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家評說說“紙至”】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捕辭》
材料技術:《辭海》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展覽尺寸可變
創作年代:2023



眾家評說
作品“捕辭”以《辭海》為材料制線繩,結成一張巨大的“網”。人類自從有了網,上可捕鳥、中可捕獸、下可捕魚,所以“網”讓人類的智慧走向了真正的“王”,如今網也有了新的詞義,組織,關系等。《辭海》中的“辭”,指優美的語言。文辭,言辭;如修辭。此作品希望在詞的海洋中,捕獲更多更美的語言。
(王雷
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起點》
材料技術:舊報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展覽尺寸可變
創作年代:2025

眾家評說
王雷的作品在精巧到一定程度,當他獲得了厚重的“砝碼”(報紙的屬性)之后,到一個什么程度使他不走入一個單純“工藝美術作品”的身份。當然,即便是單純作為一件工藝美術作品,它的技術性、手藝性、想象力的價值也是不容否認的。正是這種技巧的精巧性、靜穆性,跟他本身對于報紙的破壞性所形成的張力,才是這幾件作品對于“時間”、對于“存在”的最大的價值。
(于洋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文化中國?大漢》
材料技術:《英漢辭海》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183cm×183cm
創作年代:2018

眾家評說
人類越來越依賴數字技術,但通過手工完成的紙纖維注入個人情感傳遞精神則變得尤為珍貴。王雷將傳統手法與當代藝術觀念相結合,試圖重新定義紙纖維藝術的界限,并將它們用作探索作品中當代問題的材質,在觀眾下意識誤讀作品本質的同時,引發多感官體驗才是他藝術實驗的核心。王雷的藝術作品隱含了寓情的細微,顯現出紙作為藝術媒介的至好。
(楊大偉 中國美術家協會美術理論委員會委員)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文錦華夏No.2》
材料技術:《英漢辭海》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183cm×103cm
創作年代:2016

眾家評說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衣冠王國”之稱。服飾是禮儀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寄寓著一個民族政治、經濟、倫理、道德、信仰等意識形態的深厚文化內涵。作品以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反映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為指導;以具有今日時代信息的“書籍”為創作材料;借用“明代服飾”為形式承載(明代服飾上承周漢,下取唐宋,集前代之大成,呈現出多元性與融合性的特征。);再以“一針一線”的編織為技術輔助。旨在透過服飾這面鏡子,引導觀者“由表及里”,通過服飾這把鑰匙,解鎖衣冠背后的故事。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以紙張、文字織成的華服,謂之“文錦華夏”。
(王雷
浙江師范大學“雙龍學者”特聘教授)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大先生》
材料技術:《辭海?未定稿》內頁紙搓線及編織
織物尺寸:170cm×150 cm
創作年代:2022

眾家評說
王雷的作品具有一種文化的高度,它是一種性別的糾結和錯位感。用手工制作的線編織鉤花的服飾,那種氣息會把你帶到很女性生活化的現場,甚至讓我聯想到舊時代獨守閨中的佳人把大量時間都耗費在編織的重復性工作中。但眼前的作品是一位男性當代藝術家完成的!它們給我一種反串或倒錯的震撼感,這種倒錯或許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征。
(唐堯 中國雕塑學會《中國雕塑》
雜志主編)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文化中國?大清No.4》
材料技術:《辭海》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130cm×70cm
創作年代:2017

眾家評說
從信息論和語言哲學的角度上看,信息傳遞的根本目的是語義的表達、提取或感知,而藝術創作的目的在于以藝術化的方式呈現作者賦予載體的意義。在任何一種由視覺元素構成的語言體系中,語言的質料(文字、圖像等)和載體(書籍、報紙等)的改變,會導致原有的語義被消解,同時,新的含義被創作者轉換為新的語言形式呈現出來,這就是王雷的作品揭示出的更深層次的意義。
(尼躍紅 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纖維藝術與設計專業委員會主任)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采辭》
材料技術:《辭海》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兩袖通長170cm,衣長135cm
創作年代:2020
眾家評說
王雷的“紙”形態從尋常、脆弱、飄忽,到刻意的驚奇、絢麗、柔韌和討巧,再到范式成熟、造型簡約、語匯凝練,隱喻萬千意象。這一過程自一根紙線肇始,經無數盤旋、纏繞、糾結,化蛹成蝶,完成了一次次的鳳凰涅槃,且會繼續投向遙遙遠方,難知終歸何處。按說“一根線”的表達總歸是受限的,無論怎樣騰挪,但王雷卻抱定一種執著,相信這根線能穿越古今,能藏宇宙洪荒,如道家旨歸“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為此他必將輾轉反側、寤寐思服。
(席衛權
河南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行海No.2》
材料技術:《辭海-語詞分冊》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45cm×45cm×45cm
創作年代:2023
眾家評說
王雷是河南省近幾年來藝術成長非常突出的青年優秀藝術家,同時也是一位非常有責任、有擔當的藝術家。他的知名度不僅是在河南,在全國當代藝術領域同樣有他的一席之地。他的作品創作嚴謹,具有較強的實驗性,有了王雷這樣的藝術家,不僅豐富了河南創作的隊伍,也讓河南的美術更加豐富、更加多彩,更對當下的藝術家以及對老一輩的藝術家都會有一定的啟迪、借鑒的作用。
(劉杰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蛻變No.4》
材料技術:字典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95cm×73cm(衣服)
創作年代:2020

眾家評說
王雷的作品讓人們不可思議,令人震撼,尤其是當人們了解到他的制作過程、他的想法之后。他的觀念的形成到整個作品的完成都是有難度的,沒有難度的作品不會是好作品。不管是傳統的還是當代的。作品必須有難度,如果輕而易舉就得到它,一般來說是“ 便宜沒好貨”“有難度 ”是我看王雷作品的一個感受。
(曹新林 河南省美術家協會顧問)
作者姓名:王雷
作品名稱:《手織手紙No.4》
材料技術:衛生紙搓線及編織技術
織物尺寸:可變尺寸
創作年代:2013

眾家評說
純白的衣服、帽子、圍巾安安靜靜地掛在那里,每件物品引出一條長線,連接著一卷維達牌衛生紙,在提示觀眾這些“東東”都是用紙編織而成的。最初的印象是純凈、脆弱,像白駒過隙般的一道閃光拉開了它與其他作品的距離。這種對物性轉換的方法本身并沒有什么新鮮的,甚至帶有明顯的教學痕跡,但作者用他對材料的選擇和投入的操作將這一理念升華了,生發出《手織手紙》平靜中的能量。
(吳洪亮 北京畫院院長)
王雷首先發現衛生紙裁切成條可以搓成線,像毛線一樣鉤織成衣服的形狀,后來他把材料來源延伸向書本、報紙等,并利用它們作為現成品原有的材質特點與文化屬性,在閱讀般的工作過程中調度自己的語言,把一個個編織的故事講述的聲情并茂。
(呂勝中 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