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斯科特·卡恩
Scott Kahn
《藍月難逢》
Once in a Blue Moon
展覽日期
2024年11月19日至
2025年2月22日
開放時間
周二至周六 11:00–19:00
畫廊地址
香港中環皇后大道中80號
H Queen's 6樓
卓納畫廊欣然于香港空間呈現美國藝術家斯科特·卡恩(Scott Kahn,1946年生)的展覽。《藍月難逢》(Once in a Blue Moon)將呈現一組全新的繪畫,它們聚焦不同階段的滿月及其蘊含的豐富內涵,并將之作為核心的構圖元素。展覽還將呈現卡恩職業生涯中的數件精選風景作品,其中不少也囊括了月亮,它們常在背景中若隱若現,仿佛凝結成了下方場景的某種征兆。這些作品共同地體現了藝術家對風景這一門類的獨特處理方式。
這將是卡恩在亞洲的首展,也是自2024年5月卓納畫廊宣布代理以來的首場畫廊個展。
斯科特·卡恩與作品《狼月》在工作室內,2023年
攝影|Jason Schmidt
圖片由卓納畫廊提供
根植于自己的日常生活與經歷,卡恩創作的謎團般的風景、肖像和夢境之景雜糅著現實與超現實的元素。五十多年來,他一直致力于具象的表達方式,運用獨特的形式語言,細膩而詩意地渲染著他周遭那個壯美與庸常共存的世界。他依據精確的幾何以及色彩和空間關系細致入微地建構畫面;采用的透視和光線則營造出一種極具縱深的視覺效果,由此凸顯了反復出現的人物、地點、象征所產生的共鳴??ǘ鞯淖髌敷w現了他獨特的個人觀點,同時拓展著普世的主題,為觀眾提供了一條以獲得開闊情感的渠道。
展覽標題出自一幅創作于2023年的繪畫《藍月》,畫中滿月的銀色圓球似乎正在與它藍色的分身相互融合。作為一種月相,“藍月”指的是依據日歷在一個月中出現了兩次滿月,這樣的情況每兩到三年出現一次,不過該詞起源于十六世紀時“月亮是藍色的”一說法,意在表達某種不可思議的離奇現象。
在他的新作品中,卡恩巧妙地發揮了這句話的色彩含義,所呈現的月球景觀近乎生活體驗的摹寫副本,但畫面又被電光般的色彩或是幽靈般的陰影所貫穿,將觀眾拉入另一重境界。
兩幅相關聯的小尺幅作品《藍月II》和《女貞樹籬后的日落》(皆創作于2023年),似乎放大了尺幅較大的《藍月》中的元素,并對其進行了細致的改造,以此探索全新形式的可能性,從而引發不同的反應。
在另一件作品《狼月》(2023)中,卡恩將畫布大致地一分為二,創造出兩幅相互關聯但又各自獨立的構圖,相互彼此影響?!袄窃隆?span style="letter-spacing: 0.034em; font-family: Arial, Helvetica, sans-serif;">——一年中的第一個滿月,因據說一月份會伴有狼群嚎叫著出來覓食而得名——低低地垂著,碩大的身影仿佛漂浮在構圖上半部分里漆黑幽深、沒有星星的夜空中央。下方,則是一片被渲染成深紅色的、光禿禿的樹林,還有間或顯出的藍色一直延伸到遠處,營造出一種縱深的質感,由此凸顯出懸停于空中的月亮的視覺效果。
而在創作于十年前的作品《春月》(2013)中,卡恩以不同的方式構想空間,畫中描繪了一輪被云層遮蔽的遙遠月亮??ǘ髯層^眾透過樹叢中的空隙瞥見月亮,并利用對稱的構圖在平坦的畫面上營造出一種廣闊的、漸退的縱深感,使月亮既不祥地存在,又遙不可及。
同時展出的還有卡恩兩幅出自1980年代的重要早期作品,展現了他繪畫探索連貫一致的特性及其衍進變化。作品《斯托克弗萊明的懸崖 IV》出自1987年創作的一個重要系列,描繪了風景如畫的英國鄉村,霧氣籠罩著青翠的山巒。在畫中央,一個小小的、神秘的開口,仿佛通往另一個世界的入口。
最后,作品《紙牌游戲》(1985)將卡恩的風景與肖像架接起來,讓人松散地聯想到達芬奇的《最后的晚餐》(1495-1498)的構圖。藝術家本人端坐在一張長桌的中間,雙手伸開,露出四張翻開的撲克牌(它們依序而讀組成了卡恩的生日);在兩側各有一個男性人物,他們分別注視著不同的方向。在長桌的后面,一幅三部分構成的田園詩般的風景延伸著畫面的空間,但觀眾難以確定這幕風景是透過窗戶瞥見的,還是一幅畫布上的作品。卡恩錯視畫構筑的天堂風景模仿了祭壇畫的架構,囊括了他作品中的諸多關鍵主題,存在于現實與想象之間的懸崖邊。
值此展覽之際,作家、詩人姚強(John Yau)在畫廊官網davidzwirner.com上發表了一篇有關卡恩風景繪畫的新文章,正如他在其中所寫:“這些繪畫源自藝術家的親身經歷,它們超越了自身的現實,并且無縫地達成了一種類似于催眠狀態的清晰性。站在卡恩的繪畫前,我們開始看到自己正在觀看一個世界,其中盡管飽含大量精確的細節,但仍舊是個謎,就像一個無法被打開的美麗的盒子。”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