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亞歷克斯·卡茨
Alex Katz
“威尼斯畫作”
The Venice Paintings
展覽時間
2025年2月15日—4月12日
展覽地址
Thaddaeus Ropac巴黎龐坦
《海洋 十四》,2022年。
亞麻布油畫,213.4 x 304.8 厘米。
2024年,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在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期間于喬治·奇尼基金會(Fondazione Giorgio Cini)舉辦了一場里程碑式展覽。這次在Thaddaeus Ropac畫廊巴黎龐坦空間,將首次重新集結卡茨這些在“水城”展出的作品。展覽涵蓋了藝術家在2021年至2022年間創作的三個主要系列,這些畫作展現了其藝術實踐的三個重要面向,而在其長達七十年的職業生涯中,這些系列的邊界仍在不斷拓展。本次展覽中,一組基于20世紀中期美國時裝設計師克萊爾·麥卡德爾(Claire McCardell)服裝設計的作品,與大幅描繪深墨色海洋的近景作品以及以黃綠調為主的草原景觀作品將共同展出。

《草地 三》,2021年。
亞麻布油畫,320 x 609.6 厘米。
在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卡茨將大量精力投入到大型風景畫的創作中,他將這些作品稱為“環境式”的風景畫。這些作品的發展軌跡在本次展覽中展示的緊密裁剪、全景式的風景畫和水景畫中得以體現。正如藝術家對這些作品所說:“近景讓畫作擁有了更強的力量與能量。通過近景,我能夠創作出一幅寫實的畫作,與德·庫寧(de Kooning)或波洛克(Pollock)的作品相媲美。”直到2010年代,卡茨才開始創作多幅緊密裁剪的肖像,并將其按順序排列在畫布上,如同膠片畫面一般,通過多角度的組合營造出“全景式”肖像的印象。他將這一電影化的構圖邏輯重新運用到克萊爾·麥卡德爾(Claire McCardell)備受贊譽的服裝設計中,這些設計如今收藏于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以及洛杉磯郡藝術博物館(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草地 四》,2022年。
亞麻布油畫,304.8 x 609.6 厘米。
卡茨長期以來對時裝設計懷有濃厚興趣,尤其關注其與美國本土傳統的關聯。早在1960年,他就在著名作品《黑裙》(The Black Dress,現藏于慕尼黑布蘭霍斯特博物館)中向20世紀標志性的“小黑裙”致敬。到了1980年代,他對美國設計師諾瑪·卡馬利(Norma Kamali)的欣賞——而卡馬利本人亦深受克萊爾·麥卡德爾(Claire McCardell)的影響——促使他創作了知名畫作《雙人舞》(Pas De Deux,1983年,現藏于緬因州科爾比學院藝術博物館)和《伊魯塞拉》(Eleuthera,1984年)。

《克萊爾·麥卡德爾 十》,2022年。
亞麻布油畫,182.9 x 152.4 厘米。
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卡茨形容麥卡德爾的設計“自然純粹”,這一特質與他極簡的繪畫風格相得益彰。展覽中的多幅作品采用二元甚至三元構圖,不同服裝和模特的片段拼接,既呼應了立體主義的視覺策略,也借鑒了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卡茨曾表示:“人們觀看我的作品,用的是被電影和雜志訓練過的眼睛。這些媒介擁有改變人們觀看方式的特性,而我嘗試利用它作為構建畫作的關鍵。”作為一種視覺手段,這些分割和裁剪方式也與當今的數字影像框架產生共鳴,展現了卡茨對當代社會觀看圖像方式的敏銳洞察。

《克萊爾·麥卡德爾 三》,2022年。
亞麻布油畫,121.9 x 182.9 厘米。
策展人埃里克·特羅西(éric Troncy)寫道:“卡茨作品中永恒的時間和風格,與時尚的根本和結構性無常相沖突,但同時也相共鳴。”正如卡茨所言:“時尚是短暫的。時尚中任何真正新穎的象征都將迅速變為平凡。”

《緬因州草地 三》,2022年。
亞麻布油畫,304.8 x 304.8 厘米。
無論是創作風景畫、水景畫,還是肖像畫,卡茨始終將自己定義為描繪“當下瞬間”的畫家。作為一名年輕畫家時,他正是通過風景畫確立了自己的藝術語言。在斯科希根繪畫與雕塑學校(Skowhegan School of Painting and Sculpture)學習期間,他深入緬因州的湖泊與森林,探索風景繪畫的可能性。在那里,他像印象派畫家一樣,體驗了戶外寫生的自由,用快速的油畫速寫捕捉自然之景,并在工作室中將其轉化為大尺幅的環境式繪畫。在本次展覽中,卡茨描繪的草地作品經過放大與裁剪,使得被風吹拂的草葉呈現出靜謐而強烈的美感。這正是卡茨作品的力量所在:它們既非完全抽象,也不刻意追求寫實,而是聚焦于生活中某個短暫、不確定的瞬間,讓詩意與抽象思維自純粹的感知中自然浮現,而非依賴敘事。

《海洋 十一》,2022年。
亞麻布油畫,213.4 x 304.8 厘米。
盡管水這一元素早在卡茨的藝術生涯早期就已反復出現,但直到1986年在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回顧展之后,它才真正成為他作品中的獨立主題。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卡茨創作了持續至今的“黑溪”系列,該系列的部分作品現藏于倫敦泰特美術館(Tate)和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在隨后的幾十年里,他繼續探索光與倒影在水面上的變化,例如“深色倒影”(1995年,紐約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藏)和 “灰洋”(2000年,倫敦泰特美術館藏)。
本次展覽通過一組海洋景觀作品突出了卡茨藝術實踐的這一方面。這些作品采用單色調,以富有表現力的白色筆觸在深色背景上勾勒海浪翻涌或月光映照在無垠海面的瞬息變化。對卡茨而言,比起色彩,他更關注這些光影瞬間的流動形態。“顏色并不重要,”他在最近的一次訪談中表示,“只要光線捕捉到了,我就可以隨意調整顏色。”

《海洋 十二》,2022年。
亞麻布油畫,304.8 x 304.8 厘米。
卡茨的創作節奏極快,他采用濕畫法(wet-on-wet),要求整個構圖必須在第一層顏料干透之前完成。這促使他發展出快速而富有節奏感的筆觸,以精準捕捉眼前景象稍縱即逝的印象。正如巴黎國家藝術史研究所(Institut national d’histoire de l’art)館長埃里克·德·沙賽(éric de Chassey)所形容的,這些作品是“感知與情感的某種沉淀(在化學意義上)”,其中藝術家的目標并非描述他所見之物,而是捕捉水的力量與情感。
關于藝術家

亞歷克斯·卡茨肖像,攝影:Georg Hermann。
亞歷克斯·卡茨(Alex Katz)于1950年代在紐約開始藝術創作生涯,當時正值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發展的頂峰,他發展出獨特的表現主義繪畫方式。自 1954 年舉辦首次展覽以來的七十年間,他創作了大量享負盛名的作品,包括繪畫、素描、雕塑及版畫。作為一位杰出的現代生活畫家,他從電影、廣告、音樂、詩歌以及他身邊的朋友、家庭圈子中汲取靈感。他的作品源于生活,透過精心構思的筆觸及扁平的單色,表達線條和形狀。在卡茨的作品中,可以看到他對亨利·馬蒂斯(Henri Matisse)的色彩感、簡約手法的推崇以及他對美國風俗傳統的興趣。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