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年,宛如一首清新的序曲,奏響著希望與新生的旋律。在這個萬象更新的時刻,我們迎來了這場意義非凡的新年特展。藝術,是時代的脈搏,是社會的鏡像。在當代,藝術的形式日益多元,表現手法層出不窮,但其核心始終未變:藝術是一種情感的表達,是思想的碰撞,是人類智慧的升華。
正如習總書記曾強調,“藝術是時代的聲音,文化是民族的根基。”藝術不僅僅是個人情感的抒發,更承載著一個時代的精神與文化的力量。每一件藝術作品,都像是一扇窗,打開了我們看待世界的新視角,也邀請我們進入一個更為廣闊的思想空間。
新的一年,新的藝術探索。藝術創作是永無止境的追求,也是不斷自我超越的過程。正如蛇的蛻變一般,藝術家們在不斷的思考與實踐中脫胎換骨,涌現出新的創意與靈感。我們相信,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家個人情感與思想的結晶,也將在觀眾心中激起新的波瀾,喚醒每個人內心深處對美好、對智慧、對未來的渴望。
讓我們在2025乙巳蛇年這個充滿變化與可能的時刻,帶著對藝術的熱愛與敬仰,走進這場豐富的藝術旅程。愿本次展覽成為我們心靈的滋養,思想的啟迪,以及未來創作與探索的源泉。

藝術之路,不僅僅是技巧的磨礪,更是精神的追求與時代的呼喚。在這條道路上,每一筆、每一色、每一形,都是藝術家心靈的投射,都是對人類美好生活的深情禮贊。無論是對自然的描摹,還是對人性的探索,藝術在本質上永遠追求的是對真理的啟示和對生命的尊重。當我們站在“大美之春”的起點,眺望著那座“文藝高峰”,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過去的輝煌,更是未來的光明。每一位走在藝術之路上的人,都在以自己的方式,點亮“中國精神之光”,讓這份光輝照亮世界,溫暖未來。



胡是平 巢湖學院藝術學院教授、安徽工程大學美術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巢湖學院藝術學院前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安徽省油畫學會副主席、漕川國際藝術家委員會副主席。作品多次入選全國美展和國內外專業機構及私人收藏,曾獲安徽省美術大展金、銀、銅獎、安徽油畫展學術一等獎,出版《胡是平油畫作品集》,《心靈的風景,胡是平作品集》,在臺灣舉辦《兩岸文化交流·胡是平、潘篷彬油畫作品展》。


心靈的風景:胡是平的油畫
無論中西,風景畫都是藝術的大宗,它既牽涉到對畫面所呈現的風景的觀感, 也關乎對繪畫語言本身的欣賞,同時因為風景意象的形成與詩的關系很大,人類 思考和表達風景感知的許多觀念也來自詩,所以風景畫與詩之間具有重要的聯系。 胡是平的杰出之處,恰在于他是一個富于詩性的意識流畫家,描繪感覺而不只是描繪物象,他的風景油畫取得了景象、技法和畫意三個方面的和諧,從而賦予他的畫作以顯著的詩性特征。他描繪物象能超越物象,技法精湛卻不害畫意,他以意味深長,不知其然而然的表現力,塑造了徽州的油畫形象——按照畫家本人的話,那是他 “心靈的風景”。


胡是平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就開始畫徽州風景。徽州是他的故鄉,少年時代的 感受和視覺記憶始終伴隨著他,是他心靈中持久的意象。徽州地區山川秀美,氣候濕潤,陰雨連綿的日子里,粉墻黛瓦的民居掩映在煙云變滅的山間,完全是一 幅水墨山水畫;而當油菜花開的季節,藍天白云下的黃花碧水,又不乏令油畫家激動的色彩。胡是平熱愛這風景,但作為一個畫家,他知道自己的工作不能只是再現這些風景,靠風景去感動觀眾。畫畢竟是畫,不是風景,這一點,中國鑒賞大家董其昌早在明代就一語道破:以蹊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如山水。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董其昌《容臺別集 · 畫旨》)雖然董其昌早就說過,但油畫家對這個問題的意識多半來自格林伯格,自從格林伯格提出繪畫的“平面性”概念以來,現當代畫家唯恐自己的畫不被當成畫, 而被當成所畫的對象。胡是平對繪畫“平面性”的追求是很明顯的,他上世紀九十年代畫的徽州民居遠比現在畫得更寫實,那個時期他不時會借助照片作畫,素描畫得很堅實,此外受早年學習俄羅斯風景畫的影響,色彩的冷暖變化尤其豐富。 進入21 世紀后,胡是平藝術觀念大變,他有意識地減少刻畫,削弱再現性,在拋棄了瑣碎的細節后,他的畫面更加專注,物象與塑造物象的技法融為一體,使他的畫面超越了景象,獲得了繪畫本身的表現力,即畫意。胡是平的徽州題材風景畫有過幾次變化。繼最初近乎古典的風格之后,他發展起一種新的語言,其主要特點是從貼近的視角突出建筑,利用房屋的輪廓線建構起畫面結構,具有貌似塞尚一般的輪廓線,不同之處在于胡是平總是用淺色壓出黑線條,穩健沉著,他用干拖的筆觸、厚涂的塊面畫出亮色,強調了墻面的質 感,由于平面結構取代了縱深空間,畫面具有相當的抽象意味。這種畫法是他比較穩定的一個面貌,至今仍然采用。不過,大約在2019年前后,他在一批畫中嘗試退遠一些取景,有時候把村莊畫在遠景中,他的地平線都畫得非常講究,除了有些俯視取景的畫看不到地平線,否則他的地平線連同遠景都畫得很用心,常常是傾斜的、微帶弧度的一條山脊,富有虛實變化,地平線的那邊常常爬起一片 云彩,這想必是他下意識里的某種東西。這批新作摒棄了干拖和厚涂,色彩溫潤。 以此為過渡,近兩年胡是平完善了一套新的繪畫語言,較從前那種密集的房屋大 不相同,新面貌吸收了相當多傳統中國畫的趣味,畫面上保持著更多的縱深空間, 不用干拖的筆觸和厚涂,而近于裝飾性的平涂,色彩較前更為鮮艷,相鄰的色層施以微妙的色彩變化,新風格一改往昔沉郁的氣質,變得平靜,明亮,微妙而富有詩意。近二十年來,胡是平堅持寫生,幾乎從不借助照片作畫。比起借助照片在畫室里閉門造車,寫生完全是更高一個層次的認知,寫生并不是忠實畫下眼前所見 ——作畫過程是一個翻譯的過程,畫家借助繪畫語言將眼前景象轉譯為畫面,寫生的目的是保持畫家對其描繪對象的即身感受,身臨其境的現場感包含凝視、概覽等視覺經驗,大自然各種聲音帶來的聽覺經驗,甚至還包括風吹過皮膚的觸覺經驗,這些感官交相作用并在現場不斷更新,它們與畫家生活記憶交相作用,也與他見過的一切圖畫交相作用,創造力就從中流出。寫生沒有把胡是平拖入風景的無限細節中去,相反,現場永不枯竭的活力,幫助胡是平從無限的風景中捕捉最為動人的意韻,這不再是風景中具體的物象,而是風景整體上的一種情緒,是風景畫真正的、表現性的畫意。藝術家的感受是人類認知和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方式,克羅齊稱之為“直覺”, 維科稱之為“詩性思維”,它不是文字,不依賴文字,是人類最可寶貴的天賦之一。它是藝術創作的秘密,但卻難以言說。為什么難以言說?因為在面對風景的一瞬間,胡是平已經把眼前所見與自己曾經見過的所有風景和圖畫比較過一遍, 假如把他作畫過程中的全部所思所想寫成文字,必定像普魯斯特《追憶似水年華》 那樣,是厚厚幾大卷生動、真切而感人的記憶碎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把胡是平比作一位“意識流”畫家,他筆下的風景,正是他以詩性思維感受世界所留下的心印。我與胡是平相識甚久,相知也深,他是我們這個時代一位難得的純粹的藝術家,不僅因為他從不停止對藝術的追求,時刻準備接受新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他從來沒有失去童心。萬木春(中國美術學院教授)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