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閆珩:香料、魯班、巴比倫
Yan Heng: Spice, Lu Ban& Babylon
展期:2025年03月01日-2025年05月11日
藝術家:閆珩
策展人:鄭果
展覽助理:應天浩
地址:昊美術館(上海)三樓,展廳二
上海市浦東新區祖沖之路2277弄1號
主辦:HOW昊美術館
支持機構:阿拉里奧美術館
*Please scroll down for English version.
昊美術館很榮幸地宣布,將于2025年03月01日在昊美術館三樓展廳二推出閆珩個展「香料、魯班、巴比倫」,下面讓我們一起跟隨策展人鄭果的前言文字走進本次展覽。
香料、魯班、巴比倫
世界是我的牡蠣,我將以利刃開啟。
——威廉·莎士比亞
人類文明的進程始終是一場悖論叢生的煉金術。當大航海時代的帆船載著香料撕裂海航的沉寂;當魯班打造的木鳥消失在天際;當巴別塔的磚石在抑制不住的欲望中轟然坍塌成一片廢墟——歷史總以雙面鏡的姿態,映照出創造與毀滅、秩序與失控、崇高與墮落的永恒角力。藝術家閆珩的全新個展「香料、魯班、巴比倫」,如同一把刺穿鏡面的匕首,將碎片化的歷史隱喻與當代困境熔鑄為一場充滿詩性張力的視覺儀式。

《白盒子》,2021-2023,布面油畫裝置,260cm x 150cm,圖片致謝阿拉里奧美術館
閆珩作品的精神內核圍繞著生、欲、死三大主題,這極大程度上受到了英國詩人狄蘭·托馬斯的影響。他在作品中用各類暗含雙重隱喻的元素構建出一副具有強烈魔幻現實主義色彩的醒世圖。金光閃閃包裹下的是上流階層賦予浮華價值的生蠔空殼;精密醫學研究設備中躺著的是無法被數據檢測的肉身佛像;而掛著畢加索的畫廊里,童話里的七個小矮人變成了冰冷制式的安檢閘機。如同電影蒙太奇又仿似AI時代的蔓延網絡,這些作品刻意挑釁著美術館“白盒子”的神圣性,將醫療、科技與藝術的符號并置,質問被資本裹挾的藝術生產體系:當創作淪為流水線上的文化消費品,那些關于生死的終極叩問,是否也變成了精致包裝的止痛劑?在本次展覽中,閆珩延續了自己圖像結合現成品的一貫創作風格,將自己一直以來所關注的多元信息收集、整理再組裝到畫作之上。涵蓋多重元素的畫面象征處于信息碎片化的當代世界,形成帶有實驗性與批判性的矛盾敘事。

PoemPorn-NO.4,2022-2024,綜合材料,125cm x 125cm,圖片致謝藝術家
本次展覽想要探討的議題眾多,其中包括社會變革、人文藝術資本化、技術膨脹和宇宙探索等。作品《香料》通過一瓶小小的胡椒罐互文了畫面里被撞破的勞斯萊斯:正如香料既是文明交融的催化劑,也是殖民掠奪的證物;而作品《回聲》則以更暴烈的方式解構了時代發展與生存真相:密閉的金屬質感空間內,堆放著頭骨、書籍和滾筒洗衣機,而嵌入畫面上方的計算機主板與算法代碼,又是否暗合了那卷失傳的《魯班書》下冊?人類一貫地試圖用科技丈量真實與虛擬的邊界,是否也在無意間打開了潘多拉的魔盒?

《回聲》,2021-2023,布面油畫裝置,161cm x 247cm,圖片致謝藝術家
閆珩對這些議題的思考無疑是尖銳而晦澀的,他的視角往往落點于光鮮的背面,關注著欲望之城背后的罪惡。但藝術家在對文明發展保持警惕與思考的同時,觀者依然能體會到藝術家抱持著的獨有的詩意而浪漫的愿景。與此同時,我們不難發現,閆珩作品中的主角都存在某些程度上的殘缺與病癥。他對殘缺的迷戀源于童年時的個人經歷,而這種殘缺所產生的美感與悲劇有著類似的本質:強烈的、不完美的、更多元的。又或者,如果把身體當作自我的客體,那么殘缺的軀體何嘗不是對技術時代之下,被過剩信息所填充的意識的一種抵抗呢?

《巴比倫》,2016-2024,布面油畫裝置,300cm x 200cm,圖片致謝藝術家
閆珩的創作始終保持著狄蘭·托馬斯式的“野蠻生長”。他拒絕將作品馴化為某個主義或流派的注腳,這些充滿矛盾修辭的視覺文本,最終指向的仍是那個永恒的命題:當人類在欲望的驅動下不斷重塑世界,是否也正在被自己創造的鏡像所吞噬?本次展覽并未給予確切的答案,而是如同被打碎的棱鏡般折射出多重鋒利的視角。
策展人:鄭果


主要個展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