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華裔畫廊主的自述:不能責怪年輕的中國市場
日期:2024-10-12 11:38:42 來源:artnet中國
市場
>一位華裔畫廊主的自述:不能責怪年輕的中國市場
本文作者Micki Meng是一位活躍于舊金山、紐約和巴黎的畫廊主。Micki Meng, Photo by Mike Egan去年五月,我和Jeff Poe(Blum & Poe畫廊聯合創始人)在他退出藝術圈之前來了一次暢聊。作為一位真正為藝術奉獻的人,他與我們那些優秀的行業同仁們一樣,已然筋疲力盡(我們都不過是這臺失控機器中的一個齒輪而已)。我看著Instagram上,@larryslist賬號里又發了一組看起來和前一次都一樣的藝術收藏,我知道這只是又一輪隱晦但也明顯的推銷。(在這個機器中的)我移動得太快,快要作嘔了,我的思緒開始混亂不堪——屏幕是凸面還是凹面的?我是虛擬形象嗎?拜托,請這些推送放過我的IG賬號吧!在過去的幾年里,藝術已然變成了一個真正的“大寫的工業”,似乎只有我們——也就是藝術家、畫廊主、策展人、贊助收藏家,以及最后的藝術評論家們——對此還抱有懷疑。我是在2008年進入這個圈子的,當時對藝術家充滿了敬畏,那是超級策展人當道的時代。那時的雙年展的策展人擁有一切權力,他們的職責是了解全球范圍內的藝術家及其思想和創作。藝術是自由的。不討論對錯的話,確實有許多人行為不端。但,藝術從來不是圣人的聚會,不是嗎?Sohrab Mohebbi告訴我,自疫情以來,一切看似如常,但變得更加詭異。我在疫情爆發前三個月才開了我的畫廊。在這段時間里,我們目睹了亞洲在一級還有二級市場的崛起,這不可避免地使藝術卷入了一種瘋狂的加速形式。與此同時,大科技公司試圖將藝術以數字形式商品化。實體藝術變成了NFT。究竟誰在掌控這些?藝博會嗎?數量實在是太多了,我們正在自相殘殺。那么拍賣行呢?他們也及其短視,還直接與藝術家合作辦展。再看看畫廊,貝浩登將生意賣給了一家私募股權公司?!那些大型畫廊已經變成了Sharper Image的連鎖店,然而……Barbara Gladstone(格萊斯頓畫廊創始人)不在了,這位前輩已離世。我聽到了對許多關于“抱有賭徒心態,只會短線投資”的亞洲買家的指責,說他們口味甜膩、幼稚。然而實際上,全球范圍內的許多人都進行過短線的藝術交易,我們不能只責怪年輕的中國市場——他們沒有受到正確的教育或保護。我與許多中國藏家用我們的母語交談(我來自上海和臺灣),他們也因為藝術商們和看似機會無限的市場而覺得“受傷”或“心碎”。我們沒有花時間教導萌芽中的亞洲市場理解藝術的內在價值。與此同時,藝術和市場的界限正在消失。2021年,遠東地區最大全球博物館M+在香港開館了,展覽項目安排精彩紛呈,館舍由著名的赫爾佐格和德梅隆建筑事務所設計,采用了野獸派的設計風格。巧的是,富藝斯亞洲總部就在街對面,由同個建筑事務所設計,外立面一模一樣。呃……這是可以的嗎?所有這些都伴隨著代際更替。我們這個時代里的藝術與社會重大問題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請不要再發表那些不負責任的、濫用藝術和被打壓藝術家的標題做文章了。這令人作嘔,無益于事,還充滿了荒謬的錯誤。它讓藝術家們毫無必要地感到緊張。藝術和市場都沒問題。對于那些足夠謹慎、沒有大幅漲價,也沒有過多參與價格過高的藝博會的人來說,一切都很好。那些運營有生命力項目的畫廊永遠不會失敗(除非他們自己要關張),藝術家們也會沒事。如果我要給藝術家以任何建議,那就是務必要和這樣的畫廊合作。這是我們所追求的目標。對畫廊主來說,我們的利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低。請做出明智的選擇。“Daniel Pommereulle: Premonition Objects”展覽現場,在紐約Ramekin畫廊展出至10月12日,圖片:Photo by Dario Lasagni, courtesy Ramken現在是我們畫廊成立的第五年,我們更舒適地認識到自己是誰,并知道我們想要走向何方。我愛我的藝術家。我們將始終關注他們長期的藝術生涯,并與那些因為正確原因而熱愛藝術的人合作。是的,如果你帶著冷酷無情的心態只想著把我們藝術家的作品帶到拍場,把這些作品只是視為現金,那么你對我來說就已經“死了”。今年,我對我所有的藝術家說,我們將減少釋出作品。只展示最好的作品。同時多花時間在工作室里,可以談論藝術,走得更遠。Dodie Bellamy為我和Sam Parker去年在紐約舉辦的一個有趣的群展寫了這篇精彩的文章,我將終生銘記:
“根據榮格派治療師的說法,這個故事講的是靈魂的塑造。她當然會這么說,因為每個榮格派的故事都是關于靈魂的塑造。但我認為它講的是藝術家的塑造。當她第一次遇到受傷的老婦人時,這位女孩說她失去了傳家項鏈,因為她相信了一個巨大的謊言,并對自己真正相信的東西不忠誠。要找到作為藝術家的目標,一個人必須拒絕謊言,而是堅持忠于自己真正相信的東西。”
我們的行業巨頭正在發生變化。我們也在思考:這一切會是什么樣子?各個領域的新一代正在到來。我那一代的激進策展人現在都成了博物館館長。我的精心培養的客戶中有40%是二三十歲的人。我們和這一代一起成長,而這是一個終身的行業。上一代將如何傳承火炬?我們如何尊重那些真正關心藝術未來的人?我們如何引導這一切朝著有趣的方向發展,創造一個大家都愿意參與的地方?因為這才是我們所有人能夠蓬勃發展的真正原因,也是人們想要參與藝術的真正原因。對那些關心藝術的人,請相信前衛藝術依然存在。通往至福點(bliss point,此處隱喻藝術體驗中最讓人感到愉悅和滿足的瞬間)的線索就藏在神秘的門后。它不是拼命爭取眼球的噱頭,而是一個尚待發現的美妙世界。它就在你眼前,隱藏在顯而易見的地方。只要沉下心來去觀看和品味真正的藝術,花時間去思考和理解藝術家想要表達的東西——畢竟,我們就像尋找松露的豬,能夠發現這個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