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呈獻
“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
2024年11月8日 – 2025年2月16日
攝影藝術的“決定性時刻”
蓬皮杜中心攝影館藏首次大規模亮相中國
涵蓋近200件開創性的世界經典之作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展陳合作項目呈獻
“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
2024年11月8日 – 2025年2月16日
攝影藝術的“決定性時刻”
蓬皮杜中心攝影館藏首次大規模亮相中國
涵蓋近200件開創性的世界經典之作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展五年陳合作項目將于2024年11月8日推出重量級年度特展“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首次在中國大規模呈現蓬皮杜中心攝影類館藏。展覽將回顧攝影藝術決定性的三十年,聚焦其躍升為當代藝術主流媒介的時刻,通過十個章節,集中呈現逾30位先鋒派藝術家的近200件開創性作品,串聯起攝影如何從記錄藝術過程到成為一門獨立藝術的前衛歷史。
Centre Pompidou × West Bund Museum Project
Another Avant-garde.
Photography 1970-2000
8 November 2024 — 16 February 2025
The exhibition presents the highlights of the photography collection of the Centre Pompidou. For the first time in decades, key works from the period between 1970 and 2000 are presented together to revisit the established story of photography’s success in the art world. Precisely by juxtaposing wildly different works, from small conceptual pieces to large tableaux, from single photographs to experimental video works, the exhibition proposes to look at the wide spectrum of artistic possibilities of the camera. Whether as sculpture, performance, moving image, or in recourse to painting, photograph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for artis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In its selection of works from Europe, the Americas, Africa, and China, the exhibition expands the hitherto Eurocentric narrative of art photography and sheds light on common concerns of artists from diverse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s.
杰夫·沃爾,《為女性而作的圖像》,1979年,西巴克羅姆彩色印相,1987年購藏,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二十世紀上半葉,先鋒攝影師開始探索攝影中的審美抽象。何以直到20世紀70年代,攝影才得以躋身藝術領域并進入美術館,與繪畫產生了同等的重要性?在不同的技術、社會和文化背景下,相機又能為我們提供些什么?特展“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將通過10個章節主題,潛入這些尚未在專業和公眾領域被討論的話題,追溯了攝影從單純快照式記錄走向具有多種表現力的圖像表達,引領觀眾走過攝影藝術的黃金三十年:展覽以“新視野”為開篇,講述戰后全新的生命意識的浮現,如何改變了藝術家看待世界、實踐和自身的方式,繼而以 “鏡頭下的藝術” “對工具的質疑” “對社會性圖像的質疑” “肖像的轉變”等章節,講述了新一代藝術家如何將攝影作為一種工具和方法,尋找表現物質世界的新模式,歷數攝影與行為藝術等形式的密切影響、對流行文化和藝術史的引用與顛覆、對攝影工具本身的極限探索、沉浸式和戲劇性策略的應用等,同時聚焦于肖像、社會性議題、全球化等普遍性主題,從中探討攝影藝術的豐富內涵。展覽以“今天的攝影”終結,亦將延續對攝影無限可能性的探索。
群星閃耀,一部立體的攝影教科書

芭芭拉·克魯格,《無題(知識就是力量)》,1989年,膠版印刷,1989年購藏,法國國家造型藝術中心

喬治·魯斯,《厄洛斯》,1992 年,西巴克羅姆彩色印相1998 年由藝術家贈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 - 工業設計中心
展覽由蓬皮杜中心策展人弗洛里安·埃布納(Florian Ebner)和馬蒂亞斯·費勒(Matthias Pfaller)聯合策展,展覽旨在構建世界各地具有不同藝術背景、來自不同時期的藝術家之間的對話。由此,觀眾將徐徐打開一部匯集,包括“現代工業攝影先驅”貝歇夫婦(Bernd Becher & Hilla Becher)、“現代攝影先驅”曼·雷(Man Ray)、“概念藝術教父”約翰·巴爾代薩里(John Baldessari)、“自拍女王”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現代生活的繪畫者”杰夫·沃爾(Jeff Wall)、“建筑與空間的意象主義者”坎迪達·霍費爾(Candida H?fer)、“當代攝影第一人”安德烈·古斯基(Andreas Gursky)、首位以攝影斬獲“透納獎”的沃爾夫岡·提爾曼斯(Wolfgang Tillmans)等所共同書寫的前衛攝影藝術教科書,深入達達主義、新客觀主義、概念藝術等當代藝術腹地的前衛內核。

沃爾夫岡·提爾曼斯,《呂訥堡(自我)》,2020年,噴繪打印,2022年由蓬皮杜中心之友協會國際委員會贈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也得以看見榮榮、宋永平、羅永進、洪浩、翁奮、楊泳梁等中國當代藝術家的代表作。展覽同時以攝影連接繪畫、行為藝術、影像、雕塑、裝置等媒介,致敬了藝術史上的多種藝術表達形式。作為現代生活的“繪畫”,觀眾亦將藉由此次攝影大展,飽覽全球現代生活的圖景。

安德烈·古斯基,《99美分》,1999年,彩色合劑沖印,迪亞塞克工藝裝裱,由藝術家惠允

洪浩,《時常在拱形屋檐下等侯陽光》,1998 年,噴繪打印,由藝術家提供
作為國內首個聚焦攝影發展黃金三十年的專題展,“另辟前衛:攝影1970-2000”也將以開拓性的視角,形成更多在地化的延伸,展覽特別引入了中國視角,試圖為公眾辯證地看待藝術發展的共性與特性提供線索,中國藝術家的作品將出現在每一個章節中,從多個角度與不同時代和背景的藝術家形成耐人尋味的對話。例如展覽開篇,金石聲1932年的肖像作品《羅敦司德鏡頭下的自拍像》即與近50年后杰夫·沃爾同樣含有自拍像的名作《女人像》形成對話;榮榮與約翰·巴爾代薩里與同為基于“東村”行為藝術的創作;宋永平和帕特里克·費格博姆的家庭肖像并置,隱藏其間的歷史變遷、個體身份和家庭關系形成鮮明對照;馬六明和羅伯特·梅普爾索普的“自畫像”則體現了同樣具有沖擊力的性別觀念突破,等等。


左圖: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典型圖像》,1975年,選自《典型圖像》系列,彩色合劑沖印,1977年購藏,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右圖:蘇珊·拉豐,《無題》,1988年,明膠銀鹽印相,2024年由希爾維亞納·德·德蓋爾贈予,蓬皮杜中心,巴黎,法國國家現代藝術博物館-工業設計中心
西岸美術館作為國內首個系統開展國際合作的美術館機構,將與法國蓬皮杜中心共同持續摸索東西方文化交流互鑒、在地性建設的新模式,此次攝影大展即為這一思路的深入實踐——在引進國際前沿內容的基礎上,深度融入中國視角和本土藝術內容,讓項目在本土生發真正的文化意義和真實的價值。

一睹攝影藝術黃金三十年
見證攝影史決定性時刻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