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漣:何為寫意?
日期:2024-12-05 09:57:08 來源:中國文化報
名家
>徐漣:何為寫意?
李苦禪 企待魚兒來 中國畫 49.6cm×33cm 1973年李苦禪是20世紀具有代表性的中國畫藝術大師、書法家、美術教育家,也是家喻戶曉、深受百姓歡迎與愛戴的藝術家。他是中國傳統寫意花鳥畫的繼承者、集大成者,也是20世紀寫意花鳥畫的創新者、再開新局者。他的藝術創作與藝術精神,至今仍在深深影響著中國畫的創新與發展。李苦禪的藝術成就,離不開20世紀兩位重要藝術家徐悲鴻與齊白石的重要影響。他曾受教于徐悲鴻,后考入國立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學習西畫,打下了西畫的堅實基礎。1923年,他拜齊白石為師,成為齊白石的入室弟子。在向老師學習的同時,他上追傳統,學習中國傳統繪畫的精髓,書法更是上溯先秦,從金石碑刻中取法,并以勤奮和刻苦的訓練,將書法造詣不斷提升。他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之深,也難有匹敵。他曾拜京劇大師尚和玉為師,并以武生形象粉墨登場。他終身學習武術,八十高齡仍以武術健身。他的創作從京劇、武術甚至舞蹈中獲取靈感,也正因此,他的蒼鷹總有京劇亮相、起霸的精氣神。他畫的蒼鷹不是翱翔的姿態,常常是蓄勢待發、不怒自威。由此,在20世紀東西方文化碰撞交匯的重要歷史時期,李苦禪能夠在深入學習東西方藝術之優長的同時,以自己的方式,提出解決東西方繪畫關系問題的個性方案,即將中國繪畫的寫意精神貫注于寫意花鳥畫的創作之中,以形追神,如燈追影,將筆墨與精神相統一,為20世紀寫意花鳥畫再開新局,并以自己的獨特創造豐富傳統、再造傳統。何為寫意?我以為,寫意,首先指的是一種藝術創作手法。它不是描繪光線經物像反射后在瞳孔中的物理成像,不是對眼前事物的具象描繪,而是指以極為概括精煉的線條與墨色描摹對象,在似與不似之間,捕捉事物的內在本質,追求形神兼備的藝術效果。眼前之竹,必要成為胸中之竹,再能落而成為手中之竹,而手中之竹絕非眼前之竹的攝影照片。寫意,更重要的是指一種藝術創作理念,是對自然萬物精神實質的把握、提煉和升華,追求的是物質世界背后的精神境界的探求與表達。這是物與我之間的相互映射,“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寫意所寫何意?所寫的是物象在人內心中所引發的內在情感,寫意即寫心。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形成了中國人引以為傲的寫意精神,并以此區別于西方對物象、對自然的具象描繪。在李苦禪的寫意花鳥畫作品中,蒼鷹、青松、夏荷、勁竹,無不是對自然物象精神性的概括與升華,在賦予其人格的同時,也將藝術家自身的人格追求融入其中。在他的筆下,眾物構成了一個生機勃勃、融自然與精神為一體的藝術世界,這個藝術世界是對中國人自古以來天人合一的宇宙觀、自然觀的形象表達。尤其是他的蒼鷹,被賦予了人格形象,堅毅自信、獨立高巔、傲視蒼穹。這可以說是李苦禪精神世界的外化,同時也是民族精神的寫照。這些充滿個性魅力的藝術形象,以雄渾蒼勁、奇崛生動、墨色淋漓、金石意味的筆墨鋪陳而就,由此形成李苦禪獨具風骨的大寫意花鳥畫。這樣的筆墨形式,融匯了青藤、八大、石濤、齊白石、潘天壽一路而來的中國人對筆墨精神的積淀與升華,也飽含著中國人的藝術精神。為紀念李苦禪誕辰125周年舉辦的“毫端心畫”展覽,以125件花鳥畫精品之作,呈現其筆精墨妙的藝術風貌與融入傳統的寫意精神。我以為,寫意不分大小,不是題材大、尺幅大就叫大寫意,如果非要說大,只是中國人極言其最、極言其高的意思。人的精神不會被尺幅限制,寫意精神之可貴,正在于它能夠沖破物質環境的束縛,方寸之地亦有精神遨游,心游萬仞,思接千古。李苦禪與中國國家畫院的前身中國畫研究院有著極深的淵源,他創作的許多精品至今仍是中國國家畫院的珍藏。此前在中國國家畫院舉辦的“國之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全國美術作品展”中,他的《松琴圖》就曾展出。李苦禪的兒子李燕長期擔任中國國家畫院工作室導師,許多優秀中青年藝術家從他的教學中受益。今天,我們總說傳承創新,如果20世紀沒有像李苦禪這樣一大批藝術大師全面地繼承傳統,并將傳統轉換成新的時代藝術語言,傳統就會中斷。他們從傳統中學習,再把自己的藝術創新嵌入到傳統之中,增加了新的內容、新的血液,使得傳統發揚光大,并形成生生不息的、活著的傳統。守正創新的意義正在于此。21世紀的接力棒如今已在我們手中,向前輩學習,守護好、傳承好我們的優秀文化傳統,才是對老一輩藝術大師最好的懷念。(作者系中國國家畫院副院長,研究員。本文為作者在毫端心畫——李苦禪誕辰125周年小品畫展開幕式上的致辭)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