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秋惠|文化科技融合 服務國計民生——“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述評
日期:2025-02-25 10:00:41 來源:美術雜志社
資訊
>郭秋惠|文化科技融合 服務國計民生——“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述評
文化科技融合 服務國計民生
——“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述評
摘 要:“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不僅規模宏大、種類豐富、主題多元和風格多樣,而且作品立足時代發展與本土實際,關注社會創新與文化傳承,集中展示了5年來中國設計實踐、設計教育、設計產業的新成果、新氣象。本文從展覽范疇與綜合實踐、價值導向與服務民生、多元方法與科技融合三個方面對本屆展覽展開述評。
關鍵詞: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藝科融合;國計民生;文化傳承
自1999年第九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首設藝術設計展區,至2024年舉辦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已歷經6屆,展區范疇、作品類別、設計觀念、設計方法因時代發展而拓寬或調整。2024年7月至8月,“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藝術設計作品展”在重慶舉辦。此次展覽在5083件(套)投稿作品中,遴選出501件(套)入選作品,在13個展區的4814件入選作品中占10.4%。相對于上一屆藝術設計作品495件表面看增加了6件,但如果去除其中的98件工藝美術作品,實際是增加了104件。在第四屆“中國美術獎”40件獲獎作品中,藝術設計展區作品囊括金、銀、銅各1件。雖然作品遴選競爭激烈,但無論是同一屆作品的橫向占比,還是與上一屆數量的縱向比較,藝術設計展區都得到了較為充分的重視與展示。此次藝術設計展區包含7個類別:平面設計、工業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設計、建筑設計、信息與交互設計和書籍裝幀。往屆展覽并非沒有信息與交互設計和書籍裝幀類作品,只是此次二者首次單列成類。前者主動因應了數智時代信息交互設計的廣泛應用與快速迭代。后者在信息豐富、電子屏幕閱讀流行但閱讀又碎片化的當下,凸顯了紙質書籍設計在深度學習、文化傳承、文人關懷等方面的重要性,呈現出閱讀體驗、藝術形式、工藝創新的多樣態發展。例如,唐旭的《四大名著——家藏批評本》根據四大名著的主題特色、獨特名場面單獨設計了書匣,并引入名家的經典解讀,增加讀者的閱讀興趣。
作為跨學科的綜合實踐門類,設計通過策略性解決問題,創造一個更好的世界。作為動詞,設計的輸出物將越來越系統化、綜合化,面向社會、經濟、文化、環境及倫理等方面的問題,創造新的產品、系統、服務、體驗、商業網絡等。目前作為申報、評審的展區與類別,確有其現實的組織需求,但也因設計作品的系統設計、綜合實踐而模糊了邊界,面臨無法按照現有框架進行恰當分類評審、整體展示的實際問題。有些重要的大型項目,例如冬奧會、亞運會等,其設計往往是系統化、多樣化的,包含標志、吉祥物、體育圖標、火炬、獎牌、導視、服裝、影像、門票、文創等,且作為整體進行實踐與傳播,但評審展示時只能分門別類,未見全貌。有些設計作品因多樣的設計手法,游走于景觀、雕塑、環境藝術與公共藝術之間。有些跨界創新的設計作品又介于平面設計、書籍裝幀與信息交互設計之間。這不僅需要對類別與范疇進行深入思考,更涉及藝術設計的實踐價值導向。藝術設計展區應區別美術類展區,更多考慮設計綜合性、系統性、包容性與跨領域性的特點,將來或可以核心創新、問題解決、場景應用為分類坐標,以不限形式的綜合案例為展示單元。例如三年一屆的中國設計大展及公共藝術專題展,2023年將主體展分為5個板塊:“展現國家形象”“推動產業轉型”“助力文化建設”“引領社會風尚”“改善生態文明”,并以案例方式搭建展覽結構與展示線索,突出展示設計在公共藝術服務國家戰略、推動社會發展、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作為展示方式上的借鑒,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區亦可嘗試設置更具包容性的綜合案例類別,鼓勵跨界設計與綜合實踐。服務國家戰略,改善人民生活,促進文化繁榮,是新時代中國藝術設計的核心價值導向。藝術設計展區不同類別的作品主題多元,既有服務國家政治、經濟戰略的國家形象、大國重器、中國故事、航天航空、區域經濟、產業轉型等選題,又有促進民生方面的美好生活、文旅融合、鄉村振興等,還有文化發展方面的文化傳承、文明互鑒、社會美育等。難能可貴的是,本屆展覽作品多數是近5年真實落地、廣泛傳播的設計案例,并非為參加全國美展而專門設計。國家慶典活動的景觀設計、國際體育盛會的視覺傳達設計、世園會展陳設計等,可謂塑造國家形象、講好中國故事的典型作品。例如,2019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慶典天安門廣場“紅飄帶”》(馬賽團隊)以“人民的慶典”為主旨精神與設計定位,在解決結構力學、聲學、參數化設計、模塊化安裝等問題后,成功在天安門廣場設置兩條體量、跨度巨大的“紅飄帶”,猶如勞動人民的雙手環抱廣場,為廣大人民開辟遼闊的狂歡天地,從人民英雄紀念碑出發,傳承紅色基因,實現偉大中國夢。《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曹雪團隊)和《2022年北京冬殘奧會吉祥物“雪容融”》(郭春芳團隊)結合冬奧冰雪運動的特質和中國國寶熊貓、代表中國吉慶文化的紅燈籠的形象,巧妙設計了冰晶覆蓋、敦厚可愛的熊貓“冰墩墩”和寓意“瑞雪兆豐年”與和平幸福的紅色燈籠“雪容融”。袁由敏團隊的《杭州2022年第19屆亞運會視覺形象設計及體育圖標系統設計》包括會徽“潮涌”和體育圖標“曲水流觴”。會徽的主體圖形巧妙組合了6個元素:反映江南人文意蘊的扇面、代表舉辦地的錢塘江、寓意勇立潮頭的錢江潮頭、代表體育競技的賽道、契合杭州城市特色的互聯網符號及象征亞奧理事會的太陽圖形。體育圖標采用中國畫雙勾線畫法,不僅與會徽中的潮頭線條呼應,而且以東晉時期“曲水流觴”的歷史典故,串聯61個分項體育圖標,整套圖標生動準確,與核心圖形、色彩有機契合,具有廣泛的延展性。王國彬團隊的《2019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中國館展陳設計》,將中國傳統造園策略與博物館展陳設計進行“互文”設計:從詩詞到大綱、從山水畫到設計圖,從景觀到展項,從園路到動線,從游客到觀眾,并以“道、形、器、材、藝”為綜合設計范式,構建了“六和八幕”的主題敘事設計體系,營造了“一場走著看的戲劇”。這兩個作品分別在亞洲競技體育、世界園藝博覽會的語境中,充分運用中國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在服務民生方面,設計師以美好生活、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積極介入城市建設、社區治理、鄉村振興、文旅融合、預警設計等多方面的實踐。在城市化進程放緩、建筑設計行業下滑的背景下,環境設計和建筑設計類作品更多服務于社會建設和日常生活,較比以往不僅少了舉行體量的建筑設計與基礎設施,而且案例選址也從中心城市轉向鄉村,或設計文旅融合項目,或下沉到城市社區設計小型項目,或聚焦城市更新項目。例如侯曉蕾團隊的《北京社區微花園—居民參與式生活美學環境營造》在10年間以參與式設計的理念,通過共同設計、共同建造、共同維護、共同運營的方式,引導500多戶居民在社區閑置的庭院空間共同設計156個不同主題的微花園:可食微花園、療愈微花園、胡同生活微花園、芳香微花園和兒童友好微花園等。該項目不僅豐富了城市植物生態,傳播了有機生活態度,而且打造了放松型微花園、種子交換站和生活美學場景,促進社區共建與社區治理。何崴團隊設計的“一滴水圖書館”,位于廣東惠州沿海鄉村,作為度假酒店的配套設施,通過設計成為集景觀、文化、創意、顏值于一身的文化新地標:懸崖上的海邊書屋、一座位于水下的圖書館。在藍色海洋、綠色草地、地形高差組成的美景中,以一條直線(室外走廊)和一個正圓(建筑主體,上方是碗形水池)構成獨特簡潔的造型,彰顯了建筑藝術的抽象性與詩意棲居的浪漫。室內空間和家具以白色、淺灰色為基調,閱讀區以曲線造型,富有秩序感;座椅和小桌沿著玻璃幕墻擺放,視野開闊。尤其是在屋頂水池,欣賞跨越山海的絕佳風景,吸引了眾多游客。此外,還有快速應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等突發事件的預警設計與應急響應系統設計,如程智力團隊的《海嘯監測預警系統》、倪濤團隊的《平流層無人巡航應急響應系統設計》等。在當下社會,隨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數字技術快速發展,混合媒介、多維體驗、感知交互等方式方法多元協作,新時代語境下文化與科技的深度融合、協同交叉和跨界合作,成為眾多設計師的主動意識,并催生了兼具世界前沿、中國特色與文化韻味的優秀作品。本次全國美展藝術設計展的眾多參展項目,不僅是工業設計、信息與交互設計的跨界探索,而且是中國傳統文化轉譯的飾、色、形與高科技創新的質、構、工的深度融合與系統化設計。例如,胡永攀團隊的《“巡天”登月服系統組件設計》建構了“創新成體,意蘊為魂”的作品形象。“甲胄形、凌風帶、玉璧紋、天穹意、五行色”表現了傳統文化意蘊;應對登月服的實際應用需求研發的可拆卸式負重增強外骨骼、集成下翻便攜式生命維持系統(Portable Life Support System,簡寫PLSS)背包、智能人機交互界面等創新設計,增強了作品的適用性。服裝設計類作品在采用傳統制衣結構的同時,結合數字建模、3D打印與平面制版和手工縫紉等多元方法。謝夢荻的《風生水起》注重服裝材料創新,在半透明體的PVC基底上,選擇生物相容性可持續材料,以織物3D打印技術制造透明質感、色彩漸變的柔性材料,解決了潛在的環境和材料安全性等問題,同時借鑒宋代“水紋圖”韻律和山水精神,結合“氣場”概念,表現了中國傳統順應自然的“風”“水”意象,展現了東方文化中衣以“蔽體”“綺羅纖縷見肌膚”的意境。王文的《心悅和鳴》亦采用手工縫制、3D打印、激光切割等方式,將服裝設計與水墨意境、科技手段進行創新融通。此外,信息與交互設計類作品注重使用體驗與文化體驗的融合、軟硬件結合,作品形式多樣豐富,既有交互體驗設計,又有沉浸式體驗,還有預警和應急響應系統設計、生態環境的藝術裝置等。例如汪泳團隊的《錦繡西南——土家織錦科普體驗系統設計》,以“教育、共創、長效”為理念,基于前期的深入調研與數據分析,構建發展源流、地域分布、織造技藝、土錦紋樣、傳承譜系組成的數據庫;并以信息可視化、AR/XR等數字化手段,保存珍貴文化樣本,再現土家造物智慧,助力青年設計創新,講述美麗中國故事。
縱觀本屆展覽,我們看到,中國設計作為新質生產力,緊扣時代脈搏、直面社會命題的新氣象,與文化科技融合、服務國計民生的新實踐,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新探索。我們相信,廣大設計工作者將以深遠的家國情懷與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勇擔新時代文化使命,在日益復雜的環境,應對不斷模糊的邊界,響應可持續發展的愿景,以學科交叉、跨界協作、系統思維、全球視野、綜合實踐服務國家戰略,促進社會創新,推動文化繁榮,提升生活品質,探索中國式現代化的設計之路。
Integrating Culture and Technology to Meet the Needs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Improve People’s Livelihoods:
Commentary on the Exhibition of Artistic Design Work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Guo Qiuhui, Associate Professor of Academy of Arts and Design, Tsinghua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works of the large-scale Exhibition of Artistic Design Works of the 14th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are various in type, theme and style. They reflec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 and of the times, focus on social innovation and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fully demonstrate the new achievements of design practice, education and industry in the past five years. This article gives a commentary on this exhibi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exhibition scope and comprehensive practice, value orient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livelihoods, and multiple methods and technological integration.
Keywords: the National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artistic design; the integration of art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elihoods; cultural inheritance


曹雪 劉平云 廖向榮 錢磊 葉梓琪 陳菲儀 譚曉陽 陳子瑜 何格《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藝術設計



楊承穎 劉子豪 金龍 梁炯光 陳華 梁菊 朱宇同 張卜云

何崴 陳龍 王梓亦 孟祥婷《一滴水圖書館》藝術設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