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陸揚,《DOKU-The Self》靜幀,2022年 ?陸揚,圖片致謝藝術家及Société,柏林
撰文 姚佳南
采訪 盧川

“目:中國境象”展覽現場,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2024年。攝影/TAJ
透視當代中國的混雜之境

胡曉媛, 《木/檁 No.12》,木、墨、綃、漆、鐵釘,130 × 200 ×4.3厘米,2023年,圖片致謝藝術家

仇曉飛,《密林中的盆栽》,油彩,畫布,180×180厘米,2022年 ? 仇曉飛,圖片致謝藝術家及蓬皮杜藝術中心。攝影/楊灝
仇曉飛的油畫《食夢枕 》(2023)與《密林中的盆栽》(2022)則以光怪陸離、富含隱喻的繪畫語言編織出處在“時間蟲洞”中的虛實之境,《食夢枕 》中的建筑景觀、書籍、臺燈等物品漂浮在粉紅色、粉藍色與橙色的夢境之中,環繞著畫面中央側身而臥的做夢者,《密林中的盆栽》中由綠、金與藍所渲染的、混沌生長的“密林”之間浮現出面糊的面孔。相較于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國當代的現實面貌,展覽含蓄地將進入現實的通道置于歷史傳統面紗之下,并意圖跳脫出線性時間邏輯而建立對話、交融、重疊的當代時空觀。

陳維,《新門》,攝影,150×120厘米,2021年 ?陳維,圖片致謝藝術家及蓬皮杜藝術中心
參展藝術家是在中國向市場經濟轉型后成長起來的世代,中國當代藝術進程中對城市化的反映與反思,對流動不居的社會環境的觀察,以及對新技術發展的諷喻式表達在這批藝術家的實踐中成為核心的母題,而藝術家則以他們所擅長的創作媒介和藝術語言將之重構。陳維的創作常以舞臺裝置和情景再造的方式呈現于攝影之中,將日常化為劇場,此次展出的攝影作品《新門》(2021)和《不如跳舞》(2020)構筑起現實生活的荒誕劇場,一扇不可見的“新門”、一個無人的“舞廳”,悖論與錯位指向的是現實規劃的錯誤與對新生活的想象。

aaajiao,《視窗碑林》(2016)在“目:中國境象”展覽現場,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2024年,攝影/TAJ

張鼎《安全屋#1》(2018)在“目:中國境象”展覽現場,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2024年,攝影/TAJ
沿著技術進步的線索,展覽呈現出對新媒體藝術的側重。苗穎的作品《瓦爾登湖朝圣之十二,第二章:剩余智能》(2021-2022)曾在M+視覺文化博物館“希克獎2023”中展出,影片劇本由人工智能文本生成系統GPT-3編寫,訓練文本包括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伯勒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的烏托邦小說,最終由游戲引擎所演繹;陸揚對日本和巴厘島的舞蹈進行數字采集,收集藝術家的人臉表情數據,最終形成的數字化身“DOKU”在《DOKU獨生獨死》(2022)中超越物理與身份的約束,與中國傳統佛教相互融合。


崔潔,《雕塑公園》,2023年,圖片致謝藝術家

劉窗,《鋰礦湖與復音島》靜幀,6K影像、5.1聲道,55分46秒,圖片致謝藝術家及天線空間
此外,展覽也通過崔潔、劉窗、沈莘、娜布其等藝術家的創作來反思作為“世界工廠”的當代中國背后所浮現出的社會問題。崔潔近年來的創作質詢了氣候危機之中建筑形態的目的性與正當性,畫作《瓷器長頸鹿和中國保險大樓#2》(2023)和《雕塑公園》(2023)中城市建筑景觀、象征著外交與公共空間營造的動物與植物形成交錯的歷史敘事;劉窗的《鋰礦湖與復音島》(2023)借用了劉慈欣科幻作品《三體》中的形象“智子”,構想了一位外星人類學家的地球之旅,反思和追問全球化鏈條中的采礦冶金史;娜布其的《持疑的場所(包圍和放射的形狀)》(2018)挪用了公共空間中的元素,例如體育場、紀念碑、公園和通道,邀請觀眾構建對特定場域的感知,也邀請觀眾思索城市建筑、公共空間的尺度與物質記憶;沈莘2024年的新作《太陽輪》以科幻小說的形式,探索生態系統、人類和土地的關系,試圖挑戰國家與市場的標準化。

姚清妹,《擊劍-搏擊的風景》(2019-2021)在“目:中國境象”展覽現場,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2024年,攝影/TAJ
目光的匯合:在巴黎與上海之間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在其1974年發表于《世界報》的文章《Alors la chine?》(中國怎么樣)中描述了他中國之行的感受,中國是平淡的、安靜的,“僅僅提供其政治文本以供閱讀”,“在某種意義上,我們只帶回(除政治的答復外):空無”。蓬皮杜藝術中心2003年的展覽挪用了巴特該篇文章的標題,展覽“Alors, la chine?”似乎是對巴特“空無”之感的回應,二十年前的這檔展覽并非專注于當代藝術,而是試圖給予一個全景式的介紹,方力鈞、劉小東、周鐵海、邢丹文、施慧、宋冬、楊福東、汪建偉等藝術家,與賈樟柯、崔健、王澍、張永和等電影、音樂、建筑領域的代表人物一同,呈現出千禧年前后中國的多元圖景,“目標是喚起人們探索當代中國的欲望”。
蓬皮杜藝術中心此次展覽則是對二十年前“Alors, la chine?”展覽的回應。西方觀眾對東方國度的現實好奇在二十年前全球化發展的時代以完形填空的方式被滿足,而二十年后的當下,展覽“目:中國境象”則體現出了藝術家更多的主觀能動性,他們與生俱來地融入了城市化、全球化的語境中并成為經歷者與記錄者,這也使這批藝術家展現出有別于上一個世代藝術家的創作語匯。

Alice 陳作品在“目:中國境象”展覽現場,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2024年,攝影/TAJ
西岸美術館與法國蓬皮杜藝術中心自2019年以來開展的展陳計劃開辟了中外藝術機構新的合作模式,也提出了基于機構語境的深層議題:對西方現代博物館系統的參考與運用如何與本土藝術環境相互適應,以及中西方機構合作中的權力和意識形態博弈。西岸美術館的“展廳0”空間及其策展思路演變似乎提出了一種解法。從初期由蓬皮杜藝術中心新媒體部門負責策展(展覽“尼羅·柯廷:保持冷靜”),逐漸轉向對中國新一代藝術家的關注,而轉變的跡象從2020年疫情中推出的展覽“靜默長假”便開始浮現,本次蓬皮杜藝術中心展覽參展藝術家陳飛、郝量均參與過“靜默長假”,西岸美術館開始更主動地與這批藝術家合作,以回應彼時的現實,此次展覽中對Alice 陳的“露臺計劃”的呈現,也表達了策展人對疫情這一重要社會事件如何改變和影響藝術創作的重視。而“展廳0”項目由費保羅和顧悠悠兩位策展人合作策劃的模式從陳維在展廳0的個展“Make me illusory”開始逐漸確立并延續至今,使其既保持了對本土性的關注,也將更廣闊的世界藝術發展視角納入其中。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合作展陳聯合策展項目“崔潔:禮物”展覽現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五年合作展陳聯合策展項目“姚清妹:鼴鼠”,展覽現場,攝影/Alessandro Wang

西岸美術館與蓬皮杜中心聯合策展項目“胡曉媛:沙 徑 ”,展覽現場,西岸美術館,攝影/Alessandro Wang
“展廳0”項目與此次蓬皮杜藝術中心展覽所關注的藝術家世代,即出生于20世紀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的新一代創作者有所重合。項目的研究線索被編織進此次展覽的脈絡之中,懸掛崔潔油畫作品的織物紋樣墻紙與其于2023年西岸美術館個展“禮物”中一致,在視覺給予互文與提示,而展覽中陳維、娜布其、胡曉媛、姚清妹也曾在展廳0推出個展。另一方面,西岸美術館自2022年11月開啟的影像藝術放映活動“像素計劃”也是對蓬皮杜藝術中心所關注的新媒體媒介進行了基于本土藝術生態的補充,本次展覽中李明與沈莘兩位藝術家均曾在“像素計劃”進行作品放映。

沈莘,《太陽輪》靜幀,超8毫米膠片轉高清,單通道影音裝置,26分52秒,2024年,圖片致謝沒頂畫廊和藝術家
此次展覽由香奈兒特別支持,并拓展至對蓬皮杜中心藝術品收藏的資助。在品牌的支持下,來自15位中國最具影響力的新生代創作者,包括7位女性藝術家的21件作品將被納入永久館藏,成為對蓬皮杜中心自1976年以來收藏的約150件中國當代藝術品的重要補充。這些作品與館內已收藏的58位中國藝術家的佳作一起,共同標志著蓬皮杜中心對中國當代藝術的持續關注,開啟全新篇章。
蓬皮杜中心主席羅朗·樂朋(Laurent Le Bon)表示:“我由衷感謝香奈兒對蓬皮杜中心的長期支持,以及他們多年來對創造、卓越與多元的全力踐行。香奈兒與蓬皮杜中心的持續合作,不僅豐富了我們的機構,也為藝術探索留下了持久的傳承。‘Alors, la Chine?’展覽是本世紀初,我們作為一個法國機構首次呈現中國當代藝術創作的蓬勃生命力和多元面貌。二十年后,香奈兒作為“目:中國境象”的主要支持方,不僅推動了展覽的順利舉辦,還助力了機構的藝術品收藏計劃,使我們再次與充滿活力的中國當代藝術界進一步加深聯系。”

于吉,《柱-無題No.4-2》,混凝土、肥皂、不銹鋼,225.5×50×50cm,2023年,? 于吉,致謝藝術家及Sadie Coles HQ, London。攝影/Arthur Gray
首批收藏作品包括Alice陳《填空題》(2005)、陳維《新門》(2021)、崔潔《雕塑公園》(2023)、胡曉媛《木/檁 No.12》、陸揚的《獨生獨死——餓鬼》(2022)、仇曉飛《密林中的盆栽》(2022)、沈莘《太陽輪》(2024)、于吉《柱-無題No.4-2》,以及萬楊的三件作品《峽谷》(2019)、《BWV 565》和《勿忘我2》(2019)。
1933年,徐悲鴻與安德烈·德薩羅伊斯(André Dezarrois)共同策劃的展覽“中國美術”(Exhibition of Chinese Painting)在國立網球場美術館(Musée du Jeu de Paume)舉辦,展覽所展出的徐悲鴻、高奇峰、方若、張大千和劉海粟的作品成為了蓬皮杜藝術中心的第一批中國藝術收藏。自此之后,蓬皮杜藝術中心在中國舉辦了一系列展覽,包括2016年上海展覽中心的“蓬皮杜現代藝術大師展”,以及2018年在成都舉辦的“全球都市”國際藝術雙年展。而在巴黎,從1979年的攝影展“看中國”(Vu en Chine,暫譯)、1982年的“中國的日常環境”(Environnement quotidien en Chine,暫譯)到1983年的“澳門:與差異游戲”(Macao: Playing with Difference,暫譯),1989年舉辦的影響深遠的展覽“大地魔術師”(Les Magiciens de la terre)邀請了黃永砯、顧德新、楊詰蒼三位中國當代藝術家,再到2003年的“Alors, la chine?”,蓬皮杜藝術中心發展出對中國國家與城市變革的持續關注。此次對中國新一代藝術家作品的收藏補充了蓬皮杜藝術中心的當代藝術收藏,在展覽閉幕之前,蓬皮杜藝術中心還將購藏第二批作品。“目:中國境象”是上海與巴黎的目光,在當代的再一次交匯與協力。
-
正在展出
“目:中國境象”
蓬皮杜藝術中心,巴黎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