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立方香港欣然呈現霍華德娜·平德爾(Howardena Pindell)在亞洲的首次個展,展出這位跨學科美國藝術家近期的繪畫作品。這些作品從海洋和外太空的視覺景觀中汲取靈感,同時也展出衍生自她早期作品的創作系列“四維立方體”(Tesseract)。作品層次豐富而虛幻,深入展現了平德爾對宏大景觀與微觀視覺的迷戀,這種對比包括表象到深層空間之間的張力,也包括細胞與宇宙之間的關聯。
圓形,是平德爾作品中最具標志性的圖案之一,它常常以多種變體形態出現——橢圓形、孔洞和噴漆圓點。她對這種形態的運用根植于童年記憶,正值美國執行種族隔離政策和吉姆·克勞法(Jim Crow laws)時期。1951年,8歲的平德爾和家人一起到肯塔基州北部旅行,她的父親在路邊的根汁啤酒攤停下休息,平德爾回憶起,當時他們使用的杯子底部畫著紅色圓圈,后來她才知道,這些圓圈是餐廳用來識別為黑人顧客準備的特定餐具。
Mixed media on canvas
248.9 x 217.2 cm | 98 x 85 1/2 in.
Mixed media on canvas
248.9 x 217.2 cm | 98 x 85 1/2 in.? Howardena Pindell. Photo ? White Cube (Frankie Tyska)
20世紀70年代,平德爾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版畫和素描部門工作,成為該機構的第一位黑人策展人。在工作期間,她通過創新的方式重新定義圓形,運用一件不起眼的辦公文具——打孔器,在卡紙、文件夾和其他材料上打孔,制作出模板。透過模板,她將丙烯顏料噴涂在未拉伸的畫布上,創造出分散的點狀圖案,如星圖一般。這一創新推動了她的創作實踐,被打孔器穿孔的材料變成主要媒介,將小圓片層層疊疊粘貼于畫布上,這些畫布被剪開后又以網格狀重新縫合在一起——平面網格的固有秩序與密集累積的彩紙圓點形成了微妙的平衡。平德爾將圓形的運用視為一種療愈的行為:“我發現,將圓形轉化為積極的介質似乎是一項持續的任務。”[1]
Howardena Pindell
Tesseract #17
2024
Acrylic on canvas
198.4 x 223.8 cm | 78 1/8 x 88 1/8 in.
? Howardena Pindell. Photo ? White Cube (Frankie Tyska)
Howardena Pindell
Tesseract #17
2024
Acrylic on canvas
198.4 x 223.8 cm | 78 1/8 x 88 1/8 in.
? Howardena Pindell. Photo ? White Cube (Frankie Tyska)
平德爾的噴漆繪畫和打孔器創作的作品之間存在著相互促進的關系——每種方法都深化了對方在表面和深度空間的探索結果,無論是通過畫布的視覺幻覺,還是通過紙張堆積所引申的觸覺維度。多層次的表現形式對平德爾來說有著強烈吸引力,這源自她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的12年間處理紙張的經歷,也源自于她對非洲土著服飾中層層疊疊的紡織品的迷戀。這種迷戀在她于亞洲的生活和創作經歷中被進一步鞏固。1981年至1982年間,平德爾短暫訪問日本,在那里她見到廣島附近的嚴島神社所收藏的12世紀卷軸——平家納經。在2012年的一次采訪中,平德爾解釋說,卷軸中多層次的媒介強化著畫面的深度,這也影響著她在畫布上創造多層次構圖的方法。[2]本次展覽的作品也展現著藝術家對裁切、縫合和穿孔畫布的使用,體現了她在近期大部分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物理科學的癡迷。例如,《無題 #31(太陽系是米色)》(Untitled #31 )這件作品重新構想了宇宙秩序,將其網格化和單色化。而作品《當城市燈火輝煌... 夜晚行至》(while City Lights... Night Flight)則在形式上更為自由,縫線更松散,呈“之”字形,詮釋著星空中的繁星點點。
Mixed media on canvas208.3 x 243.8 cm | 82 x 96 in.
Mixed media on canvas208.3 x 243.8 cm | 82 x 96 in.
平德爾的“Tesseract”系列得名于四維立方體——展現了她在畫面上建構視覺幻覺的精湛技藝,圓形、菱形、圓錐體、圓柱體和各種幾何形狀在氣態霧靄中環繞,或自中心點如光源一般向外輻射,畫面的立體感和深度由此建立。在這些構圖中,日本文化對她創作的影響也顯而易見,體現在色彩的主導地位和不對稱美學的應用。平德爾的創作中,圓形的根基式重要地位是肯定的。作品《四維立方體 #17》(Tesseract #17)、《四維立方體 #19(深空)》(Tesseract #19)和《四維立方體 #23》(Tesseract #23)將畫面焦點聚焦于一個背光圓盤,其周圍環繞著向外擴散的同心能量場; 在《四維立方體 #18》(Tesseract #18)中,這個圓形似乎轉變為膨脹的海洋生物形態; 而《四維立方體 #20》(Tesseract #20)則圍繞一個中心點旋轉,它形似太陽般明亮的核,亦像散發粉紅和黃色光的超新星。
Howardena Pindell
Tesseract #20
2024
Acrylic on canvas
165.7 x 241.9 cm | 65 1/4 x 95 1/4 in.
? Howardena Pindell. Photo ? White Cube (Frankie Tyska)
本次展覽首次展出平德爾的“深海”(Deep Sea)系列,進一步探索了那些通過科學知識獲得形態和意義的難以捉摸的現象。與圓形一樣, 這些興趣植根于她的童年:“我的父親是一位數學家,他也對科學感興趣。因此,我曾收到的圣誕禮物不是洋娃娃,而是顯微鏡,我也對在顯微鏡下看到的東西著迷不已。我用幻燈片滴上費城的飲用水,你不會相信水中游動著什么。”顯微鏡帶來的視覺回憶,呼應著平德爾構圖中的散景效果。[3] 在《深海 #8》(Deep Sea #8)中,底色基調在深黑藍與接近暮色的光線擴張和收縮,閃爍著黃色的生物磷光,使人聯想起旋轉的星系,以及生物性發光的深海有機體。從水平構圖轉變為垂直構圖,《深海 #3》(Deep Sea #3)以燒赭色為基底,構建了一個陸地宇宙。盡管最初表面看似顏色統一,但長時間觀察便會發現一束光的爆發——由天藍色和暗橙色的顏料顆粒組成——從上方擴散開來,被淡淡的線縱向地交錯切割,這些線條與她剪裁和縫紉作品中的縫線相呼應。
Howardena Pindell
Deep Sea #8
2024
Acrylic on canvas
165.1 x 241.3 cm | 65 x 95 in.
? Howardena Pindell. Photo ? White Cube (Frankie Tyska)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