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泰勒·斯威夫特的主題展覽“Songbook Trail”在倫敦V&A博物館的展覽現場,圖片由V&A博物館提供;(右)2024年泰勒·斯威夫特與Post Malone的合作曲《Fortnight》的MV畫面,圖片由TAS Rights Management, LLC提供
藝 術界是一個多元又充滿魅力的世界——有那些喜歡創作水彩畫的藝術家,也有另外一些喜歡用抽象表現風格來創作的“對手”;有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劇,也有頗具實驗風格的戲劇與之形成對比。總之,藝術可謂是個混雜的大熔爐,很難用統一的方式進行分類。然而,在某些年份,確實會有一些占據主導地位的“主題”。所以在本篇中我們就對2024年進行了一些回顧,整理出了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年度趨勢。Kate Bickmore,《Hypnotic Transference of Luminous Life》,2024,圖片:Courtesy the Artist and CHART. Photo: Sebastian Bach如果你去博物館尋找花卉畫作,很可能會在17世紀荷蘭繪畫的展廳中找到滿滿一車的作品,或者在印象派的畫作中找到一兩幅花瓶靜物,也許還能發現維多利亞時代的水彩畫。花卉作為一種富有感情色彩的題材,在藝術史中并未曾有過特別重量級的意義。所以,它在2024年重新成為藝術舞臺中的熱點就成為了一種頗為出人意料的現象——甚至在弗里茲這樣的頂級藝術博覽會中都有出現。那么,究竟是什么讓當代藝術家對花卉主題作品如此著迷呢?對一些藝術家來說,這似乎是重新與自然建立聯系的一種方式;而對另一些人來說,這是對一種曾經被認為是“過于女性化”的題材的重新看待。而對于藝術家Kate Bickmore來說,她的頗具異域風情的花卉作品是表現性別表達的載體:“就我的酷兒身份而言,當我畫出比我自己還更大的花朵時……我會覺得完全沉浸了,花朵將我包容于其中。”弗洛拉·尤赫諾維奇(Flora Yukhnovich),《A Taste of a Poison Paradise》,2023,圖片:Courtesy of Hauser & Wirth如果你喜歡那種充滿“縱情享樂”氛圍的藝術,同時最大化地展現材質的觸感、奢華感和感官享受,那么洛可可藝術絕對是你的不二之選。這一風格在藝術史上被認為比巴洛克藝術更輕松、更具有一些輕佻的氣質,它起源于1720年代的法國,其作品通常可以概括為貴族階層放蕩的休閑生活,比如在名作《蕩秋千》中瞥見裙底的場景。然而,洛可可藝術最終因代表了法國大革命所反對的奢靡氣質而逐漸走向沒落,許多藝術家與贊助人被迫逃離法國,甚至被處死。那么,在當今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時代,它為什么又重新流行起來了呢?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如今的新洛可可藝術中那些奢華的色彩、朦朧的人物和飄渺的主題像是為現實世界提供了的一個夢幻般的“避難所”。亞歷克·伊根(Alec Egan),《Miro’s Corner》,2021,圖片:Courtesy of the artist and Anat Ebgi, Los Angeles / New York自2020年以來,許多人都曾被困在家里,居家辦公的普及更是讓大部分人日復一日地待在室內。因此,藝術家們將目光投向身邊環境不足為奇,而藏家們也熱衷于用與家居主題相關的作品裝點他們的居所。親密主義(Intimism)起源于19世紀晚期,由法國畫家皮埃爾·博納爾(Pierre Bonnard)和愛德華·維亞爾(édouard Vuillard)開創。它代表了藝術題材從崇高、敘事或道德主題向描繪家人和家居場景的轉變。如今的當代親密主義并不完全聚焦于寧靜的家庭場景,藝術家們通過豐富的色彩和奇幻想象為這些畫面注入了活力。約翰·弗雷德里克·劉易斯,《Lilium Auratum》,1871,圖片:Barber Institute of Fine Arts如今僅僅“觀看”藝術已經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求了,博物館和畫廊正在為展覽注入多感官元素以吸引觀眾。而且,單純播放一些背景音樂已經不夠了,人們還希望能“聞”到或者“觸摸”藝術。10月,伯明翰巴伯美術館(Birmingham’s Barber Institute)的藝術史學家Christina Bradstreet策劃了一場聚焦拉斐爾前派畫作的展覽,通過AirParfum技術擴散定制香氛。而在5月,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服裝研究所展出了250件鮮有展示的服裝,并在展廳墻壁上模擬出17世紀的刺繡供參觀者觸摸。這種多感官的傾向是展覽和畫廊試圖在激烈競爭中脫穎而出的方式之一,其他方法還包括使用VR技術,甚至是跟蹤觀眾腦波的創新手段。
藝術家Ruth Asawa,1957,圖片:Courtesy Imogen Cunningham, ? 2017 Imogen Cunningham Trust. Artwork ? Estate of Ruth Asawa
本世紀的一個趨勢是重新審視歷史上男女藝術家不平等的問題,2024年當然也不例外。在這一年中,全球范圍內重要的女性藝術家回顧展包括笛洋美術館的Tamara de Lempicka展覽、巡展至舊金山和紐約的雕塑家Ruth Asawa的展覽,以及倫敦蛇形畫廊舉辦的女權主義偶像朱迪·芝加哥(Judy Chicago)的展覽。聚焦女性敘事的藝術書籍在2024年也很暢銷,包括Hettie Judah的《創作的行為:藝術與母性》(Acts of Creation: On Art and Motherhood),以及一本追溯了“蘇珊娜之家”(Casa Susanna)故事的書籍(這是一個關于跨性別女性、性少數群體以及異裝癖男性的地下網絡),還有Kim Hong-hee關于韓國女權主義藝術家的著作。一個展示了時下不少流行樂隊物品的陳列柜,圖片:Courtesy Andrew Buckingham在2024年,各類聚焦流行文化的展覽層出不窮。從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的展覽“I’m Not Okay”到倫敦V&A博物館的“泰勒·斯威夫特:Songbook Trail”,不少年輕粉絲在這位歌手的服飾面前淚流滿面。實際上,在格蕾塔·葛韋格執導的《芭比》(2023)大獲成功,以及斯威夫特剛剛結束的全球巡演打破多項紀錄之后,粉絲文化似乎比以往更強大了。因此,不少博物館和畫廊將目標對準粉絲群體,以此提升門票收入也不足為奇。倫敦設計博物館自去年夏天以來舉辦了兩場聚焦流行文化的重要展覽,一場慶祝了芭比IP誕生65周年,另一場則以探索蒂姆·伯頓電影宇宙的創造為2024年畫上了句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