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之于心,常欲形之于言,且關于書畫方面的文字我自己曾寫了不少,李慶玲是我二十多年來一直關注的畫家,但多年來對他的畫作竟未有只字的提及。其實就作品說作品,片面,但求客觀;不完整,但求講到位;不全面,但求最真實!鄙人認為,李慶玲的作品有天分、有感覺、有古意、有個性。



一、寄情山水
“每游山水,往輒忘歸”,用來形容李慶玲最為合適不過,從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到發之于筆墨的山山水水,無不浸透著他深摯的愛,山水畫創作這條道路的選擇是他發乎內心的對自然的情感。對家鄉秀美黃山的熱愛,使李慶玲的山水畫透露出濃郁的生活氣息,讓他懂得了與自然的溝通須用心靈,這樣才能獲得自然山水之魂。也是熱愛,讓他懂得了關切,關切讓他的觀察細致入微、視角獨特,并常常于普通景境中發人所未見,這在他的寫生之中也表現得非常突出。層巒疊嶂,層次井然;飛瀑掛崖,寒煙四射,秀石臨風,不亢不卑,山路彎彎,曲折通幽;石屋半隱,野逸靜謐;曲水盤桓,浪花激蕩;小橋臥波,自成佳境;美樹婆娑,別具風致。曾受教于范曾、亞明等著名畫家,李慶玲耽居斗室,廣取博收,潛心臨習。他的創作,不僅題材廣泛,風格面貌也十分多樣,舉凡沉雄奔放、秀逸雋永、繁復縝密、簡約澹遠等等皆能觸手而成,不落古人窠臼。他的百余幅作品,在各級美術展覽中獲獎、入選并發表于各專業刊物,并被各大美術館和收藏界人士收藏和喜愛,這些為我們展現的不僅僅是精湛的國畫技藝,還將我們帶入到這風景宜人的山水之中。


二、形神兼備,神韻悠長
中國繪畫藝術強調,一切藝術形式都必須超越“技”而走向對道的把握。就是超越繪畫的技巧,傳達的是思想、情感,使繪畫富有意韻和神韻。清人方亨咸道:“繪畫,清事也,韻事也。胸中無幾卷書,筆下有一點塵,便窮年累月,刻畫鏤研,終一匠作耳,何用乎?”繪畫的技法通過練習大都能達到一種高度,但技法再“爐火純青”,不用“心”去創作,充其量是“匠”,“心”的歷練才是成為真正“畫者”的前提。一幅山水畫表面看是畫家筆墨造型能力的表現,其深層卻蘊含著畫家的精神人格和對社會、人生的哲學認識,可以說一幅山水畫水平的高低最終決定于畫家的認識與修養。東晉偉大的畫家顧愷之曾說:“手揮五弦易,目送歸鴻難。”顧愷之由此詩舉例,表明,作為一個優秀的畫家,不能只停留在形的描摹上,必須要有神,提出以神統形的觀點,來強調繪畫不光是注重所畫之物,最重要的要有神韻。或描繪巨嶂險峰,層層錯迭的山巒,或描繪密林房舍,曲徑通幽,又或是描繪山溪小橋,枯椏干枝,這是李慶玲不忘傳統遺規和古人的胸襟,刻意經營,力求山川與我同化,一手回歸傳統,一手走向生活的結果。他充分理解中國傳統繪畫中的“寫其形,必傳其神,傳其神,必寫其心”的思想,將山林、水溪攝于“寫心”的表現上,作品追求的是一種恬靜、博大、華滋的靜謐之境。丘園養素,所常處也;泉石嘯傲,所常樂也;漁樵隱逸,所常適也;猿鶴飛嗚,所常親也!


古人云:“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對于繪畫藝術,其快樂和幸福全部包涵于過程之中。我相信李慶玲會用一生的淡定與平實,勤奮與感悟,在藝術快樂和幸福的天地中徜徉。李慶玲是在徽派文化氛圍成長起來的藝術家。徽派的悠悠的歷史滋養了他,徽派燦爛的文化哺育了他,愿李慶玲的藝術長青!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