啟發是,他們的公共項目做得非常豐富。巴黎本身有很多資源,許多機構可以為整座城市提供支持。無論是否因為展會,去巴黎的人都會參觀各種博物館,那里的文化生態非常豐富。我們香港展會從中得到的靈感是如何進一步完善公共項目,以我們自身的方式呈現。香港的生態不同,巴塞爾來到這里的十年間可以說是“從無到有”,出現了M+、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大館等藝術機構。我們一直與香港藝術館合作,該館已有60多年歷史。我們會從這座城市發掘與城市機構的聯系,比如與M+的委任創作,今年帶來何子彥的作品《戲夜尋謎》。這是我們第四次與M+合作,每年都在鞏固合作關系。今年我們與這些機構的合作更加深入,比如設立VIP專場或開放日。這樣,大家來此的一周內,也可以參觀不同的世界級藝術機構。今年比較有特色的是,我們新增了一個策展機構“Curating Institute”。這是四個展會中首次在香港創設的合作關系,不再由某一位策展人負責,而是由整個藝術機構幫我們策劃“光映現場”部分。這個想法是與之前的策展人李振華一起提出的。他一直鼓勵我們培養下一代觀眾,而香港展會的確是最吸引年輕藝術愛好者的,因為我們的觀眾群比其他三個展會更年輕。Para Site本身就是一個注重培養新一代策展人的藝術機構,因此我們希望他們今年幫我們策劃整個“光映現場”,并更多地聚焦香港影像藝術家。與大館的合作從去年開始,新增了“藝術家之夜”(Artist Night),以與博覽會不同的方式呈現,主要聚焦行為表演、現場裝置和藝術家DJ,以半表演、半派對的方式呈現博覽會的多樣性。這樣的夜晚環節放在大館,這座建筑本身也是文化遺產,我們希望觀眾能注意到這些元素。
歷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2024年的香港藝術市場,迎來了一個來自內地的藝博會,幾大拍賣行的亞洲總部也紛紛開設。您認為以上會給香港在2025年的市場生態帶來什么影響?A:我認為,自疫情以來,大家都在重新審視整個生態圈的發展,生態圈中每個人的角色也在不斷演變。我之前聽到一個播客,其中有人提到,現在藝術家成為經銷商(dealers),經銷商成為批評家,批評家成為策展人。每個角色都在不斷轉變,因此每個組織在這個生態圈中都需要根據演變調整自己的策略。對博覽會來說也是如此。我們的方向已經超越了藝博會本身。我們不再僅僅是一個買賣平臺,而是通過許多公共項目,致力于提高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知。2025年的香港,其獨特優勢沒有改變。我們最初來到這里時就看中了香港的潛力,比如稅收政策、航空樞紐地位等。這些依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香港這座城市對生態的認知。許多藝博會來到香港,也是看重這座城市的生態圈。雖然發展年數不長,但發展非常平衡,包括公共和私人領域的共同進步。
我們覺得自己在生態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也希望這個生態圈能繼續平衡發展。因此,今年的展會雖然展商數量沒有增加,但我們更注重豐富性、內容的多元化,以及為公眾提供更多認識當代藝術的機會。
歷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東南亞地區,比如越南與印尼等國家地區近年來的發展備受矚目,尤其在當代藝術方面,涌現了不少有趣的項目和藝術家。你怎么看待香港展會與這個地區的聯系?A:我覺得東南亞對香港來說一直有非常重要的關系。首先,香港位于亞熱帶地區,歷史上一直是中轉樞紐。香港在某種程度上仍然扮演著連接者的角色。今年在我們的展場上,的確會看到更多東南亞藝術家的亮相。我們知道會有更多東南亞藏家來到現場,包括一些東南亞藝術機構也會參與。例如,今年M+的何子彥就是新加坡非常知名的藝術家。香港一直以來,無論是從話題、金融還是其他方面,都與東南亞緊密相連。香港也是東南亞藝術市場和生態圈發展的一個榜樣,因為香港的生態圈發展較早,且一直保持平衡。我們希望通過自己的平臺進一步與東南亞建立聯系,影響東南亞各個地區,推動生態圈的平衡發展。我們認為整個亞洲對藝術生態的重視都非常重要,無論是首爾、東京、新加坡還是臺北,亞洲的進步就是我們的進步。歷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回到本土,每次到香港,我都覺得本土藝術家和畫廊都具備獨特的香港特色和味道。您經常訪問香港本土藝術家工作室,您覺得香港本土藝術家有什么特點?如果可以推薦,您會推薦誰?A:最近我在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們與香港旅游發展局有一個全球合作伙伴關系。每次我們都會挑選一位香港藝術家,帶到我們不同的巴塞爾展會,從香港到瑞士、巴黎、邁阿密海灘。剛剛完成了第二期,每次挑選本地藝術家時,我都在思考誰更能代表香港。我們這兩期首先是選了楊沛鏗,第二期選了麥影彤二。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的家庭都曾經營中餐館,他們的成長過程與香港的飲食文化有密切聯系。我們可能沒有注意到,但藝術家的成長環境與他們的創作有很大關聯。我還工作室探訪過陳綺伊。我了解到她為什么在作品中大量使用中文。她住在觀塘,家外有許多集裝箱框架,這些元素經常出現在她的作品中。這些成長環境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她的創作。香港藝術家能夠巧妙地將城市對他們的影響融入藝術創作中。Q:可以想象的是,每年的香港巴塞爾進行過程中,您一定是最繁忙的人之一。在所有行程中,您覺得最為特別的一點是什么?A:在香港,我覺得最獨特的是,我可以一個晚上參加很多不同的活動。這在其他展會很難實現。香港雖然可以在同一條街上舉辦兩個不同的活動,但活動的形式非常多樣。香港展會最大的優勢就是方便。作為展會總監,我基本上會參加所有合作伙伴、參展畫廊以及重要VIP藏家的活動。最夸張的是,我在香港一天可以參加15個活動。這只有在香港才能做到。
歷屆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現場,圖片由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提供Q:2024對您來說是怎樣的一年?去年思考最多的是什么?請用一個詞形容2024?A:2024年是“重新連接”(re-connect)。因為2023年是亞洲重新開放的一年,而2024年則是亞洲與世界其他地區的重新連接。Q:除了香港巴塞爾,有沒有在去年一年就有很多印象深刻的事件、展覽或者旅行,或者哪怕是一件藝術作品給您留下深刻印象?A:去年最大的事件,我覺得大家都同意,是巴黎展會(笑)。大皇宮的確非常震撼,我自己也深受觸動。巴黎的整個生態在疫情后發生了很大變化。另外,我和許多朋友都提到成都。我真的很推薦這座城市!這是我在國內旅行多次后,學到最多東西且最讓我感動的城市。成都的文化深度、歷史與文化的結合以及人文氛圍都非常獨特。大眾最喜歡做的事情居然是坐下來喝茶聊天,這是多么有本土文化的一件事。Q:2025年,您最好奇或最想去探究的是什么?有什么新年愿望嗎?A:作為藝博會組織方,我們的一貫責任是如何把內容和網絡做好并拓寬。這個平臺已經不僅僅是一年一周的事情,而是貫穿全年365天的責任。我們需要對觀眾負責,而不僅局限于展會期間。我的新年愿望是世界和平。雖然這個愿望很大,但這是我最真誠的愿望。Q:如果有一種顏色來描繪您想象的2025年,它會是什么顏色?A:聽說蛇年是火年,我自己也是火命,我確實喜歡紅色。不過紅色可能太激烈了,現在整個世界都冷靜了一些。也許是嬰兒粉(baby pink),可愛一些,不要太過激進,讓大家保留更天真單純的心。藝術可以把人們帶到一個更單純的世界中去。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