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年
撰文 孟憲暉
編輯 胡炘融
古代海洋中的許多無脊椎動物,其所有的“堅硬部分”都在身體外部,它們如何將這種外骨骼內化,進化出世界上第一個脊椎動物的呢?——這一問題持續困擾著科學界,許多生物學家就此不斷爭論著進化論的正確與否。然而,可追尋的例證大多仍要基于無數化石記錄,距今約5.388億年前至4.854億年前的寒武紀(Cambrian)是生物化石開始在地層中被大量發現的地質時期,幾乎所有的現生動物門都出現于被稱為“寒武紀大爆發”的演化輻射事件。古生物學家斯蒂芬·杰·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在《地球生命的進化》(The Evolution of Life)一文中表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是生命史上最引人注目、最令人費解的事件。”然而在數十億已知的化石中,沒有一個能夠明確指示出過渡形式和過渡結構在進化過程中的存在,因此也有人悲觀地表示:“即使有了 DNA 序列數據,我們也無法直接了解進化的過程,因此只有通過創造性的想象力才能客觀地重建消失的過去?!?/strong>[1]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年
藝術創作在此時帶來了獨特的創造性想象力,韓裔美國藝術家安妮卡·易(Anicka Yi)攜其近十年間的創作,在三星美術館舉辦的個展“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中呈現出一個打破傳統的思維,邀請觀眾共同進入超越邏輯的體驗世界。談到在其亞洲首次機構展覽中使用的標題,安妮卡·易表示,自己試圖在其中用禪宗公案的形式給出一個沒有明確答案的冥想謎題,這亦反映了她在工作中所面對的核心問題:在未實現的進化路徑中,有哪些潛力所在?我們怎樣才能超越目前生物和文化的局限?當藝術家不在時,藝術會發生什么?它能自己成長、改變并創造新的意義嗎?
走入展場,微妙的氣味首先包裹觀眾,在前言展墻之后,展覽呈現為多個分叉路口,幽暗的環境承襲了2023年安妮卡·易在柏林施博爾畫廊舉辦個展“量子泡沫中的微光”的呈現方式,借助不同媒介的反光效果,類生物與機械的裝置與人不期而遇,仿佛置身于深海的神秘世界。以算法生成的繪畫作品在層疊的丙烯顏料和UV打印中朦朧而立體,觀眾能在凝固出的全息效果中隱約辨認出藻類、細菌、真菌、組織、細胞、植物、動物、機器、電子、繪畫筆觸和流體介質、地質構造和景觀等似是而非的事物模樣。隨著觀者身體的移動,它們在外觀上呈現出難以被攝影設備記錄的的微妙變化。

藝術家安妮卡·易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年
“我認為,隨著新的科學發現不斷出現,通過更清晰的合成生物學和生物技術,我們正在了解人類并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strong>安妮卡·易表示,我們一直被教導人類與自然相分離,甚至離開自然宇宙,成為一種獨特的范疇,“因為只有人類才有推理和發展知識的能力。所以一邊是自然和機器,另一邊是人類。然而一旦我們開始回看過去20余年里浮出水面的所有科學數據,這種穩定自主的人類概念將開始崩潰?!?/strong>
正因為人類害怕無常,所以總是違背自然,試圖去保護、穩定和控制那些與無常相抵觸的一切事物?;仡欉^去,安妮卡·易覺得自己從創作之初就一直在探索進化、相互依賴和邊界分解等主題。1971年,安妮卡·易出生于韓國,兩歲時隨家人一同來到美國生活,在南加州長大的她從未上過藝術學校,而是進行電影理論的學習。30歲那年,安妮卡·易開始嘗試藝術創作,探索自己對香水和科學的興趣,2008年加入藝術團體 Circular File可以被看做其走入藝術家道路的第一步。“當我剛開始做藝術的時候,人們會否認我的作品,說那不是藝術。我不覺得有必要為它辯護,因為我覺得自己沒有資格。也許這不是藝術,但也許對我來說,它是否有資格成為藝術并不重要。我一直在努力推動我的這些問題。如果沒有這些條條框框,我可能會以一種不同的方式進入藝術領域。它允許一定程度的自由。”

安妮卡·易,《晚期古典主義XVIII》,天婦羅炸花、樹脂、有機玻璃、不銹鋼置物架、鍍鉻啞鈴,2022年 圖片來源:Gladstone Gallery
2010年左右,安妮卡·易開始用油來烹炸花草,笨重的面糊幾乎完全覆蓋并破壞了花朵本身?;ǘ浔恢糜?00度的熱油中,所形成的視覺效果卻意外美麗,如同炸薯條般的氣味也吸引著藝術家。展廳中,2014年的《早期古典主義IV》(Early Classical IV)與2022年的《晚期古典主義XVIII》(Late Classical XVIII)并置,相似色調的金黃花卉一密一疏,呈現出藝術家多年來持續創作的不同面貌。
如同人形與怪獸相結合的天婦羅花朵裝置形象曾出現于安妮卡·易2015年在瑞士巴塞爾美術館舉辦的個展“數碼唾液7,070,430K”(7,070,430K of Digital Spit)中,只是這一次,它們從透明的薄膜中解放出來,直接與觀眾相遇。而近看作品,其中又充斥著泡沫、石膏、玻璃、管道等雜物,不由得令人與附近的《Plastiglomerate》聯系起來,那塊閃著銀色光芒,仿佛化石板的作品,其名稱“膠礫巖”(plastiglomerate)來自2014年被指認的新型巖石,亦代表了新型塑料廢物與生態系統融合的產物。

“安妮卡·易:數碼唾液7,070,430K”展覽現場,麻省劍橋MIT利斯特視覺藝術中心,馬薩諸塞州,2015年
安妮卡·易常在作品標題中融入哲思,比如《同時行走在兩條道路上》(Walking On Two Paths At Once)《任何改變都會帶來改變》(Any Difference That Makes A Difference)等,她將進化不僅視為一個生物過程,更是與文化、技術和無數可能同時存在的結果交織在一起的過程。在最新的影像作品《每枝珊瑚都托起了月亮的光輝》(Each Branch Of Coral Holds Up The Light Of The Moon,2024)中,她用工作室開發的“空虛”軟件,利用模擬和機器學習技術的糅合來模仿、混合和重新詮釋自己過去十年間的作品,使其成為活生生的虛擬生物。根據佛教哲學,空性的概念反映了一種純粹意識的狀態,從通常定義人類經驗的敘述中解脫出來。該軟件的功能在3D和5D空間之間架起一座橋梁,將有形的感官世界與無限可能性的量子場相互連接。這種二元性反映了藝術家對軀體和量子冥想實踐的參與,探索了物理體驗和量子領域無限潛力之間的交叉。

安妮卡·易,《每枝珊瑚都托起了月亮的光輝》(影像靜幀),2024年 Courtesy of the artist, Leeum Museum of Art, and Gladstone Gallery

安妮卡·易作品在第58屆威尼斯雙年展,2019年 攝影:? Renato Ghiazza
若將進化視為一個動態的、多維的現象,在生活中可能出現的就會是“所有事情、所有地方、所有瞬間”,安妮卡·易覺得自己早期的作品已經打破了生與死、有機與合成、人類與非人類之間的傳統界限。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想法變得更加深入和微妙,特別是當她將技術和數字流程整合到自己的實踐中時,可以看到不同時期的創作仿佛也在進化。曾令許多人印象深刻的2019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亮相的“海帶雕塑”(Kelp Sculptures)像蛹一般懸吊于空中,電子飛蛾時常透露出蹤跡,它們與令人煩躁的電子噪音、氣味共同展現出機械生物的初始階段。“我的作品中總是有令人難以置信的脆弱的一面,許多都用了易腐爛的元素,我對這些變化中可能發生的突變很感興趣,而研究對象包括生物、超聲波凝膠、細菌、藻類、海帶和肥皂?!?/strong>在2021年為泰特現代美術館渦輪大廳創作的委任之作《愛上這世界》(In Love With The World)中,安妮卡·易從梳狀水母、獅鬃菇中獲得靈感,創造了通過高頻無線電波相互響應和檢測的機器,被其成為“需氧菌”,它們猶如透明的水母般在空間中上上下下飄蕩,能夠檢測觀眾的熱特征,有些對人比較好奇,有些則比較害羞,“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是,它們是不可預測的,并且它們有自己的進化空間和時間。它是機械的,但卻能感覺明顯是有生命的,會激發一種敬畏和平靜的感覺,就像在座頭鯨旁邊游泳一樣,我總是很驚訝他們有多大的力量,來平息很多焦慮,有了這些需氧菌,我也能居住在這個奇妙的空間里?!?/strong>

“愛上這世界”展覽現場,現代汽車藝術委任,渦輪大廳,泰特現代美術館,倫敦,2021年 攝影: ? WiII Burrard Lucas
在最近的雕塑和繪畫中,寒武紀的放射蟲(Radio Laria)成為新的靈感來源,“一種自由生活的海洋游擊動物,它們產生了這些美麗的礦物骨架,因此這些雕塑的設計和構造都很精致?!卑材菘āひ妆硎咀约旱难b置是從繪畫中來,而故事就是這片深海古老的時空之門,因而那些裝置似乎懸浮在空間中。裝有電子金屬骨架的透明框架周圍形成一個半透明的表面,光纖沿著身體運行,遵循著原始模型的外貌或像一張精細的網,或收束成厚厚的辮子狀,金屬制成的卷須狀機械臂上覆蓋著透明的丙烯酸元素,緩慢地起伏會再次引發人們對一個“生物”的感受。
與裝置相映襯的總是一汪深邃的池水,安妮卡·易介紹那是非常原始的分娩池,強調了這些新出現的外星生命形式,與之相伴的是一種奇特的香氣,在她看來,出生的那一刻總是伴隨著芬芳和感覺。2019年,安妮卡·易就曾與調香師巴拿貝·費翁(Barnabé Fillion)合作創作名為“傳記”(Biography)的限量版定制香水系列。“如果我沒有做現在以藝術家身份所做的事情,也仍然會作為一個微生物學家或環境律師,或者作為一個與這些問題有著深刻聯系的人,來解決這些問題。作為一名藝術家,推動這些問題是我的工作,但我也有很多其他學科的交流,這就是我喜歡的工作方式?!?/strong>在多個場合的言談中,安妮卡·易都會強調自己所關心領域的繁雜——自然科學、合成科學、人工智能研究,“我們不能真正忽視我們如何受到所有這些不同的系統、想法和信息的影響”。從早期在加州理工學院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網站上瀏覽留言板,找專業人員尋求建議,到2023年推出了 “元孢子”(Metaspore)計劃,親自主導旨在將不同背景和學科的先鋒思想家聚集在一起采取行動的項目,藝術家借助創作將生物圈與技術圈融合在一起的想法愈加成為現實。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年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展覽現場,三星美術館,首爾,2024年
“我喜歡把我的作品放在激進的當下。這意味著我們使用今天可用的技術和今天適用的技術,想象一個現在的背景和敘述。這是關于現在的,以及我們如何與機器、算法和今天的發現共存,因為這是真正重要的。現在發生的事情才是重要的。”安妮卡·易強調與多學科專家廣泛合作也意味著要抵制停滯不前的誘惑,積極參與最新的音樂、書籍、時尚和文化變遷。就在今年2月,她還作為Josep Luis Sert 藝術實踐者在哈佛大學藝術、電影和視覺研究系 (AFVS) 進行了為期三天的公開講座、學生研討會和課堂參觀。在藝術家看來,這是一種保持內心生活充滿活力的方式,確保自己對重塑和轉變保持開放的心態。不僅要放松對身份的控制,也不必承擔必須適應預定模式的負擔,從而得到更大的開放。值得一提的是,以科幻小說為代表的文學讓安妮卡·易深受影響,杰夫·范德米爾(Jeff VanderMeer)的《湮滅》(Annihilation)三部曲中的無邊世界、特德·姜(Ted Chiang)的哲思與詩意、拉里薩·賴(Larissa Lai)在《咸魚女孩》(Salt Fish Girl)中的想象,甚至對氣味探索的關注方式都為她帶來了更多創造的可能。
“今天的藝術家不再是我們所擁有的神話中獨尊的天才。從來沒有誰在什么時候真正準確地描述過一個藝術家是什么。對我來說,藝術家是創造性活動的中心。因此,與這些非常強大的團隊合作非常重要,與人工智能合作當然也是如此?!?/strong>安妮卡·易的實踐探索了不斷變化的邊界,一個材料、生物和算法相互作用的生態系統正在被她創造出來。
注釋:
[1] N. A. Takahata, "Genetic Perspective on the Origin and History of Humans", Annual Review of Ecology and Systematics 26(1):343-372, November 2003.
*若無特殊標注,
本文圖片由藝術家、三星美術館、
Esther Schipper、Gladstone Gallery提供
? Anicka Yi / VG Bild-Kunst, Bonn 2024
-
正在展出
“安妮卡·易:另一種進化,或置身其中”
Anicka Yi
There Exists Another Evolution,
But In This One
三星美術館,首爾
展至12月29日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