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托馬斯·薩拉切諾:共生”特別互映項目:
在西班牙語中,“algo”意為“某物”,“rhythm”(節奏)一詞源于希臘語的“rhythmos”,意思是“以強弱元素的有序相繼或相反或不同條件地出現為特征的運動”。托馬斯·薩拉切諾“共生”展覽作品《算法·韻律》(Algo-r(h)i(y)thms)中每一個聚合的節點都指向微觀與宏觀現象的不同混響頻率。 觀眾像蜘蛛一樣穿梭于蜘蛛網,觀看、觸摸、聆聽,在這個相互聯系、近乎世界的網絡中,感知存在的片刻。正如藝術家托馬斯·薩拉切諾所言,這件作品“結合了聯覺形式感知過程,我們希望邀請觀眾嘗試從視覺轉換到聽覺,從聽覺到觸覺,進入一段循序漸進的旅程。” 我們也邀請了不同領域的藝術家展開跨界合作,蜚聲國際的當代舞藝術家陶冶攜陶身體劇場,通過身體律動與薩拉切諾的作品展開對話;8月28日,中國新音樂藝術創始人龔琳娜、老鑼將以聲音藝術實驗介入巨型網絡景觀《算法·韻律》,演繹聲音作品《算法·韻律—回響》。2010年,由老鑼作曲,龔琳娜演繹的《忐忑》登場,作為一首掀起普羅大眾狂歡的“神曲”,即便在嬉笑怒罵和熙熙攘攘的娛樂泡沫中,《忐忑》的先鋒、前衛、野心昭然若揭,這毫不屈從于當代流行樂馴化的中國樂句顯得如此動人心魄!
當這些沖破窠臼、逃離藩籬的樂句與6800立方米網狀景觀的聲音裝置相遇,當《忐忑》再次在《算法·韻律》這個放大的弦樂系統中響起,當我們“化身蜘蛛”,在“人類-蜘蛛-宇宙”的共生命運下,又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托馬斯·薩拉切諾。由藝術家、紐約/洛杉磯譚雅·博納達畫廊和柏林紐格赫姆施耐德畫廊提供。《算法·韻律》非常視覺化,你可以“play”(演奏)它,振動器在地下振動,這是一種無聲的樂器,我們無法聽到低于人類感知范圍的聲波,但蜘蛛能感知到更微弱的振動,因為它結合了聯覺形式的感知過程。
這件作品我們希望邀請觀眾嘗試從視覺轉換到聽覺,從聽覺到觸覺,這是一段循序漸進的旅程。每個人都可以參與到這種發聲之中,這是一種共生合鳴——大家一起演奏、相互共生、聽見彼此,共創樂曲。龔琳娜:
在這個世界,人以自己為核心,但實際上當你進入蜘蛛的世界,就沒有人了。要把小我放開,世界不是只以自己的眼光來看的。如果我們不帶有很多自己輕易的評判,你的世界就會想象力巨豐富,進入到這樣一個藝術作品中,就無我,無人。
歌者、中國新藝術音樂創始人。她研究中國戲曲不同流派不同行當的唱腔、不斷采風學習各地民歌。龔琳娜將中國傳統聲樂技巧融會貫通,形成別具一格的唱腔與多元的藝術風格,一種嶄新的具有中國當代精神及世界性的聲音。2010年,一曲《忐忑》紅遍大江南北;她演繹的24節氣古詩詞、《山海神話》被認為既傳統又當代。龔琳娜還發起“聲音行動”,致力于中國聲樂的傳承與傳播。
老 鑼
出生于德國慕尼黑,中國新藝術音樂作曲家。他把中國和歐洲兩種文化對自己產生的影響,融入到音樂創作中,成就了獨樹一幟的音樂風格。他的作品,破除即有音樂風格的界限,基于中國文化精髓之根,立于中國藝術音樂創新之上。其中最知名的便是《忐忑》;他的作品還包括2014年為香港中樂團和湖北編鐘樂團創作的《鐘樂和鳴》;2015年為屈原的楚辭《九歌》創作了大型清唱劇《中華安魂曲》等。高榆楠 何美琳 翟羽西 林靜 劉方魯月明 石娛赫 宋丹 萬思妍 王春然 王少為 魏薔 楊杉 張康康 周麗陽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