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屆美術考古青年論壇
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承辦:中央美術學院美術考古研究中心
時間:2024年11月16—17日
地點:中央美術學院電教學術報告廳
#會議日程
11月16日
開幕式 9:00—9:40
主持人:耿朔(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美術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
致辭:
黃小峰(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院長、教授)
張鵬(中央美術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美術研究》雜志社社長、教授)
李星明(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副院長、教授)
茶歇 9:40—9:50
第一場 藏禮于器 9:50—11:30
主持、評議:鄭巖(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1、尹冉旭(北京大學社會學系)
《“藏器”的生成——從展示視角談<既夕禮>葬儀之“陳明器”》
2、張聞捷(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chǎn)學院)
《以禮教化——戰(zhàn)國齊墓出土貝殼畫圖像的淵源與功能試探》
3、章名未(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兩漢三駕鹵簿制度獻疑》
4、王煜(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飲食惟危: 宋代金石學中的青銅器造型與紋飾闡釋》
午休 11:30—14:00
參觀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第二組 墓閱千秋(上)14:00—15:40
主持、評議:羅二虎(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
1、魏鎮(zhèn)(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
《漢代墓主仕宦圖像及其同質(zhì)性表達》
2、耿朔(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再論霍承嗣墓》
3、莫陽(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從永固陵到長陵——北魏帝陵新變》
4、馬伯垚(西北大學文化遺產(chǎn)學院)
《外形與材質(zhì):中古時期的石葬具名稱與人群文化》
茶歇 15:40—15:50
第三組 墓閱千秋(下)15:50—17:05
主持、評議:李梅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1、盧亞輝(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唐初元從功臣與澤潞墓葬》
2、張保卿(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試論遼宋漢人墓葬裝飾模式的異同》
3、鄧菲(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
《情理之間:宋金墓葬中的“哭泣”形象與情感表達》
11月17日
第四場 碑石記憶 9:00—10:40
主持、評議:楊愛國(山東博物館研究館員)
1、金正林(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金石不誣:漢碑六玉圖像與地域文化》
2、武夏(山西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試析東魏程哲碑》
3、王磊(揚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
《六朝記憶:江南唐碑所反映的舊石改刻》
4、張書彬(中國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
《封神、修祠與政治寓意:國家祠祀視野下吳越國防風氏崇拜的景觀重塑》
茶歇 10:40——10:50
第五場 佛國風景 10:50——12:05
主持、評議:李星明(復旦大學文史研究院教授)
1、彭明浩(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克孜爾石窟的窗》
2、吳嬌(云岡研究院)
《圖像與樣式——云岡第6窟菩薩像調(diào)查》
3、趙晉超(同濟大學人文學院)
《塔、像、石:從北朝石塔節(jié)的供奉看佛塔信仰之流布》
午休 12:05—14:00
第六組 圖像之旅 14:00—15:40
主持、評議:賀西林(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教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考古研究中心主任)
1、陳軒(北京大學藝術學院)
《表演與信仰:再談東漢的蓮花與瓜圖像》
2、王方晗(山東大學文化遺產(chǎn)研究院)
《刻線與圖像:漢代嶺南刻紋銅器藝術生產(chǎn)的源流譜系》
3、歐陽碧晴(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學院)
《再談東漢南方畫像鏡的生產(chǎn)與海外傳播》
4、胡譯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重讀<溪岸圖>—基于考古材料的新觀察》
茶歇 15:40—15:50
圓桌討論 15:50—16:30
主持人:耿朔(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閉幕式 16:30—17:00
主持人:耿朔(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
學術總結(jié):王煜(四川大學考古文博學院)
致辭:于潤生(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黨總支書記、教授)



皖公網(wǎng)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