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
Egin Schiele
在其代表作《燈籠果旁的自畫像》中,肩頭一高一低、雙臂不安地束在一起,頭部微仰而轉到一側,與身體語言的緊張和拘束相對的是,他的眼睛卻直接睥睨著觀者(事實上,“Schiele”一詞在德語中的原義便是“斜眼看”)構圖略生硬地截掉了他的頭頂,帶來觀看上的逼仄感,令人不得不承接住這種睥睨,進而注意到他瞳孔深處透出的紅色。
”那是疾病、哀傷還是憤怒?”



作為奧地利繪畫巨子、20世紀初期維也納分離派的重要代表之一,埃貢·席勒有著太多聽上去就為人所不齒的荒誕標簽,但他的藝術創作對當時傳統保守的畫壇發出的挑戰,以及他對后世的影響,讓人們無法忽略他在藝術史中所占據的劃時代意義。15歲時,席勒的父親死于病毒感染,母親自殺。這對他日后充滿死亡意味的陰郁畫風產生了不可泯滅的影響。1907年,過硬的繪畫天賦讓年僅17歲的席勒就得以考入維也納藝術學院。


和他的老師、維也納分離派的創立者——古斯塔夫·克里姆特相比,席勒的作品中沒有那種充滿唯美感的裝飾性,而是遍布扭曲、病態、驚悸、生命的蒼白與死亡氣息。瘦骨嶙峋、盤曲蜷縮和驚恐不安的人物形象在他的作品中隨處可見,干癟的軀體、空洞黯然的眼神蔓延著對生的欲望和對死的恐懼。神經質般的線條充滿了極強的表現力;而強烈的色彩,和每一筆既細膩又近乎粗暴的筆觸,都顯示出無與倫比的張力。




他毫無忌憚卻真誠的表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剖析自己。然而情欲在席勒的筆下卻始終與痛苦、迷茫纏繞在一起,像是密密麻麻長著刺的藤蔓盤根錯節,在夾縫中星星點點地生長著果實,也許這就是人類欲望的本質。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