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美百年|西湖之音:音樂家李樹化的藝苑聲景
日期:2024-10-11 10:30:11 來源:中國美術學院
藝校
>國美百年|西湖之音:音樂家李樹化的藝苑聲景
在充滿希望與挑戰的時刻,我們望向國美滿載百年的歷史。國美百年,宛若白駒過隙,這份厚重,同時間的車輪一樣,快而篤定。國美的百年,如贊歌一般,歌頌著每一位走過的藝術家,他們的存在,如同繁星照耀在大地上,引領我們前行。在百年的輪回中,我們向那些名師巨匠們深深瞻望和致敬。正是他們,使我們永葆赤子之心、敬畏之心。我們將以百年為度,策劃一系列紀念活動,國美學術通訊也特此推出【國美百年】系列,回顧歷史,承前啟后。歷史長河滔滔不絕,國美的執著和追求永不停息。以美術服務于人民,以藝術照亮未來,這是所有國美人的使命和榮譽。在先賢的引導下,我們堅定前行,為下一個百年國美撰寫新的壯麗篇章,同心共筑美術教育的輝煌未來。作為第一代鋼琴家、作曲家以及音樂教育家,李樹化不僅在音樂領域有著不凡的貢獻,也是中國美術學院音樂教育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故事和成就為我們展現了藝術院校多元文化的豐富內涵。留法歸國后,李樹化在國立藝術院(今中國美術學院)播撒音樂的種子,讓音樂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他的課堂不受四壁所限,將西湖的山水作為教室,讓音樂與自然和諧共鳴。李樹化還傾其心力,編寫了國立藝專(今中國美術學院)學生的鋼琴教材,這是他對音樂教育改革夢想的體現。他的生涯,是一首無聲的奉獻之歌,既是對藝術無限熱愛的詮釋,也是對青年學子靈魂的呼喚。在李樹化的引領下,使國立藝專在音樂教育上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記,他的故事,是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李樹化(1901-1991),原名李權福、李樹華,廣東梅縣人。他是中國新音樂的發端者,國立藝術院音樂系首任系主任、教授,也是中國現代藝術運動的倡導者之一和重要推動者。中國美術學院校園內,國美留法三劍客:林風眠、林文錚和李金發三人的雕像佇立在綠樹之中
李樹化的音樂情緣始于童年,與林風眠等人的深厚友情鑄就了他留學法國的藝術夢想。五四運動前后,李石曾、吳稚暉、蔡元培等人組織發起留法勤工儉學運動。1919年12月25日,林風眠、林文錚、李樹化三人作為第12批勤工儉學人員同乘法國郵輪“盎特萊蓬號”赴法留學。李樹化進入里昂中法大學音樂高等學校深造,刻苦砥礪,學有所成。在法國,李樹化的音樂才華得到了深化和拓展,他對音樂的熱愛和執著探索,使他不僅在鋼琴與聲樂指揮上有所建樹,還深入了解了當時歐洲的音樂教育現狀。
1930年,杭州國立藝專在日本東京美術館舉行美術展覽1924年1月,正在里昂中法大學學習聲樂指揮專業兼修鋼琴的李樹化,與林風眠、李金發、林文錚、劉既漂等共同組織發起成立“霍普斯會”(后改稱“海外藝術運動社”)。該會旨在研究和介紹世界藝術,整理中國古代藝術及創造新藝術,主要是推動繪畫、雕刻、建筑、裝飾、音樂、詩歌、藝術史、藝術批評等,這是李樹化參加藝術運動之始。
1927年2月19日李樹化任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教授的聘書,校長簽名為林風眠1926年底,年僅24歲的李樹化先被林風眠聘為國立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駐歐通訊員,后再獲邀回國擔任音樂系教授,籌辦“北京藝術運動大會”。1927年5月,藝術大會開幕之際,李樹化與王代之、安德烈·克羅多、楊仲子等協助完成準備工作,還專門譯克羅多講話稿《藝術大會的評價》,5月18日又舉行《西洋音樂之變遷及其趨勢》公開演講,這是林風眠、李樹化兩位梅州中學同窗的國內首度攜手。
1927年2月13日《晨報》第6版刊發《音樂家李樹化到京留歐專攻音樂八年》在1927年2月13日《晨報》刊登的《音樂家李樹化到京 留歐專攻音樂八年》一文中提到:“近年留學海外研究藝術者,已日漸增多,但專門從事音樂雕刻者,究屬少數,有李樹化者,粵人,富于音樂天才,國樂素有根底,民國八年(1919),由華法教育會介紹赴法,入里昂中法大學,旋即考入里昂音樂學院,研究西樂,專攻八年,理論與實習,造詣極深,鋼琴獨奏,尤為特長。民國十四年(1925),留歐藝術界,假法國史太師堡萊茵河皇宮,舉行中國美術展覽會,公推李樹化組織演奏會……從此李(樹化)之聲譽大振……”該文足以說明彼時的李樹化與林風眠、林文錚、李金發等人已同樣嶄露頭角。(前排左起第三位是蔡威廉,右三為林文錚, 二排左二為李樹化,右一為林風眠)1928年初,林風眠受蔡元培之聘,與林文錚、王代之三人到杭州負責籌建國立藝術院。李樹化攜家人隨即南下,參與創建音樂系,并任法文教授兼院長室秘書、音樂研究會主任。同年8月18日,作為主力成員參與了林風眠、林文錚等七人發起的藝術運動社,致力于藝術革新運動。且其鵠的十分明確:介紹西洋藝術,整理中國藝術,調和中西藝術,創造時代藝術。李樹化無疑是是中國現代藝術運動倡導者之一和重要推動者。國立藝專《本校平面圖》的琴室,載《國立藝專一覽》,1934年國立藝專音樂系用音樂裝點西子湖,構成了絕妙的“聲景”。藝專校舍的地圖,反映了音樂與美術的關系:圖書館恰在音樂系樓上,這使繪畫雕塑等系的同學與音樂形成了奇妙的聯動。朱懷新這樣回憶道:“圖書館設在學校音樂系樓上,圓形窗臺伸出在西湖湖面,同學們在月色朦朧、遠處(市區)燈光閃閃、湖上槳聲款款、音樂系琴聲回蕩聲中,藝術書籍的瓊漿,點點滴滴滲入學生的心靈。”國立藝專大禮堂與音樂系上課場景,載《湖山志》第三輯中央音樂學院教授洪士銈回憶音樂系如仙境般的上課情景:“音樂系教室在羅苑大門左側。李樹化老師坐自己雇的人力車來上課,我們聽到人力車車鈴的響聲,便知李老師駕到了。在音樂系教室附近有個‘湖心亭’,亭四周都是玻璃窗,隔窗可以見到西湖游客坐著小船在亭的四周聽我們在亭內上音樂課。水光波影,琴聲悠揚,游客疑心此處乃人間天堂也!”李樹化和杭州“藝專”音樂組學生在杭州“虎跑”風景區的留影音樂創作家運用聲音,……亦與畫接近,她的特別色彩,即是管弦樂;她的構圖、線條,即是旋律,組織上理智的重心的關要。此兩種藝術,彼此都一樣以諧和為基礎。
從1928年李樹化到杭州,至1937年杭州淪陷前李樹化隨藝專全體師生奉命內遷,這十年間是李樹化一生中的“黃金十年”,是他生命閃光的十年,他在音樂方面的重要貢獻,幾乎都是在這十年中建立的。首先,作為音樂教育家的李樹化,他將杭州藝專的音樂組領導得井井有條,成就卓著,培養了一批音樂新人,僅他教導過鋼琴的學生就有洪士銈、張權和莫桂新等人。目前發現李樹化生平著有《鋼琴基本演奏法》《近代藝術中國發展史》《樹化歌曲集Ⅰ》《法國小說述》《普通樂學》等十本。時任國立藝專音樂系主任李樹化 (前排中)與部分同事、學生合影他介紹西方的音樂不遺余力,從音樂史到作家作品,直到音樂機構的設施,事無巨細,詳盡介紹。此類文章在報刊雜志登載后,部分羅集在《燈芯琴室樂話》中,行文隨意,或長或短,語言簡要,涉獵成趣,尤為青年愛讀。李樹化先后發表《音樂上之表現》《俄國音樂》等13篇文章。特別是《改良國樂之途徑》一文,從中國音樂的發展歷程說起,提出改良之步驟和方法。而《六人團》等則是對國外音樂進行剖析和介紹。 
李樹化撰寫了多篇文章為中國音樂之整理。其中《鋼琴基本演奏法》(原名《鋼琴精究》)寫于1927年。鄭朝教授認為:在當時專門系統關于鋼琴演奏法中文書籍奇缺……寫成此書……在當時是彌足珍貴的。1936年出版的《近代藝術中國發展史》,李樹化負責撰寫其中《音樂》篇,有學者說這是中國近代音樂史上的開山之作。中國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張靜蔚教授在《音樂教育家李樹化》一文也認為:在當時來說,確實是一篇難得的史學著作。音樂理論方面,李樹化著有《音樂是……》《音樂實用說》《音階概說》《音樂泛論》《節奏淺說》《樂器簡述》《怎樣研究音樂》《幾種關于中國音樂的外人譯著》《戇廸德》(法國服爾德著)等66篇文章或譯文。中央音樂學院博士生導師梁茂春教授在《李樹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杭州譜寫的鋼琴曲——新見李樹化十二首鋼琴曲手稿的研究》一文中特別提到:“李樹化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留法的音樂家,與趙元任、蕭友梅、唐學詠等人一樣,屬于中國第一代作曲家。……因此,我們對李樹化需要重新研究,重新進行歷史評價,尤其是在中國鋼琴創作發展史這一方面,這一段的歷史需要‘重寫’了。”
音樂在一切藝術中,其激發情感最抽象,也是最不可捉摸的,以聽帶動情感直達心靈的方法,為欣賞音樂最高的目的,而切不可以只為悅耳來欣賞音樂為目的。
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校歌(林文錚作詞、李樹化作曲)“杭州十年”也是李樹化音樂創作最為活躍的時期,這一時期他譜寫了歌曲《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校歌》(林文錚詞)、《催眠歌》(1928)、《擬總理奉安哀歌》(1929),創作了藝術歌曲《溫和的海》(1929)、《悲秋》(1931,“贈我友林風眠”), 譜寫了合唱曲《燕宮詞》《易水別》(1933,皆為話劇《易水別》插曲,林文錚詞)等。《湖上春夢》是他1928年在杭州國立藝術院展現其音樂抱負時作的第一首標志性鋼琴作品;而創作于1937年的《緊張之夜》是目前發現的其在國內創作的最后一首鋼琴曲。李樹化在杭州的十年時間,正是他的黃金時期,共創作了17首鋼琴曲。梁茂春教授在《李樹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在杭州譜寫的鋼琴曲——新見李樹化十二首鋼琴曲手稿的研究》一文中提到:中國鋼琴曲從1915年產生到1937年的二十多年中,中國作曲家創作、改編的鋼琴曲一共約一百多首。
1936年12月,李樹化、葉葆懿等國立藝專口琴會全體成員合影《西湖蕩漾》是李樹化寫給藝專口琴社的,也是被張靜蔚稱為1940年代獨步中國樂壇的一首口琴曲。
鋼琴曲《藝術運動》是為林風眠的藝術運動所寫的主題曲,反映了年輕藝術家為從事新的藝術創作的大無畏精神與一往無前的勇猛氣勢。這首曲子發表在《亞波羅》第八期,這一期是藝術運動專號,關于藝術運動所有的重要文章都在一起,而且是排在第二位發表的,所以這首曲子可以代表國立藝專的精神面貌。
《樹化歌曲集I》自1930年出版,共收錄有12首作品,為10首歌曲、2首鋼琴曲,由上海三民公司出版。其中收錄李樹化1926-1930之間創作的歌曲,是他從法國回國到在杭州工作初期的音樂,題材多為李樹化生活相關的主題,歌詞也大多為自己創作。如1926年從南洋回國途中創作的《溫和的海》《流星》,為女兒塵生創作的《搖籃曲》(1927)與《催眠曲》(1928),歌曲中透著初為人父的溫情。以及來到杭州之后,在西湖子畔所創作的《我懷想的音樂女神妃》《不堪回首》(1929)、《星》(1929)與《春》(1930)等。這些歌曲中的抒情與浪漫,能夠看出當時李樹化在杭州與同仁共建國立藝術院初期的狀態——一種自由的、松弛的、理想的、歡愉的狀態。這本歌曲集在近年才被發現,為我們揭開李樹化藝術歌曲的神秘面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與途徑。
張靜蔚教授在《音樂家李樹化》一文中寫道:“李樹化從1946年以后就再也沒有任何消息和材料了。”也就是說抗戰勝利以后他就“失聯”了,這就成了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無法解開的“李樹化之謎”。“據繆天瑞先生說,新中國成立前李樹化改行了,教法語。可見他在1945年受聘于浙江大學時,就開始淡出樂壇。又據老志誠先生說,他在‘文化大革命’開始后,經周總理批準,攜夫人和孩子去了法國。”2010年,在李樹化之女李丹妮從法國帶回的史料中,我們可以重溯李樹化在1946年后的軌跡:1956年他獲得周總理特別批準離開中國,夫人和女兒回到法國,李樹化先到泰國;1957年任曼谷進德公學院鋼琴科教授;1962年到法國里昂和夫人、女兒團聚,李樹化身體一直不佳,買了一臺鋼琴在家里教學以補貼家用。1991年6月16日,李樹化在里昂逝世,享年90歲 。

1979年,林風眠(中)在法國舉行畫展時到里昂看望李樹化(左起)、其女李丹妮(林風眠義女)、其妻珍妮作為一位音樂家,李樹化始終是很低調的,他一直處于人生、社會、音樂舞臺和音樂史的邊緣,深入了解他的人確實不多。縱觀李樹化的一生,可以發現他與林風眠、林文錚、李金發的生命軌跡驚人的相似,同受蔡元培美育思想影響,同在藝術和文學上各領風騷,同在被稱為“中國新興藝術搖籃”的國立藝術院為美育事業開創新紀元。李樹化曾因1956年的離開,而被歷史煙塵所湮沒,透過歷史的塵埃,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把近代音樂史比作一條大河,即便李樹化的作品是涓涓細流,仍將會叮咚作響,他的藝術生命依然芳華。林風眠《李樹化像》(采自《國立藝術專科學校 二十七年畢業同學紀念冊》,1938年)最近十余年,在各方專家的努力下,李樹化與中國近代鋼琴音樂的圖景漸漸清晰,同時他也正在進入美術研究界的視野。在中國美術學院教師沈臨楓《意韻無盡——論李樹化與林風眠的音畫同構及藝術教育的貢獻》一文中,他將李樹化與林風眠二人置入“音畫同構”的視野,“作為一個整體,李樹化與林風眠的藝術教育貢獻,直觀地體現在將音樂無言而徹底地融入繪畫創作,孕育出趙無極、朱德群、吳冠中、李可染等世界級藝術家,乃至其成為創造二十世紀中國美術新面貌的重要力量。當我們贊美他們作品中的線條、色彩、構圖無不具有強烈的韻律感,融通中西之美,驅近繪畫與音樂的邊界之時,不能不想到默默站在背后的李樹化。”“繪畫之音樂性”與“音樂之繪畫性”交織出一種意韻無盡的通感之境。
2024年4月8日,“紀念國立藝術院——李樹化作品特別音樂會”現場2024年4月8日,在中國美術學院九十六周年校慶活動中舉辦了“紀念國立藝術院——李樹化作品特別音樂會”。時隔九十余載,李樹化的歌曲再次在西子湖畔蕩漾,吸引了中國美院師生與社會各界的目光。李樹化的西湖之音如一湖煙水不斷地涌起波瀾,在音畫之思的縈繞中,他的琴音悠長宛轉,如春風化雨般澤被一代又一代后學。[1] 張靜蔚,《音樂家李樹化》,《音樂研究》,2004年第4期;[2] 李未明、楊綠蔭、梁茂春,《中國鋼琴音樂的拓荒者——新發現的早期鋼琴家李樹化的照片史料》,《鋼琴藝術》,2015年第7期;[3] 楊綠蔭,《樂史鉤沉——中國近現代音樂家、教育家李樹化的史料補遺與再探討》,《中國音樂學》,2017年第2期;[4] 梁茂春、李君,《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的李樹化——梁茂春教授講學紀要》,《鋼琴藝術》,2021年第4、5期;[5] 林勇軍,《隱身在“梅州三劍客”背后的李樹化》,《梅州日報》,2020年3月28日;[6] 林勇軍,《序五 依然芳華的藝術生命》,載高世名主編《李樹化集》(編輯整理:歐陽鷺英、林勇軍),2020年,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7] 沈臨楓,《意韻無盡——論李樹化與林風眠的音畫同構及藝術教育的貢獻》,《美術學報》,2021年第6期;[8] 沈臨楓,《音畫之思:論國立藝專(1928—1937)期刊中的音樂教育觀念》,《新美術》,2022年第2期。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