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伊始,《藝術新聞》編輯部從全球藝術機構已公布的展覽計劃中挑選20檔展覽,它們都以各自的方式折射著社會之像,傳遞其歷史性和時代關切。生態、去殖民、原住民、女性與人工智能等議題在新的一年得到了愈加深入的討論,展現出藝術創作作為評論、展覽作為思想平臺的價值。
藝術機構對生態環境與人工智能議題的探討將在2025年繼續,呈現藝術與其他學科融合、交流的潛力。關注生態、以生態為靈感或主題之一的群展包括第15屆上海雙年展“花兒聽到蜜蜂了嗎?”和倫敦惠康收藏館的“渴求:尋找淡水”,相關藝術家個展可以關注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在UCCA,以及新加坡藝術家趙仁輝在新加坡藝術博物館的個展。反思和梳理藝術與人工智能合作產生的機遇與挑戰的展覽則有東京森美術館“機器之愛:電子游戲、人工智能與當代藝術”,廣東時代美術館“人工智能時代:從所有權終結之時出發”,以及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博物館“數據之夢:AI時代的當代藝術”。
在過去一年全球藝術機構密集地對超現實主義藝術進行回訪之后,今年一系列展覽將聚焦當代藝術中物質世界與精神世界的交界地帶,在身體、靈魂、材質等關鍵詞的引領下,提問人類生存的復雜境遇,典型展覽包括巴黎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的“身體與靈魂”,大館當代美術館胡曉媛個展“異路”,循著這條線索,還可以關注北京中間美術館將在夏季推出的群展“終身練習”。“人”如何體察世界?無論是“家”的含義,還是對“共同體”的定義,都在隨著時間的演變和集體經驗的累積中動態生成,關于這一議題,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徐道獲個展“家中漫步”,以及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的“‘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將為觀眾帶來具有啟發性的思考。以“承載前行”(to carry)為主題的第16屆沙迦雙年展則提出了一個開放式的命題:當我們承載著家園、祖先和政治形態時意味著什么?M+的“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以及即將在阿德萊德和悉尼雙城巡展的“危險的現代:1890-1940年歐洲的澳大利亞女藝術家”將從女性視野,擴展不同藝術流派的光譜與維度。
《藝術新聞》20檔
2025年國際展覽推薦

“趙仁輝:見·森林”展覽現場,新加坡美術館,2025年,圖片致謝藝術家及香格納畫廊
趙仁輝:見·森林
Robert Zhao Renhui: Seeing Forest
新加坡美術館,新加坡
1月15日至5月18日
繼2024年威尼斯藝術雙年展新加坡館后,趙仁輝的“見·森林”重返新加坡。通過影像作品、聲音和雕塑裝置,“見·森林”探索了不太為人所知的交集故事,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明顯依賴的時刻。展覽揭示了次生林是如何為殖民、遷移、可持續性和發現提供交叉點,同時也暗示了城市的邊緣——尤其是精心規劃的城市——可能是現存最激烈的邊界。趙仁輝的作品以其靜謐而有力的方式向城市邊緣那些未被觸及的自由森林致敬,包含其最新系列攝影作品的個展“垃圾層里的神圣”(The Divine in the Trash Stratum)也將在香格納新加坡呈現。

“胡曉媛:異路”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2025年,攝影/關尚智,圖片由大館提供
胡曉媛:異路
Hu Xiaoyuan: Veering
大館當代美術館,香港
1月24日至4月13日
是否只有脫離既定軌跡,我們才能真正覺醒?在展覽“異路”中,藝術家胡曉媛以由裝置、聲音、繪畫及錄像交織而成的七組全新委約作品,展現人類命運與自然演化的復雜關系,探討這個關乎個體生存及生命意義的終極問題。胡曉媛運用太空鋁、貝殼、綃和玉米纖維等日常物料作為創作媒材,并以紗幔和燈光創造出獨特的觀展路線,模糊白晝與黑夜的分野。借著混沌的空間體驗,展覽帶領觀眾思考時間、物質狀態、個體存在和意識等恒久議題。

圖片由沙迦雙年展提供
第16屆沙迦雙年展:承載前行
Sharjah Biennial 16: to carry
沙迦市、阿哈姆里亞、阿爾達伊德、卡爾巴、阿爾馬丹及阿聯酋其他地點
2月6日至6月15日
第16屆沙迦雙年展由 Alia Swastika、Amal Khalaf、Megan Tamati-Quennell、Natasha Ginwala 和 Zeynep ?z 策展,以“承載前行”(to carry)為題,旨在提出一個多義的開放式命題:當我們承載著家園、祖先和政治形態時意味著什么?展覽將探討我們應擁抱什么以及其方式,邀請觀眾探索五位策展人的不同背景和立場,以及他們所匯聚的共鳴。本屆雙年展著眼于我們如何在不屬于我們自己的空間中導航生活,以及我們如何通過我們所擁有的文化對這些空間做出反應。主題“承載前行”將跨代和跨文化的故事和傳統連系在一起,對我們在旅行、逃亡、生存或停留時攜帶承載什么提出詰問。

金雅瑛(Ayoung KIm),《快遞舞者之域》,2022年
機器之愛:電子游戲、人工智能與當代藝術
MACHINE LOVE: Video Game, AI and Contemporary Art
森美術館,東京
2月13日至6月8日
回顧歷史,藝術和技術的進步在整個歷史進程中都是并行的,這一現象在計算機藝術和視頻藝術領域尤為明顯。展覽“機器之愛:電子游戲、人工智能與當代藝術”不僅介紹了使用游戲引擎、人工智能和虛擬現實(VR)的當代藝術,還介紹了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作品——一種能夠超越人類創造力的技術。有些作品探討了網絡虛擬形象和角色如何培育出超出社會規范范圍的新型性別和種族身份,而另一些作品則展示了超現實主義風景的可視化。藝術家采用這些方法,其創作實踐的核心是對生死、倫理、當代社會面臨的環境危機、歷史解讀和多樣性的普遍看法。

邁克爾·阿爾米塔什,《洞穴》,2021年,皮諾收藏
身體與靈魂
Corps et ames
巴黎證券交易所-皮諾收藏館
3月5日至8月25日
從羅丹到杜安·漢森(Duane Hanson),從喬治·巴塞利茲(Georg Baselitz)到安娜·門迭塔(Ana Mendieta),從大衛·哈蒙斯(David Hammons)到瑪琳·杜馬斯(Marlene Dumas),從阿瑟·賈法(Arthur Jafa)到阿里·切里(Ali Cherri),展覽將通過約40位藝術家的作品,探索身體與靈魂之間的聯系。藝術家用身體來見證深刻的他者性,使難以察覺或被埋沒的東西變得可見。這些作品帶有歷史的痕跡,記錄了被隱匿的脈搏和印記,有時“剝離”身體以揭示“靈魂”。這些作品展現了真實或虛構的生命所散發出的美感、人性和能量,他們正在重新獲得自己的權利和歷史地位。

熱拉爾·索科托(Gérard Sékoto),《自動肖像》,1947年 ? Adagp, Paris, 2024. Photo : Frank Kilbourn as Trustee of Doornbult Trust ? DR
黑色巴黎:
藝術運動與反殖民斗爭,1950-2000年
Paris noir - Artistic Movements and Anticolonial Struggles, 1950–2000
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
3月19日至6月30日
從《非洲在場》(Présence africaine)雜志的創立到《黑色評論》(Revue noire)雜志的創立,“黑色巴黎 ”追溯了20世紀40年代至2000年黑人藝術家在法國的存在和影響。“黑色巴黎”是對國際大都會巴黎的一次探索,這座城市是一個充滿反抗和創造的地方,它催生了從身份意識到尋求跨文化視覺語言等各種各樣的實踐。從國際抽象主義到非洲-大西洋抽象主義,從超現實主義到自由具象,這一歷史之旅揭示了非洲裔藝術家在重新定義現代性和后現代性方面的重要性。

阿皮塔·辛格,《My Lollipop City: Gemini Rising》,2005年 ? Arpita Singh
阿皮塔·辛格:回憶
Arpita Singh: Remembering
蛇形美術館,倫敦
3月20日至7月27日
“回憶”是阿皮塔·辛格在印度以外的首次個展,展出她六十多年豐富的創作生涯中的關鍵作品。辛格的畫作以她的情感和心理狀態為核心,從孟加拉民間藝術和印度故事中汲取靈感,并與社會動蕩和全球沖突的經歷相互交織。本次展覽將呈現辛格從20世紀60年代到近期的作品,展示了她的大型油畫、水彩畫和水墨畫。“回憶”展示了藝術家對超現實主義、具象和抽象藝術的探索,以及她從印度細密畫中獲得的靈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辛格越來越多地探索母性、衰老的女性形象、女性感官、脆弱性和暴力等主題,展示了人際關系和外部事件對藝術家情感和心理的影響。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圖片由藝術家、三星美術館與格萊斯頓畫廊提供。攝影/安德烈亞·羅塞蒂
安妮卡·易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3月22日至6月15日
在過去的十余年間,安妮卡·易(Anicka Yi)因其所謂的“感官的生物政治”,即對于文化和生物作用如何塑造感官體驗的探尋,而備受國際藝術界的關注。展覽將展出她最新創作的作品以及早期作品的精選,全方面呈現其獨特的藝術世界。根植于對生物學、科技和哲學的細致研究,本次展出的作品以有形且富有情感的鮮活形式將這些研究呈現給觀眾,邀請人們與超越人類的世界親密互動。通過與包括科學家、建筑師和調香師在內的各領域專家合作,藝術家的創作促使我們重新審視人類自身在更為廣義且相互關聯的生態系統中的位置。

卡西·瑞斯, 《無題 5 (不是現在。不。不。) 》,影像靜幀,2020年
人工智能時代:從所有權終結之時出發
廣東時代美術館,廣州
3月22日至6月22日
本次展覽從觀念藝術的歷史脈絡出發,探討人類與機器如何共同塑造新的文化結構。展覽以“人-機器”非二元敘事為核心,從1960年代的“讓想法成為制造藝術的機器”到今天“機器成為制造藝術的機器”,深度探索人類與機器如何協同構建新的文化生態:當機器不僅是工具,而可能成為創作的協作者時,藝術家如何與人工智能共建新的觀念藝術?展覽將圍繞著藝術生產中的“語言”與“所有權”兩個坐標展開,重新思考技術革命對文化、藝術與人類身份的深遠影響,在信息時代對藝術生態進行一次前瞻性追問。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
廣州美術學院大學城美術館,廣州
3月至5月
“‘我們’的目光——藝術、人類學與亞洲映像”嘗試以當代藝術和社會科學展開合作,旨在提供一種關于亞洲文化形象的多層次的自我表述與內部視角,以“我們”的視角去記錄和表現世代居住在中國和東南亞區域中的人,以及“我們”的現實生活與城鄉發展、文化變遷、生態危機、離散群體等議題。通過長期聚焦亞洲在地文化和關注傳統的藝術家作品與學者的研究文獻,共同呈現來自亞洲的內部視點和主體關照;并通過藝術和社會科學兩個學科及領域間的連接、合作、對話和互視,從而模糊學科邊界并打破專業中心主義,探索關于這些議題的跨學科對話與合作可能。

徐道獲,《撫摸/愛計劃-首爾之家》,2013-2022年,悉尼當代美術館展覽現場 ? Do Ho Suh
徐道獲:家中漫步
Do Ho Suh: Walk the House
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
5月1日至10月19日
家是一個地方、一種感覺還是一種觀念?現居倫敦的韓裔藝術家徐道獲就“家”之謎、身份以及我們如何穿越和居住在我們周圍的世界適時提出了問題。徐道獲通過身臨其境的藝術作品探討了歸屬感、集體性和個體性、連接和斷開,審視了建筑、空間、身體、記憶與時間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而正是這些關系造就了我們。展覽邀請觀眾在他代表性的織物建筑中漫步,探索他的早期裝置、紙本作品和視頻作品,穿越首爾、紐約和倫敦,在過去和現在的家園中穿梭,體驗他在過去三十年中創造性和獨特實踐的廣度和深度。展覽將首次展出一系列新作品和特定場地作品。

希爾達·里克斯·尼古拉斯(Hilda Rix Nicholas),《一個澳大利亞女人》,1926年,澳大利亞國立美術館收藏 ? Bronwyn Wright
危險的現代:
1890-1940年歐洲的澳大利亞女藝術家
Dangerously Modern:
Australian women artists in Europe 1890-1940
南澳大利亞藝術館,阿德萊德
5月24日至9月7日
新南威爾士美術館,悉尼
10月11日至2026年2月1日
此次展覽的標題“危險的現代:1890-1940年歐洲的澳大利亞女藝術家”的靈感來自于其中一位藝術家西婭·普羅克特(Thea Proctor)的經歷,她在倫敦生活了18年后于1921年回到悉尼,其作品被貼上了“危險的現代”標簽。展覽記錄了20世紀初前往倫敦和歐洲學習現代主義的澳大利亞女藝術家的空前人數。此次展覽精選200多件藝術作品,由兩家美術館共同策劃。自20世紀80年代女權主義藝術史學家開始研究她們的生活和遺產以來,展覽中的一些藝術家已廣為人知,對于其他藝術家來說,這次展覽將標志著他們首次獲得機構的認可。
終身練習
中間美術館,北京
6月1日至9月14日
中間美術館的夏季展覽“終身練習”將延續美術館關注孤獨癥群體藝術的傳統,從“孤獨癥譜系障礙”出發,探討我們對于“正常/非正常”概念的理解、社交活動的設計和對生命價值的認知。展覽主題“終身練習(Rehearsing for Life)”一詞來源于孤獨癥的核心癥狀:重復作為安慰信號,由此討論如何對人生的每個階段進行練習,回歸自由的身體和活力,找回和障礙與非障礙身體之間的鏈接或放射信號的方法。

穆罕默德·基利托(M'hammed Kilito),《摩洛哥梅爾祖加,一名男子在沙丘環繞的水井中尋找水源》,2022年 ? M’hammed Kilito
渴求:尋找淡水
Thirst: In Search of Freshwater
惠康收藏館,倫敦
6月26日至2026年2月1日
本次展覽將探討淡水作為生命之源和健康的重要支柱與人類的重要聯系。展覽跨越時間和文化,從古代美索不達米亞和維多利亞時期的倫敦,到當代尼泊爾和新加坡,探索不同生物和生境如何感受到“口渴”,探討“淡水”的重要價值,以及因淡水管理不善而導致的傳染病、氣候惡化等后果。展覽還將展出由Raqs媒體小組、卡蘭·夏雷斯塔(Karan Shrestha)、周菲菲和扎希·蘇海米(Zahidah Suhaimi)受委約創作的新作。

第14屆上海雙年展“宇宙電影”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23-2024年
第15屆上海雙年展:花兒聽到蜜蜂了嗎?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11月8日至2026年3月31日
“人類很早就知道當蜜蜂聚集成群,它們會彼此交流,共享信息。直至不久前,我們才發現這個交流網絡的范圍遠不止于蜜蜂之間。研究表明,花兒也在收集信息。花兒‘聽到’蜜蜂翅膀的振動,從而在蜜蜂出現時分泌出更加香甜的花蜜。”本屆上海雙年展主策展人凱蒂·斯科特(Kitty Scott)說。本屆上海雙年展旨在創造藝術作品、觀眾與環境之間,多樣、全新的感官交流方式。展覽將立足于不同智慧模式的交匯點,將人類與非人類智慧同時納入考量,并從自然與文化中汲取智慧。

朱迪·芝加哥,《羽毛室》,1966-2023年,慕尼黑藝術之家“它處之中: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1956-1976年“展覽現場,2023年,攝影/Agostino Osio – Alto Piano,圖片由慕尼黑藝術之家提供
身臨夢境:
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
Dream Rooms: Environments by Women Artists
1950s–Now
M+視覺文化博物館,香港
9月開幕
由M+與慕尼黑藝術之家聯合策劃,特別展覽“身臨夢境:1950年代至今的女性藝術家環境作品”將展出以原作尺寸重建女性藝術先驅的作品,彰顯她們的環境創作在視覺藝術史上的深遠影響。環境是一種由觀者主動參與的藝術作品,觀者可以在環境作品中穿梭或在其四周行走,其形式為今日風靡一時的沉浸式體驗奠下基礎。此展覽原本是由慕尼黑藝術之家構思,并于2023年舉辦。M+的版本將同場展出一系列亞洲女性藝術家的環境作品,與原有展品相互輝映。

1985年,馬里納里尼·穆克吉在工作室,攝影/Ranjit Singh
南亞藝術故事——穆克吉和她的圈子
A Story of South Asian Art:
Mrinalini Mukherjee and Her Circle
皇家藝術研究院,倫敦
10月24日至2026年1月25日
此次展覽將通過印度雕塑家馬里納里尼·穆克吉(Mrinalini Mukherjee, 1949-2015)的藝術歷程,探索塑造南亞藝術史的藝術家網絡。本次展覽將展示與馬里納里尼·穆克吉曾經一同創作的南亞藝術家的重要人際網絡,展出穆克吉的同行和老師的素描、繪畫和雕塑作品,包括她的父母貝諾德·貝哈里·穆克吉和李拉·穆克吉(他們曾在頗具影響力的Bhavana藝術學校任教)、K·G·蘇布拉曼揚等印度現代主義藝術先驅,以及尼利瑪·謝克(Nilima Sheikh)、賈格迪什·斯瓦米納坦(Jagdish Swamitnathan)等印度重要藝術家的作品。
我們看不見的星星:澳洲原住民藝術
The Stars We Do Not See:
Australian Indigenous Art
美國國家美術館,華盛頓
10月18日至2026年3月1日
此次展覽是美國國家美術館與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交流的成果。從19世紀的素描到2023年的影像,“我們看不見的星星:澳洲原住民藝術”將展出來自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國家美術館收藏的、由130位藝術家創作的約200件作品。美國國家美術館首席策展人卡門·拉莫斯(E. Carmen Ramos)稱,此次展覽是 “有史以來在北美舉辦的最重要的澳大利亞原住民藝術展”。之后,展覽將巡至丹佛藝術博物館、波特蘭藝術博物館和塞勒姆的皮博迪埃塞克斯博物館,最后在多倫多的安大略皇家博物館落下帷幕。

楊福東,頤和園,約拍攝于1976年。圖片由楊福東工作室提供
楊福東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北京
11月15日至2026年2月22日
楊福東的作品在中國當代視覺創作實踐中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作為楊福東迄今為止最為全面,也是首次于北京舉辦的機構個展,本次展覽將呈現楊福東“圖書館電影計劃”的第一部分。該計劃始于《竹林七賢》之后,是其對創作一部可容納某種復雜現實影片的持續探尋——尤其當這種現實既真實,又具有構建性。從北京東郊農村童年經歷汲取靈感,本次展覽呈現了楊福東將過去與當下、公共與個人緊密交織的影像敘事。

法比安·紀勞德(Fabien Giraud),“野性 (2025-3024)”項目先導圖 ? Association 3024
數據之夢:AI時代的當代藝術
Data Dreams: Contemporary Art in the Age of AI
澳大利亞當代藝術博物館,悉尼
11月21日至2026年4月26日
“數據之夢:AI時代的當代藝術”作為澳大利亞大型博物館的首場AI展覽,將展出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的作品,揭示藝術家如何通過人工智能來想象新的存在方式,并探索這些技術對我們集體未來的影響。“數據之夢”將聚焦一系列當下的問題,包括技術與權力之間的關系、算法和數據集如何影響我們的世界觀并質疑我們對現實的認知以及數據經濟帶來的巨大環境成本。其他主題包括人類與機器的共同進化、智能和代理的新視以及技術模擬人類認知、形成記憶、產生幻覺和做夢意味著什么。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