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斐:潮汐宙合”展覽現場,浦東美術館,2024年,攝影/夏木
2024年仍是充滿不確定性的一年,在持續的政治經濟局勢動蕩、在希望與危機的矛盾之間,國際交流的恢復帶來更多的“在場”與具身體驗在各地的藝術現場都得以顯現,華人藝術家在縫隙中以更為靈活的應變,出現在國內外不同地方的展覽中。在慕尼黑、上海、悉尼和布宜諾斯艾利斯均帶來大中型個展的曹斐在逆全球化的困境中依然活躍在國際當代藝術前沿;張培力在北京泰康美術館的回顧展和紅磚美術館的全新個展,以充沛的能量和尖銳的態度直面現實困境;尹秀珍則以上海當代美術館和新繹美術館的個展,帶來了職業生涯中體量和強度最大的年度創作。長期活躍于國際舞臺的中國女性藝術家們迎來在國內外重要機構個展的同時,年輕一代的華人女性藝術家也紛紛嶄露頭角,通過個人展覽和項目展現多元的創作面貌;潘岱靜、李爽、于吉、韓夢云等駐留在海外的年輕華人女性藝術家,以跨文化和跨媒介的創作,活躍在國際藝術機構展覽中。處于職業生涯中后期的中國藝術家也仍在尋求突破,在回顧、梳理個人創作歷程的同時也帶來回應現實的新作;喻紅、丁乙進一步在威尼斯和南法帶來了包括最新創作的個展;隨著成都、青島、蘇州、長沙、拉薩等地藝術機構活躍度的提升,徐冰、隋建國、劉建華、周力、徐震等成熟藝術家也將他(她)們的影響力帶入到中國中心城市之外的更多地方,與此同時,王拓、陶輝等藝術家則在香港找到了新的表達空間和出發點。

從剛剛結束的上海藝術季即可見女性藝術家和策展人相較以往有了更高的能見度,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展覽“尹秀珍:刺天”、浦東美術館仍在持續的展覽“曹斐:潮汐宙合”、Prada榮宅的展覽“李爽:月球的距離”呈現了跨越國界的華人女性藝術家的個人創作,也可被視作2024年全球各地女性展覽的一個切面。在海外曹斐、喻紅等成熟的華人女性藝術家先后迎來全球藝術機構的個展;李爽、潘岱靜、林立施、于吉、王裕言、韓夢云等年輕一代華人藝術家也亮相各大雙年展、國際機構展覽項目之中。

展覽“元紀錄”現場,慕尼黑倫巴赫美術館,2024年
從慕尼黑倫巴赫美術館的個展“元紀錄”、薩凡納藝術與設計學院美術館的“超人類的邊緣”、上海浦東美術館的個展“潮汐宙合”到正在悉尼新南威爾士州立美術館舉辦的“歡迎登陸”和布宜諾斯艾利斯拉丁美洲藝術博物館的“未來不是夢”,藝術家曹斐在國際舞臺上持續活躍““元紀錄”囊括了曹斐跨度近二十年的作品,見證了互聯網發展與中國社會環境變遷的相互影響,包括一系列代表性作品與新作《仍活著》《假期》等。作為藝術家中期回顧展的“潮汐宙合”則更為全面地以“珠三角淵源”“紅霞歷史”“元宇宙”三個維度為線索,完整梳理與展示了曹斐近30年間的藝術實踐。展覽圍繞“媒介”“時間”“身體 身份”串聯起曹斐的“潮汐星叢”,呈現包括“珠三角”時期系列作品、以“人民城寨”為起點的“元宇宙”數字虛擬時空及研究性項目“紅霞”等長期持續的重要項目。展覽標題“潮汐”與“宙合”暗合了曹斐創作中開放、包容且持續演進的世界觀,也囊括了藝術家多元的創作、在時代中的具身體會以及相互共振的生命經驗。

“塵土中輾轉”展覽現場,2024年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同期,藝術家喻紅在歐洲的首次大型個展“塵土中輾轉”作為紐約古根海姆美術館“亞洲藝術計劃”館外特別項目在卡納雷吉歐區的仁慈修道院教堂中向公眾面世。“在這座威尼斯教堂中展出喻紅的作品意義重大而豐富——作為一名女性藝術家,一名母親,一名妻子,作為一名站在中國女性身體立場上進行作畫的人,在教堂的神圣空間中插入她對生與死的直觀想法,”古根海姆美術館全球藝術部資深策展人孟璐表示。展覽的核心來自沿建筑墻身以弧形排列的十聯畫作《走過生命》,從左至右呈現了人類在人生不同階段受社會規范、性別角色和政治現實影響的生命。展覽中的大部分作品創作于大流行病時期,取材于藝術家自己的圖像庫、日常拍攝的照片,以及平時瀏覽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所見,講述著個體生存過程中普遍面臨的危機,也反映了面對災難性的破壞時意義的脆弱性。

尹秀珍,《飛行器》(2008)、《刺天》(2024)、《補天》(2024)在“刺天”展覽現場,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2024年,圖片致謝藝術家、PSA、北京公社與佩斯畫廊

五色土(書房,南墻),南墻面上展示了若干在工作室做的實驗手稿及方案參考資料,11/22/2024, 4:15 PM. 圖片致謝藝術家、外交公寓12號與北京公社
藝術家梁遠葦的個人項目“五色土”于外交公寓12號空間開放,該題目取自藝術家幼年時熟悉的《北京晚報》同名文藝副刊,這個名稱也與藝術家成長和生活的城市北京有著顯著的地域與文化關聯,又被藝術家在此次項目中再度轉移成新的語言。梁遠葦使用五種基礎色的復寫紙,四把梳子以及一些圓形紙片,逐漸畫滿外交公寓12號客廳的天頂與所有墻面,并且延伸到整個空間。此次展覽亦是外交公寓12號在現有地址的最后一次展覽。也正如梁遠葦在談及項目初衷時所說,“沒有天然封閉的媒介,但有封閉的人心。即便身處一個不停被擠壓收縮、不能長期穩定的空間中,不愿妥協的人仍然可以使用有限的材料,去描繪無限的愿景。”

“娜布其:綠幕游戲”展覽現場,木木美術館,2024年
藝術家娜布其首個職業生涯中期研究型展覽“綠幕游戲”則容納了藝術家2013至2024年間逾四十件重要作品,于今年夏天在木木美術館展出。自2013年從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碩士畢業以來,娜布其在十年間活躍于多個國內外重要展覽現場,此次在木木美術館的呈現涵蓋娜布其在過去實踐中具有代表性的創作,邀請觀眾將自身置于展覽這樣一件整體“雕塑作品”中,通過觀察細節、感受語境,“去適應并思考虛構與現實之間、人體和空間之間的復雜關系”。

作為第12屆德國國家美術館獎的獲獎者之一也是首次獲得該獎的中國藝術家、第三屆希克獎的入圍藝術家之一,潘岱靜的個展“Mute”于2024年初在慕尼黑藝術之家舉辦,新作《After Fugue》也于漢堡火車站當代藝術博物館國家美術館獎聯合展覽中呈現;此外,“潘岱靜:Sudden Places”即將在2025年初在位于美國明尼阿波利斯的沃克藝術中心展出。2024年3月,藝術家也在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策劃的“藝術家之夜”上展出作品《The Hour Between Dog and Wolf》并舉辦視聽音樂會。自學成才、扎根于噪音音樂的作曲家和表演者潘岱靜通過對建筑空間的介入,運用包括影像、聲音、行為表演、裝置、燈光等媒介,將自身的具身經歷與對社會的觀察轉化到她塑造的精神空間之中,觸碰人藏于皮膚之下的情感。她表示,“在我們現在這個時代,人需要勇氣去面對一種不舒適或者痛苦,現在人們日常接收了過多的信息,需要通過麻木自己進行自我保護。”

“潘岱靜:Mute”,展覽現場,慕尼黑藝術之家,2022-2024年。圖片由藝術家惠允

“李爽:月球的距離”展覽現場,Prada 榮宅,上海,攝影/Alessandro Wang
同樣現居柏林的藝術家李爽,其個展“月球的距離”從2024年11月開始在上海Prada榮宅展出, 這也是藝術家首次在亞洲舉辦個展;同年,李爽還在紐約瑞士學院舉辦了個展“I’m Not” (我不是)。作為藝術家的首次機構個展,“I’m Not”中展出了她新委任創作的雕塑和影像裝置,深入探討了自己的粉絲生活,反思技術如何編織粉絲間的社會紐帶和形態,以及建立起這樣一個以狂熱喜愛著某種遙遠事物為基礎的世界的復雜性。展覽“月球的距離”則源自藝術家在中國獨生子女政策歷史時期的成長經歷,深入探討當今高度媒介化現實中的交流困境,以及復雜的母子關系。其核心是一封寫給李爽母親的、已經丟失的信件,信件轉化為特定場域的燈光與聲音展示裝置,藉由多維敘事展現母子關系的復雜性。她的作品深植于當代數字領域,聚焦媒介與其用戶之間,以及媒介本身之間多元化的互動與親密關系。


藝術家于吉在今年迎來在意大利的首次個展“藏我于你腹中”,在普拉托的佩奇當代藝術中心展出了一系列舊作并在此持續創作。于吉從她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中汲取靈感,也時常在展覽中選擇呈現未完成形態下的雕塑作品。在普拉托城市中與佩奇當代藝術空間內駐地的日常對抗是本次展覽的起源,也是藝術家2023年在柏林CCA當代藝術中心個展的續章。另外,于吉的作品《柱—無題No.4-2》也正在巴黎蓬皮杜藝術中心的展覽“目:中國鏡象”中呈現。

“不是什么時代都能進入歷史,只有那些真正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價值的時代才能進入歷史;不是任何人都能進入歷史,只有那些真正具有創造能力的人才能進入歷史。”2006年黃專在《創造歷史:中國20世紀80年代現代藝術紀念展》的序言中開宗明義。時隔近20年,隨著泰康美術館推出張培力個展“2011.4.27——長期”,藝術家20世紀80年代至2019年的繪畫、裝置與影像鋪陳在人們眼前,曾經發生的社會的“歷史”、藝術的“歷史”以創作和展覽的方式再現。年末,紅磚美術館舉辦張培力同名個展,呈現《不斷旋轉》《拖拽模式》《2024的肖像》等一系列新作。“藝術其實是在跟人對話,跟社會的對話,”張培力在2024年的新作以生猛之勢展現著他的探求。

張培力,《不斷旋轉》(2024),紅磚美術館展覽現場,2024年

“丁乙:預示與回望”展覽現場,Chateau La Coste,普羅旺斯,2024年。圖片提供:Chateau La Coste, Stéphane Aboudaram |we are content(s)
藝術家丁乙的大型回顧展“預示與回望”在法國南部拉斯科特酒莊舉辦,展覽系統性地梳理和呈現了這位中國抽象藝術代表藝術家40年的創作歷程和隱藏在作品之下的時代心跡,涵蓋他創作生涯不同年代的30件代表性作品,包括布面、木板和紙本繪畫作品,一件空間裝置和一部帶有回顧性的自傳式短影片,也是丁乙近期全面呈現個人創作的展覽。展覽前后籌備了5年時間,在近年國內的多場帶有回顧性質的展覽之外呈現了部分藝術家最新的實踐切片,包括近幾年丁乙對于精神性的探索以及基于紙張、顏料展開的材料實驗的“西藏系列”和“星座系列”。
成都美術館為徐冰舉辦了西南地區的首次大展“有問題就有__”,展出藝術家在50年間創作的80余件作品,呈現其藝術生涯中的經典作品,包括《天書》《墻與路》《地書》《鳳凰》《蜻蜓之眼》等。展覽標題出自藝術家的一句話:“我們生活在哪兒就面對哪兒的問題,有問題就有藝術。”展覽以通俗化的設問方式劃分為七個板塊,深入挖掘藝術家的創作線索,并試圖將當代藝術轉化為以此輕松詼諧的思考過程。


徐震,《無限——岡仁波齊》,2024年
醍醐藝術中心今年還帶來了徐震的個展“全球包漿,山水靈光”,討論關于西藏的知識生產。藝術家提出,中國畫及其精神可以看做是一種文化上的“新能源”。從遠古化石、到行星地理,橫跨流行文化與經典圖像,徐震用其標志性的文化比較手段,以中國畫作為媒介,重新發現那個充滿“靈光”的西藏。展覽呈現了藝術家以全球化語境中的西藏為主題所創作的20余件全新水墨繪畫作品,聚焦藝術家圍繞文化流動和認知關系的探索和最新實踐。


西海美術館則為藝術家隋建國舉辦了回顧展“跬步與徘徊:隋建國 1974-2024”,跨越50年的藝術歷程。隋建國將此次回顧的起點定在1974年——拜劉棟倫為師學習中國畫,那時他18歲,已經在工廠工作了兩年。兩年之后他畫出了自己生平第一幅作品《愚公移山山河變》。從此時此地出發的人生回望,不僅是藝術家本人在一連串追問后對自己的交待,也是通過細致的梳理和豐富的一手資料,揭示他的創作與時代、中國當代雕塑及個人生命經驗之間復雜緊密的交織關系。

"王璜生:七重旅途”暨“從這里出發:珠江溯源記(1984-2024)巡回展/汕頭站”展覽現場,汕頭美術館,2024年
王璜生的兩場展覽“七重旅途”和“從這里出發:珠江溯源記1984-2024巡回展(汕頭站)”于今夏在汕頭美術館呈現。和巡回至王璜生的家鄉汕頭作為第五站的“溯源”展有所不同,個展“七重旅途”由策展人沈森根據王璜生在其創作中體現出的當代現實意義,從中提煉出能夠展現后者多維關注和思考的七個命題,并以此作為展覽敘事結構的視覺化呈現,以及融匯于大時代變遷中藝術家創作演變的個案例證。在展覽余隙,同時作為藝術家和美術館館長的王璜生還以世界公民和新美術館學人的身份與視角對南方地區龐雜的人文歷史提出了一種迫切的治學道義。

厲檳源,《火把》,行為圖片與單頻錄像,54′51″,2023年
藝術家們的年末匯聚將是在第九屆藝術長沙的現場,以“處處有靈光”為題,該展覽將展出藝術家羅敏、楊心廣、劉韡、彭薇、劉建華、梁紹基和沈勤的作品。在上海藝術季期間,劉韡還在Cc基金會舉辦了個展“解放的路徑”,作品中推倒的形象和散落的五官標志著藝術家以現實的表象拉開了超現實的帷幕,解放的路徑,既是運動,也是風景,它逼迫我們直面這一劇變與突變的世界,在物質與身體間,不斷通過自我對現實的瞬息變化的感知,最終確定了時代中的反抗姿勢,同時這個姿勢自身也充斥著粗糲。

陳維個展“系統之夢”在上海 Fotografiska 影像藝術中心呈現,展出一系列全新創作,既是對數字生活的洞察,也是對于日常生活的反思。聚焦于屏幕化的當下生活,展覽以劇場的方式展開,呈現出當代社會的錯綜現實與心理狀態。藝術家展出《故障(系統中的繁星)》《催眠之雨》在內的一系列新作,將敘事延伸至展覽空間,以情境再訪的方式,創造了思考的場域,邀請每一位在場的觀者重新思考在技術驅動的社會中,如何確立起自我的時間和獨立的精神。

“劉詩園:回文竊語”展覽現場,上海Fotografiska,2024年,圖片致謝藝術家與Fotografiska
Fotografiska今年還舉辦了一系列中國年輕一代藝術家的個展,包括 “劉詩園:回文竊語”和“李維伊:三合一”。“回文竊語”呈現了跨越劉詩園早期到最新創作的五個系列作品,劉詩園的創作采取一種舉重若輕的姿態:圖像直覺的實驗意在將奇觀還原為普遍,通過編排與演繹建立起的復雜場域,進而對當代人類的心理處境進行詰問與揭示。李維伊無意將藝術與日常生活切割。“三合一”中呈現了《插花練習》及影像《水中的姐妹》,其中的水面上漂浮著李維伊游走于國內各個城市之間所三維掃描拍攝的幾十位青年女性藝術家,虛擬與現實之間發生著更為深層的勾連。
藝術家張移北在上海Longlati經緯藝術中心的最新個展“請脫鋼盔”呈現了她駐地期間的最新創作,展覽標題則源于藝術家在馬來西亞購得的標牌,它曾被張移北別有用意地作為工作室入口的標識,以提醒來訪者“放下防備”。當此種嘗試從藝術家工作室轉至更開放的公共場域,也意味著更多潛在與未知的危機,藝術家表示,“當我們遇到危險的時候,防御機制是身體及精神本能上離我們最近的保護方式。現在我更傾向于認為它是一個更好、更積極的方法。”

藝術家張移北與作品《陳舊病變》,2020年,圖片致謝藝術家與BANK畫廊

韓倩,《語言柵欄》,2017年,在"韓倩:無論撿起哪塊石頭”展覽現場,剩余空間,2024年,圖片致謝藝術家與剩余空間
在其他城市的藝術機構也展現出對年輕一代藝術家的關注,如位于武漢的剩余空間就致力于發掘與本地文脈相關的、活躍在國內外的年輕藝術家的創作,并在今年陸續推出了韓倩個展“無論撿起哪塊石頭”以及袁中天個展“野合:第一回”。在“無論撿起哪塊石頭”中展出的作品與這片土地和個人有著緊密的關聯和情感,借這次展覽的機會韓倩得以重新梳理她過去幾年的創作,除了與“武漢”密切相關的作品外,此次展覽還呈現 了她在巴黎求學期間創作的《灰燼、一寸呼吸》《雪的低語》等作品。她試圖見證一個居所、一處空間如何變成與“我”有關的地方,個體的形象也由此在記憶的碎片中逐漸拼湊起來。

從威尼斯雙年展中呈現的“雙附院,香港在威尼斯”到香港Para Site個展“微息”,再到阿那亞藝術中心正在展出的“軟螺”,楊沛鏗在2024年維持了高度的活躍并在各地展出了數量可觀的新作。藝術家一直在創作里探索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角力、當代社會對于人際關系的規范,以及人性的矛盾,植物和水族系統則是楊沛鏗最常用的信息載體。楊沛鏗認為在人與人之間,“留白是一種保護彼此個人空間的方式”,面對著充滿未知的世界,留白也未嘗不是順應萬變的處世態度。

楊沛鏗,《長于香港,生于東莞》, 2015年,圖片由藝術家及Para Site藝術空間提供,攝影/林子英 @Image Art Studio

《東北四部曲》(2018—2021)于“希克獎2023”展覽現場,M+,2023年,攝影:梁譽聰,圖片來源:藝術家與M+
年初,藝術家王拓以他野心勃勃的系列影像作品《東北四部曲》獲得“希克獎2023”并參展M+博物館同名群展,該系列包含創作于2018年至2021年間的四部影片《煙火》《扭曲詞場》《通古斯》《哭陣門》,以中國古典文學、民間傳說、社會事件為靈感來源,蜿蜒串聯起歷史和地域的諸多節點,譜寫了從五四運動至今中國社會經歷的激蕩、危機、緘默與隱痛。同年,藝術家還獲得“K21全球藝術獎2024”,其獲獎作品《第二次審問》在德國K21當代藝術博物館展映并被收藏。王拓作品也正在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和現代藝術館舉辦的第11屆亞太當代藝術三年展中呈現。

(前景)陶輝,《抓錢手》,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作品,2024年;(后景)陶輝,《恐怖璀璨北方》,26分52秒,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作品,2024年;陶輝,《擁抱》,陶瓷和青石,大館當代美術館委約作品,2024年。“陶輝:荒丘”展覽現場,大館當代美術館,2024年,圖片由大館提供
香港大館當代美術館正在舉辦的陶輝個展“荒丘”則展出了三件代表作與大館新委任的四件大型影像裝置,其中陶輝代表性的個人創作脈絡、標志性視覺主體與場景、工作方法及其演變都有所體現。該展覽也是大館全新推出的“突破”系列項目的首個藝術家展覽,項目旨在呈現藝術家中期創作生涯的關鍵面向。陶輝以影像和裝置等多種媒介,以極其敏銳且細微的具身方式,通過對虛構敘事、大眾文化消費符號和日常生活元素的重組,將個體的情感體驗和社會的歷史及當下問題等多層次的復雜敘事結合起來。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