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沙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長沙梅溪湖畔,“芙蓉花”迎來全面盛放。作為華中地區(qū)首個以國際視野為核心的現當代藝術博物館,梅溪湖藝術博物館(MICA)于2025年2月19日正式對外開放,旨在“打造藝術交流的殿堂、文化傳承的紐帶、藝術創(chuàng)新的高地”。這也是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在中國留下的唯一藝術館,以其獨特的造型和流動曲線而聞名。其開館首展包括四個重要展覽,分別是“美的歷程——湖湘文化藝術展”、“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即刻歡聚”、“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和“奮斗如歌——美術作品中的革命征程與人民故事”,可以說,它以其獨特的建筑語言和跨界的展覽策劃,打破了傳統(tǒng)美術館的固有模式,構建起一個融合古今、貫通中外的文化生態(tài)系統(tǒng)。

在這座建筑中,藝術與空間的關系被賦予了全新的定義。正如策展團隊所思考的那樣,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流動空間(如33米挑高中庭、圓環(huán)相套展廳)為大型裝置和新媒體藝術提供了沉浸式舞臺。那么建筑本身作為“展品”之一,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如何利用其曲線語言和空間層次增強展覽敘事?

由扎哈·哈迪德設計的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為圖中上方白色建筑

長沙梅溪湖藝術博物館
以弗洛倫泰因·霍夫曼 (Florentijn Hofman) 的《粉色江豚》為例,這件巨型雕塑精心置于藝術博物館戶外,與周邊梅溪湖景觀形成對話。雕塑的曲線呼應了建筑的流動性,同時又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展覽空間的邊界。而霍夫曼選擇以江豚為原型進行創(chuàng)作,靈感源自湘江望城段發(fā)現的三頭長江江豚,他也希望通過這件作品喚起人們對環(huán)境保護的重視。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在地性創(chuàng)作作品《粉色江豚》
其個展“即刻歡聚”則呈現25組/件代表性作品,其中5組為全球首展,不僅包括了霍夫曼最為人熟知的“大黃鴨”系列,還以“盛大派對”“游天玩地”“繽紛驚喜”“享樂生活”等展覽板塊,打破了人們對霍夫曼藝術的固有印象。展覽所呈現的作品以其夸張、童趣且富有社會批判性的風格,挑戰(zhàn)了傳統(tǒng)雕塑的審美邊界,而其涉獵的主題不僅有對城市化進程的反思,到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探討,還有更多和消費主義文化、數字時代的審慎與反思?;蛟S霍夫曼正是期望以這樣幽默詼諧的方式,拓展著人們對公共藝術和社會議題的認知邊界。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個展“即刻歡聚”展覽現場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個展“即刻歡聚”展覽現場
拾級而上,“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也借助建筑的曲線與層次來呈現展覽,正如策展團隊所說:“新媒體藝術展中的虛擬場景依托扎哈式空間打破現實邊界”,“展覽通過投影、VR或AR技術,虛擬場景可以借助建筑的曲線語言和層次感,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限延伸的視覺效果。觀眾在流動的空間中穿梭時,會感受到現實與虛擬的模糊界限,仿佛進入了一個多維度的藝術世界”。

從內容角度而言,“真實的拓撲”展覽則以“現實中斷”為開篇的主題,精心挑選了20世紀中期以來最具代表性的先鋒影像和裝置藝術作品。比如久保田成子 (Shigeko Kubota) 的《重聚檔案資料》則以獨特的影像裝置形式,探討了個人記憶與集體歷史的關系。而美國藝術家朱迪斯·巴里(Judith Barry)的裝置作品則通過光與霧的投射,讓觀眾置身其中,雖能清晰感知光霧的變化,卻無法控制視覺的扭曲。隨著時間推移,空間似乎不斷擴展。當觀眾離開房間進入白色前廳,期待視覺恢復,卻意外看到紅色,挑戰(zhàn)了感知的真實性。在此基礎上,現實中斷了,而觀者與藝術作品之間的互動關系也被重構了。

“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展覽現場
第二部分“術問:真實的回歸”則聚焦互聯網世界,深入展示了這一全面改變人類社會運作模式的技術網絡:它徹底重塑了工作、娛樂、政治和經濟的游戲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數字化生存空間。在電子脈沖的流動與律動中,藝術家敏銳地捕捉和記錄感知痕跡,通過復雜的藝術語言激發(fā)人類潛在的情感能量,呈現出一種具有跨維度倫理思考能力的全新主體形態(tài)。比如這部分的壓軸之作,喬恩·凱斯勒 (Jon Kessler) 的《藍色時代》,藍色的、抽象又沉浸式的展廳里將數十個顯示屏、攝像頭和機械結構組合成一個復雜的視覺系統(tǒng),觀眾在其中既是觀看者也是被觀看者,通過實時捕捉和延遲播放的影像結合真人大小的人行立牌,形成了一個關于觀看與被觀看的社會隱喻。

“真實的拓撲:國際媒體藝術展2025”展覽現場
而第三部分“多重宇宙:沒有自然的生態(tài)”則借鑒蒂莫西·莫頓《無自然的生態(tài)》的理論視角,大膽提出基于現代物理學弦論的多重宇宙假說,也即一個看似遙不可及卻并非完全虛構的平行世界:一個具有完全不同維度和物質形態(tài)的另類現實世界,挑戰(zhàn)了人類對于存在本質的傳統(tǒng)認知邊界。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如馬麗娜·朱可夫(Marina Zurkow)的大型墻面投影,本該歌舞升平的世界卻變成了大水覆蓋的景象;林科的《應山脈》則是他在游戲“第二人生”中自己的化身,虛擬人在虛擬世界中到處看風景,并在這個過程中留下了“敲擊”山脈的聲音;安娜·杜米特里烏和亞歷克斯·梅(Anna Dumitriu & Alex May)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古菌機器人”用3D列印模擬古生菌的微生物形態(tài),探討在人類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后,殘存生命形式的可能性。
就像展覽前言中,策展人張尕說的那樣,展覽是“審視自20世紀中葉以來,在時空之技術構建的明顯加速下,真實的概念不斷被藝術想象所挑戰(zhàn)和改寫的軌跡,及其所揭示的扁平化和共時性的數字當代所蘊含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困境和潛力。”

在之前“即刻歡聚”和“真實的拓撲”兩個展覽中,我們看到了公共空間與城市文化的呼應,也看到新媒體科技與當代藝術的融合;而在接下來的展覽中,我們將看到傳統(tǒng)與現代的對話。梅溪湖藝術博物館通過“打造多元化的展覽和豐富的公共教育活動”,致力于“將藝術的魅力傳遞給更廣泛的社會群體,讓更多人參與到藝術的體驗與思考之中”。
很顯然,這種策展理念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和湖南博物院的合作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其合作展覽“美的歷程——湖湘文化藝術展”則得益于湖南博物院提供了60余件文物,其中包括戰(zhàn)國《人物龍鳳帛畫》等8件國寶級的一級文物,展現了湖湘文化的深厚底蘊和藝術魅力。展覽以時間為線索,系統(tǒng)梳理了從史前時期到明清民國時期湖南地區(qū)的藝術發(fā)展脈絡,涵蓋了青銅器、陶瓷、書畫等多個藝術門類。

“美的歷程——湖湘文化藝術展”展覽現場
而“奮斗如歌:美術作品中的革命征程與人民故事”則是由梅溪湖藝術博物館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聯合呈現。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提供了100件/組美術作品,包括靳尚誼、黃永玉、宗其香、古元等名家的代表作。展覽以時間為線索,分為“信仰與燈塔”“豐碑與足跡“人民與沃土”三個主題單元,作品涵蓋了油畫、國畫、版畫、雕塑等多種藝術形式,展現了不同歷史時期中國人民的革命精神和時代風貌。

“奮斗如歌——美術作品中的革命征程與人民故事”展覽現場
四大展覽分別聚焦國際潮流、本土文化、科技藝術與革命歷史,看似跳躍組合背后體現了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獨特的策展風格,以“注重‘跨界’與‘融合’,力求通過不同主題的展覽反映現當代藝術的多樣性與國際視野”,梅溪湖藝術博物館通過跨界融合的藝術生態(tài),并鏈接本土文化與全球視角,展現了全球藝術潮流與湖湘本土文化之間的對話。而與此同時,通過與各美術館與博物館的合作,亦“能夠將不同的學術資源與藝術視角融合在一起,為觀眾提供更加豐富的藝術體驗”。
但對于一座具有遠見的當代藝術博物館而言,這僅僅是開始。正如梅溪湖藝術博物館所強調的,將“網紅”轉化為“長紅”,不能僅僅依靠單一的IP效應,而是需要通過持續(xù)創(chuàng)新與多元化的藝術內容來保持機構的生命力。在未來的展覽規(guī)劃中,梅溪湖藝術博物館將繼續(xù)以扎哈獨特的曲線空間為出發(fā)點,引入與建筑形態(tài)相呼應的多元藝術形式。更重要的是,梅溪湖藝術博物館正在與梅溪湖國際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商業(yè)體展開深度聯動,共同打造一個復合型的藝術生態(tài)系統(tǒng)。開館伊始推出了“一站式藝術之旅:白天看展晚上看劇”活動,以吸引了大量家庭觀眾和年輕群體。

梅溪湖藝術博物館開館儀式活動現場
而在這個數字化轉型的時代,梅溪湖藝術博物館也在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數字化新興領域,打造一個更具吸引力的文化體驗空間。這種多維度的探索與實踐,不僅能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也將為整個文化藝術生態(tài)注入新的活力。
從某種意義上說,梅溪湖藝術博物館的誕生,標志著一個全新的文化地標在長沙崛起。它不僅是一座展示藝術的場所,更是一個連接古今、融通中外、貫穿虛實的文化平臺。在這里,傳統(tǒng)與現代交織,藝術與科技碰撞,本土與國際對話,共同編織出一幅充滿活力的當代藝術圖景。
撰文:陳元
圖片提供由梅溪湖藝術博物館提供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