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將展出
跬步與徘徊:隋建國
Dimensions Indefinitely Variable:
Sui Jianguo
1974 – 2024
出品人
孟憲偉
策展人
喬·馬丁·林·黑爾
李佳
主辦
西海美術館
隋建國藝術基金會
展期
2024.9.29 – 2025.2.28
地址
西海美術館
西海美術館將于 2024 年 9 月 29 日舉辦著名雕塑藝術家隋建國 50 年大型回顧展“跬步與徘徊:隋建國 1974–2024”。在藝術家的家鄉青島呈現其從 1974–2024 年 50 年間的成長經歷和發展軌跡,以本次大型的藝術家個案研究展示中國現當代雕塑藝術發展歷史。
此次展覽是西海美術館關注青島籍藝術家項目的首場展覽,將首次啟用美術館全部展廳舉辦個展,致敬從青島走出去的藝術家。通過聯動室內外展覽空間,展出藝術家隋建國的 280 余件(組)作品,以及7個系列的文獻組合,更有 3 組系列作品首次披露。
1974 年,18 歲的隋建國在青島追隨劉棟倫老師開始正式學習中國山水畫。此時他的社會身份還是青島國棉一廠的青年工人,要到四年后才開始在夜校系統學習報考美術院校所需的素描、色彩等寫實造型技巧,復一年因工作調動進入當地文化館,接觸雕塑藝術,遂決定以此作為人生志業,次年成為山東藝術學院雕塑系的新生。此次回顧展首次將 1974 年,而非藝術家初涉雕塑創作或考入藝術學院的時間,追溯為其創作歷程的開端性時刻。

隋建國
《擲鐵餅者》,1998
大理石雕刻
高 172 cm
作為中國當代藝術最早的參與者之一,隋建國和他的同代人的經歷是特殊且不可復制的,他邁出的每一步都同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巨變深深相關,可謂命運與共。這也塑造了他復雜和多重的身份、理念和工作線索:理性原則和心理因素、自傳性與社會性、觀念和具身、規定與偶發、雕塑的媒介傳統和當代藝術的開放探索……在諸種方向上他均有思考和踐履,這也讓他的創作軌跡間或顯現為不同序列之間的橫跳、激變、折返甚至是重寫。如藝術家所言,在長時段來看,自己的藝術生涯正像是“跬步與徘徊”:沒有終點,只是過程,沒有絕對的抵達,只有無限的重來。

隋建國
《時間的咒語(局部)》,2024
電機與金屬球、鋼架
西海美術館定位于當代藝術,在關注前沿藝術動態的基礎上,植根青島當地的文化環境,關注青島籍藝術家的項目將以此次展覽為開端,并持續舉辦。通過藝術的力量,傳播青島聲音,講述中國故事。
展覽將展至 2025 年 2 月 28 日,更多展覽信息將于西海美術館官方平臺陸續發布。
關于藝術家

隋建國 1956 年生于山東省青島市,1984 年畢業于山東藝術學院美術系,獲得學士學位,1989 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獲得碩士學位。現居住和工作在北京,為中央美術學院資深教授。
隋建國被評論家譽為“在觀念主義方向上走得最早也最遠的中國雕塑家”。隋建國在自己四十多年的藝術實踐中對創作觀念、作品形式、媒介選擇、時空經驗等多個方面都有深度理解和認識。他的雕塑將觀念與形式巧妙地結合在一起,作品多以大的尺度感給人以感官上的沖擊力。
藝術家早期的雕塑作品帶有很強的符號性,這些符號大多與社會、歷史的特殊記憶密切相關。隨后,他的創作逐漸拋離了個體的身份,創作進入了更為宏觀的視角,從中可以看到一種對時間與空間概念的文化探索。同時,他也成功地將雕塑帶入一個全面反省中國現代性的藝術實踐中。無論是早期的現實主義作品,還是后來創作的“中山裝”、“恐龍”等經典形象,都是在中國本土的知識譜系和文化經絡中尋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途徑與方式,具有明顯的知識分子氣質,流露出嚴肅的社會批判立場和人文道德指向。此外他的創作還涉及影像、公共行為等領域。2008年以來逐步將精力集中,以手捏泥并以 3D 數字技術放大打印成為作品。
隋建國曾多次參加群展和個展,其中包括 2019 年北京民生北京民生現代美術館的《體系的回響:隋建國1997-2019》個展,深圳 OCAT 的《體系:隋建國2008-2018》個展,美國洛杉磯郡里美術館群展《物之魅力》,2017 年法國巴黎大皇宮群展《羅丹百年大展》,2014 年于紐約中央公園展出的《隋建國:盲人肖像》、2012 年大英博物館的《隋建國:擲鐵餅者》、新加坡當代藝術博物館《禁錮與掙扎》、2011 年荷蘭海牙雕塑美術館的《海牙天下》,以及 2013 年德國法蘭克福《城堡中的花園——第九屆巴騰貝格雕塑雙年展》,2012 年上海當代藝術館《重新發電——第九屆上海雙年展》,2010 年上海世博會世博軸雕塑展,2007 年臺北當代美術館的《流行的意》, 2006 年大都會博物館《匙:中國當代藝術》等。
關于策展人

喬·馬丁·林·黑爾
Joe Martin Lin-Hill
喬·馬丁·林·希爾博士于 2013 年至 2023 年擔任紐約州布法羅 AKG 藝術博物館副館長。他在任期間曾負責管理博物館的多個部門,同時領導包括戰略規劃、經濟影響研究、建筑擴建和翻新規劃、公共藝術項目和創新實驗室在內的各種項目。他曾組織并策劃多場重要展覽,如《電影劇本:動畫世界中的生活》(本展為首次對國際當代藝術中的動畫實踐進行全面深入的歷史調查)和《羅伯特·印第安納:雕塑回顧展》(本展回顧了這位著名波普藝術家的整個職業生涯,并介紹了此前不為人知的晚期杰作)。
在加入布法羅 AKG 之前,林·希爾創辦了自己的管理和策展咨詢公司。2005 年至 2008 年間,他曾任蘇富比拍賣行于紐約舉辦的泛亞當代藝術拍賣會的首席顧問,該拍賣會最早將中國當代藝術推向了國際舞臺。他也是 2007 年威尼斯雙年展策展團隊的成員,該展覽由羅伯特·斯托爾(Robert Storr)擔任主策劃人。林·希爾在紐約大學美術學院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在哈佛大學獲得學士學位。

李佳
李佳是一名生活在北京的獨立策展人,寫作者。她的策展實踐關注參與式藝術、空間和社會實踐、以及中國當代藝術歷史的再敘述。李佳曾任泰康空間高級策展人,佩斯北京畫廊副總監。她近期主要策劃展覽包括“步行指南”(長征獨立空間,北京,2023)“空間三種@云雕塑學術邀請展”(松美術館,北京,2023)、“張曉剛:蜉蝣”(龍美術館,上海,2023)等。
她于 2017 年獲第一屆 Hyundai Blue Prize創意能量獎,于 2021 年獲亞洲文化協會(Asian Cultural Council)獎助,于 2022–2023 年期間任德英基金會策展訪問學者。她的藝術評論曾發表于《Artforum》《AsiaArtPacific》《Flash Art》《YISHU》等刊物。李佳畢業于北京大學法學院和經濟學系,獲法學及經濟學雙學士,后就讀于北京大學藝術學院,獲美術史碩士。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