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ing the Sky for Gold
藝術家:蘇予昕
展期:2025.1.31 - 5.25
地點:橙縣美術館(OCMA)
北加利福尼亞州科斯塔梅薩市藝術大道3333號
沒頂畫廊榮幸宣布藝術家蘇予昕(1991,花蓮)將于橙縣美術館呈現其首次美國個人展覽 “Searching the Sky for Gold”。本次展覽展示了蘇予昕為展覽創作的新作品,藝術家在畫作中探索了各種大氣和地質現象,深入研究了色彩的物質性。她將自然和合成材料轉化為顏料,并將這些色彩物質作為畫作的媒介和她研究的重點。Su Yu-Xin, The Birth of an Island ( Niijima, South of Iwo Jima), 2024. Malachite, Japanese gofun, pink coral (tubipora musica), cochineal dye, California soil and ochre, black volcanic rock, iron dioxide green, zinc powder, plastic and other hand-made pigments on flax stretched over wooden frames and wooden stands, 94 1/2 x 63 x 2 3/16 in (240 x 160 x 5.5 cm). Courtesy the artist“蘇予昕引人入勝的創作過程——從馬里布到臺灣海岸收集自然材料,創造她自己的顏料,構建流動的當代景觀——既創新又鼓舞人心。”OCMA首席執行官兼館長Heidi Zuckerman表示,“她的作品提供了對景觀作為相互聯系的生態系統的感官探索,揭示了塑造世界的生動且充滿風險的力量。我們很榮幸為蘇予昕舉辦在美國的首次個人美術館展覽,重新構想了一個深受歷史、土地和生態過程影響的藝術媒介。”
Su Yu-Xin, All That Is Solid Melts into Air, 2024. Hematite, pink coral (tubipora musica), Indigofera tinctoria lake pigment, white crystal, basalt, plant extracted ink, soil and other hand-made pigments on hand-shaped reclaimed wood, 7 1/2 x 4 5/8 x 1 5/8 in (19 x 12.3 x 4.1 cm). Courtesy the artist
蘇予昕對色彩物質性的深厚興趣驅使她探討顏料如何通過采礦、研磨和精煉等過程從地殼中提取,以及色彩是如何基于其來源的物理屬性而被賦予特性的。她通過研究現代色彩體系常常忽視的方面——色彩的起源、功能、遷移以及可能的未來——來挑戰這些體系。
展覽 “Searching the Sky for Gold” 探討了那些無定形的、似乎看不見的但卻具有有形基礎的物質:沿加利福尼亞海岸線的鹽氣、日本溫泉中的熱水、猶他地下礦火、中華山脈中的霧霾、太平洋上空的火山灰以及新墨西哥的核氣體。蘇予昕作品中的大氣并非虛無,而是一種由煙霧、硫化物、揮發物和易燃物質組成的氣體混合物,既引發驚嘆又帶來風險。

Su Yu-Xin, Heart of Darkness (Underground Burning, Utah), 2024. Realgar, orpiment, sulphur, cinnabarite, soot, china fir charcoal, purple shale, black tourmaline, red agate, organ pipe coral (tubipora musica), soil, hematite, lapis lazuli, amazonite, red garnet, dupont titanium dioxide and other hand-made pigments on flax stretched over wooden frame and wooden stands, 63 x 94 1/2 x 2 3/16 in (160 x 240 x 5.6 cm). Courtesy the artist
Su Yu-Xin, A detonation, and the Time It Spent with the World (Atomic Bomb Test, New Mexico), 2024. Cinnabarite, synthetic cinnabarite, realgar, orpiment, sulphur, soot, gofun, coal cinder, clay and other hand-made pigments on flax stretched over wooden frame and wooden stands, 93 11/16 x 59 1/16 x 2 3/16 in (238 x 150 x 5.6 cm). Courtesy the artist本次展覽由OCMA助理策展人Ziying Duan策劃。
關于蘇予昕 ?
蘇予昕(1991年生,花蓮)擁有倫敦大學學院斯萊德藝術學院(Slade School of Fine Art)碩士學位,以及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國畫學士學位。她最近的個人展覽包括:Albion Jeune畫廊,英國倫敦,2024;Longlati Foundation,上海,2023;關渡美術館,中國臺北,2019。蘇予昕還參與了許多國際群展,包括:White Cube畫廊,香港,2023;Gagosian畫廊,香港;Blum畫廊,日本東京;Perrotin畫廊,中國上海;北京雙年展,北京,2022;UCCA Dune,中國北戴河,2021-2022;UCCA,北京,2020;國立臺灣美術館,臺中,2018。她目前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洛杉磯生活和工作。
關于沒頂畫廊
沒頂畫廊成立于2014年上海,由當代藝術創作及策劃平臺沒頂公司所發起創辦,公司創始人徐震是一位深具國際影響力的當代藝術家。
沒頂畫廊致力于推廣優秀的藝術家和項目活動,推動當代文化的發展與國際交流。自成立至今,畫廊已為新銳藝術家和知名藝術家舉辦了眾多具有策劃性的、高品質的個展與群展,成為一個獨特而重要的藝術平臺。沒頂畫廊善于挖掘和培育具有天賦的年輕藝術家,并積極參與國際對話,活躍于中國及國際當代藝術舞臺。
沒頂畫廊代理藝術家包括:邊云翔、蔡堅、陳英、丁力、馮至炫、傅斯特、何岸、李漢威、劉成瑞、陸平原、苗穎、莫少龍、佩恩恩、邵豐田、商亮、沈莘、蘇予昕、汪建偉、王思順、王梓全、徐震、楊揚、尭、鄭源、周子曦。
沒頂畫廊合作藝術家包括:陳冷、陳孟涵、陳若璠、艾略特·多德(Elliot Dodd)、葛輝、黃龍、李可津、劉娃、陸博宇、蒲英瑋、錢倩、邱加、史萊姆引擎、施意、宋琨、宋陵、田翊、王也、王溪曼、夏誠安、夏云飛、楊深、楊振中、張聯、張培力、張文怡、鐘慰。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