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明輝:小品
Wei Minghui: Sketch
2024.12.28 - 2025.2.22
策展人:陸向怡、黃瀠
Curators: Fiona Lu, Huang Ying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 北京總部空間
Tang Contemporary Art, Beijing Headquarters Gallery Space
當代唐人藝術中心榮幸地宣布,于2024年12月28日下午4點在北京總部空間呈現青年藝術家衛明輝個展“小品”。展覽由陸向怡、黃瀠策劃,展出衛明輝最新創作的十余件繪畫作品。

《閣樓里的風景》,木框油畫,120 × 120 cm,2024
何謂“小品”?“小品”原多指文藝體裁中的短文,而今熟悉的小品則是微型的喜劇表演。它們形式上簡短精煉,題材上多選取自日常生活。衛明輝的創作多將人物、動物、家具并置于超現實的空間,其間情節關聯猶如夢境般荒誕無厘頭。如此看來,衛明輝的藝術與“小品”似乎關聯松散,其創作也并非由此出發,展覽的標題實則源自藝術家的戲謔與自我調侃。

《浴室隨想 2》,木框油畫,160 × 200 cm,2024
衛明輝在場景中不斷制造著有序與無序的空間游戲:在規矩的瓷磚包圍中構筑層層嵌套、彼此切割的異邦(《房間》、《沐浴時刻》),纏繞的充電線引發局部的混亂(《排練之前》)。空間中的人物身著有限的衣物或完全不加遮掩,同衣服一起剝離的是附著于身體上的符號價值與象征的社會身份。他們就此姿態自如地行動,打破衡常與禁忌,荒誕感悄然而生。


《排練之前》,木框油畫,80 × 100 cm,2024
與人物相比,作品中的動物則更靈活狡黠,可謂喜劇效果中妙語點睛(punch line)般的存在。它們在畫面中或躺臥、或逃竄、或斜睨,滑稽之余也似乎提醒著人與動物的本質差異并非那般深刻。這些人體與動物的選擇并非意圖攀附寓言性的升華,反倒源自衛明輝跟隨繪畫本能的追求。藝術家尤為看重其創作過程中的自發性與偶發性,圖像的組合和引發的敘事在他的畫面中是“不自覺地形成”。這種直覺驅使與他對構圖的審美要求相契合,共同呈現出和諧而怪誕的視覺秩序。

《消亡的羊群》,木框油畫,80 × 120 cm,2024

超現實情節與有機畫面整體的結合同樣來自藝術家對當下現實生活的體察——這自然不僅限于對共同生活的場景,室內家具與盥洗用具的頻繁呈現。衛明輝描繪的表情僵硬,動作局促的人物是“非英雄”式的,是缺乏“獲勝必備的技能和工具”的普通人。藝術家抓取的瞬間坦誠地展露了人物自身的局限與脆弱——笑料正是由這些缺憾催生——他們無法達成目的的窘態仿佛命運使然,別無選擇。

《門內外的戲劇 3》,木框油畫,160 × 180 cm,2024
如果說現實生活的嚴肅性源于個人的自由與抉擇的行動,將其消解變為喜劇的方式“只消想象表面自由之下隱藏的提線”。生活的無法受控之處將人搖擺于行動與停滯、真誠與倦怠之間。衛明輝通過放大和變形環境與個體之間的互不協調,將生命體上的機械裝置變得可見,其荒誕表面下的內在現實也是生活意義本質上的任意性。

《丟失的證據》,木框油畫,直徑 100 cm,2024
喜劇與藝術創作建立起自身與表現對象之間的認知距離,如此這般,它們對表現對象的理解超過了表現對象對自身的了解。它必須塑造并超越素材,而不僅僅是反映素材。在此意義上,其形式與其內容有所錯位。衛明輝所做的,是汲取小品的伶俐與風趣,同時掏空其傳統限制,加入違禮、異邦或怪誕的黑色幽默元素。

《人與泉》,木框油畫,直徑 80 cm,2024
藝術家的思考與幽默成全了另一種思考的發端,通過笑的消解達到“輕”的效果——拉平與更新對現實的感知,抱樸含真——這意味著風險、干預與自我暴露。即便是看似荒唐的,它具備輕刺觀眾的真實性。自然,這些微妙的“小品”是否好笑是主觀感受而非客觀標準。它們與藝術家一起,試圖以開放的姿態邀請觀眾去進入一種反轉常規生活的狀態,強調感受這合理的荒誕并拒絕過度解讀和追尋答案帶來的限制。
關于藝術家

衛明輝,2000年出生于中國河南,2022年畢業于河南師范大學油畫系。衛明輝以超現實繪畫作為基礎語言,大量打撈轉瞬即逝又自相矛盾的時間線。他繪畫的主體游離在名詞,形容詞,和副詞之間,導向一種由機械性日常繁殖出的系統性幽默。在這種結構下,一切習以為常的狀態都成為了藝術家不得不對抗的幻覺,進而還原初始的生命動機。
他的個展包括:“正在發生的鬧劇”,SIMULACRA擬像,北京,2024;“它在試圖打破那個水杯”,OUTSIDER局外人畫廊,鄭州,2023。近期群展包括:“可能的別處”,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4;“是否抵達”,Tong Gallery+Projects, 北京,2023;“夢之飛鳥”,當代唐人藝術中心,香港,2023。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