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章||活著的人 . 人的藝術
日期:2024-11-05 14:33:11 來源:卓克藝術網
評論
>劉文章||活著的人 . 人的藝術
在開始記事的時候,那個橙黃的景象就印在心里,成為日后簡單的回憶:壁虎在土墻上爬,夕陽在西天燃燒著云彩,遠處有母親喚孩子回家的聲韻,在院中等著雙親下班回家,坐在小板凳上納涼到深夜,昆蟲在叫,數星星,媽告訴我勺形排列的七個星星是北斗,還有天河,還有牛郎和織女……。直到現在,我仍然有以圖像、聲音或文字來表達這些的愿望和沖動。這是生活中普通人的本能,而非所謂專業藝術家獨具。那年在考大學前,大約是五月,我忙而又亂的日子里,有一天我上午有些感冒,我爬在父母臥室床上淺睡休息,家里人都出去忙了,他們每天都要去做自己固定要去干的事兒,比較之下,我感到自己有些彷徨,再確切地說是在無奈地焦慮,希望能通過努力得到一個不必太高的未來生活的落腳點,使內心感到踏實和安慰,大概對于父母也是這樣吧。夢里是一個青黃的早晨,我一個人溜到了所在高中安靜的后操場,晨霧還沒有完全消盡,我沒法繞進正在安靜上課的教室,我知道是我不敢或不愿因為我破壞那種安靜,可我還是不得不進去,我也愿意怡然而堅定地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從而感到自主而充實。我夢里還是沒能進那教室。醒來快到十點鐘了,我莫名沖動地騎上車子感到那世上確實存在的校園……。這是一個年輕人面對將要步入社會生存時的真實狀態和情緒。美感就蘊涵在這真實而復雜的生存狀態中。我直到現在仍鐘情于畫《孩子·孩子》、《少年·少年》、《青年·青年》的題材,以具象表現的語言來表達那些難于名狀的美,而這些又屬于生活中每一個普通人,沒甚么獨特于人的生活之外的,無論你是否有錢或有地位或有否參與買賣,都具有承載和傳達美的潛質。所以,藝術本身與商業性無直接關系。在我看來,藝術是人說話的一種形式。我年少時曾做過這樣一件蠢事:因為喜歡一條綠色帶橙色斑點的蛇,而把已經暫時擺脫人手的它找回來玩,之后想把它放回野地,由于我的疏忽,不料被一個成年男人看見了,可憐的蛇被勇猛男人用鐵锨砍成了數段兒。我滿心懊喪。后來在夢里出現過遍地的蛇,有的死有的活著,還有條蛇被人切成數節。到現在,想到這事還有些不是滋味,不但對我自己,還對那個打蛇的“勇夫”。后來在我的一些超現實繪畫作品里,常常出現蛇與人體在超現實的環境中共存。這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對一種復雜甚至潛在情感的言說。人人都可以有各種言說形式,譬如圖像、音樂、舞蹈等等。與處在怎樣的時代背景無直接關系,包括今天的商業化時代。這些年我在搞個人藝術創作的同時,還接了很多主題性或功能性的商業繪畫訂單。比如市內或省內各類功能場館的主題性繪畫,功能性繪畫等,甚至包括消防壁畫和逃生示意圖等。每次業務幾乎都能得到甲方的認可和好評。我本人也一次次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信心。同時也為清苦的生存和創作條件加了不少油,感覺后勁兒十足。有業內人會說:畫多了這類商業性繪畫會傷了手的,會影響到個人的所謂純藝術創作,有時我對較慣熟的人會說:我沒那么嬌氣,人家米開朗基羅(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一輩子為教皇 家族搞主題性繪畫和雕塑,也絲毫沒有毀損其造型才華,反而使其造型功力和經驗超常地深厚和豐富。我輩畫家有什么可挑剔的呢?只要是涉及造型藝術的活兒,都是造型藝術家可以干的。藝術搞的再奧妙離奇,還不就是有關人活著這點事兒。商業化也是人的事兒,人的藝術也已無形中客觀地置于其中了。我輩該善加利用,使其日趨健康發展。市場化總比標準一統化要進步多了。不過,今天我們確實看到社會生活很多領域包括藝術界常有畸形膨脹的商業泡沫,濫用商業手段,使名不符其實、形不承其質……。還有教育、醫療等領域很多更不堪言。試用我們中國的傳統邏輯來看,人的素質與商業化手段就是心與物的體用關系,無論何物,還要依從心的駕馭。這樣看來,強大的商業性也是“雙刃劍”,人的素質決定它的性質。水能利人也可害人。今天,很多人總是時常強調自己所從事的領域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是否忘記或忽視了自己做為一個平白的人活著的意義,我仍崇尚老調:真善美。 文章·2011·5北京那年在考大學前,大約是五月,我忙而又亂的日子里,有一天我上午有些感冒,我爬在父母臥室床上淺睡休息,家里人都出去忙了,他們每天都要去做自己固定要去干的事兒,比較之下,我感到自己有些彷徨,再確切地說是在無奈地焦慮,希望能通過努力得到一個不必太高的未來生活的落腳點,使內心感到踏實和安慰,大概對于父母也是這樣吧。夢里是一個青黃的早晨,我一個人溜到了所在高中安靜的后操場,晨霧還沒有完全消盡,我沒法繞進正在安靜上課的教室,我知道是我不敢或不愿因為我破壞那種安靜,可我還是不得不進去,我也愿意怡然而堅定地走到自己的位子上,從而感到自主而充實。我夢里還是沒能進那教室。醒來快到十點鐘了,我莫名沖動地騎上車子感到那世上確實存在的校園……。這是一個年輕人面對將要步入社會生存時的真實狀態和情緒。美感就蘊涵在這真實而復雜的生存狀態中。我直到現在仍鐘情于畫《孩子·孩子》、《少年·少年》、《青年·青年》的題材,以具象表現的語言來表達那些難于名狀的美,而這些又屬于生活中每一個普通人,沒甚么獨特于人的生活之外的,無論你是否有錢或有地位或有否參與買賣,都具有承載和傳達美的潛質。所以,藝術本身與商業性無直接關系。在我看來,藝術是人說話的一種形式。我年少時曾做過這樣一件蠢事:因為喜歡一條綠色帶橙色斑點的蛇,而把已經暫時擺脫人手的它找回來玩,之后想把它放回野地,由于我的疏忽,不料被一個成年男人看見了,可憐的蛇被勇猛男人用鐵锨砍成了數段兒。我滿心懊喪。后來在夢里出現過遍地的蛇,有的死有的活著,還有條蛇被人切成數節。到現在,想到這事還有些不是滋味,不但對我自己,還對那個打蛇的“勇夫”。后來在我的一些超現實繪畫作品里,常常出現蛇與人體在超現實的環境中共存。這不是故弄玄虛,而是對一種復雜甚至潛在情感的言說。人人都可以有各種言說形式,譬如圖像、音樂、舞蹈等等。與處在怎樣的時代背景無直接關系,包括今天的商業化時代。這些年我在搞個人藝術創作的同時,還接了很多主題性或功能性的商業繪畫訂單。比如市內或省內各類功能場館的主題性繪畫,功能性繪畫等,甚至包括消防壁畫和逃生示意圖等。每次業務幾乎都能得到甲方的認可和好評。我本人也一次次對自己的專業能力充滿信心。同時也為清苦的生存和創作條件加了不少油,感覺后勁兒十足。有業內人會說:畫多了這類商業性繪畫會傷了手的,會影響到個人的所謂純藝術創作,有時我對較慣熟的人會說:我沒那么嬌氣,人家米開朗基羅(意大利文藝復興三杰之一)一輩子為教皇 家族搞主題性繪畫和雕塑,也絲毫沒有毀損其造型才華,反而使其造型功力和經驗超常地深厚和豐富。我輩畫家有什么可挑剔的呢?只要是涉及造型藝術的活兒,都是造型藝術家可以干的。藝術搞的再奧妙離奇,還不就是有關人活著這點事兒。商業化也是人的事兒,人的藝術也已無形中客觀地置于其中了。我輩該善加利用,使其日趨健康發展。市場化總比標準一統化要進步多了。不過,今天我們確實看到社會生活很多領域包括藝術界常有畸形膨脹的商業泡沫,濫用商業手段,使名不符其實、形不承其質……。還有教育、醫療等領域很多更不堪言。試用我們中國的傳統邏輯來看,人的素質與商業化手段就是心與物的體用關系,無論何物,還要依從心的駕馭。這樣看來,強大的商業性也是“雙刃劍”,人的素質決定它的性質。水能利人也可害人。今天,很多人總是時常強調自己所從事的領域的獨特性與重要性,是否忘記或忽視了自己做為一個平白的人活著的意義,我仍崇尚老調:真善美。 劉文章,1969年出生,專科畢業于包頭師院美術系,本科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油畫專業,內蒙古美術家協會會員,包頭油畫學會秘書長,內蒙古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包頭翰林院油畫院院長,現任教于包頭機電工業職業學校。1993年,畫作《老朋友》入選全國博雅油畫展后,多次參加全國、省市、自治區各級畫展,同時為國內、省內各類場館繪制大型主題性繪畫和裝飾性繪畫。2001年,油畫作品《家園》系列入展內蒙及全國學術性油畫作品展,并逐步確立了個人油畫創作的具象表現風格。2008年7月,進駐北京宋莊從事繪畫創作。2009年,系列作品《色不異空》參加宋莊上上美術館“藝術超市展”。2011年9月,于中國金融博物館成功舉辦“色空構成—文章油畫作品展”。2013年5月,油畫《蒼山隱.千秋獨步》應邀參加宋慶齡基金會“關愛.責任公益競拍展”。2013年9月,油畫《家園.殤》參加“中國20省市書畫藝術家聯誼.內蒙古云曙碧公益事業基金會聯展”獲特等獎。2014年5月,油畫《黃草洼的小路》參加“內蒙古職教成果展”獲一等獎。2015年10月,油畫作品《古道》及《土默川寫生》系列入展“藍色天邊·把你帶回我的草原——全國油畫名家邀請展。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