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樂未央,樂在何處?
樂在雄渾、樂在蒼勁、樂在生機勃勃,
樂在對藝術有十分的敏感。
8月15日,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美術作品收藏和捐贈獎勵項目“長樂未央——馬玉如的藝術與心脈”展覽在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本次展覽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繪畫藝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附屬中等美術學校承辦。中國美術學院圖書館、浙江自然博物院、杭州市雕塑院、中國美術學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共同支持。展覽不僅是對馬玉如老師數十年藝術創作與教育生涯的全面回顧,更是對其獨特的藝術語言與教育理念的深入探索。

中國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金一斌代表學校接受馬玉如老師無償捐獻的51件油畫、水彩、素描作品,并向他頒發捐贈證書。
中國文聯副主席、浙江省文聯主席、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許江,中國美協副主席、浙江省美協主席、中國美術學院院長高世名分別講話。


馬玉如老師從臨摹到創作,從摹寫到意寫,逐漸化合而成自己的語言,化合而成山壑疊翠、云霞滿天的大風景的卓然氣象。這種氣象中存有油畫的滿目風采,又有中國山水的渾茫氣象,還有印象派冷暖互補、紅綠相生的色韻。所有這些,組成了馬玉如老師的中國式風景的蔚然大觀。既有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華彩,又有夕陽如火、山川如染的濃烈;既有默然成醉的靜氣,又有抗懷千古的浩氣。在今天油畫語言趨于單一化的情境中,馬玉如老師的這一方法實戰很值得我們的學習和借鑒。這也正是“長樂未央”的真正意涵。

馬玉如老師不僅是一位成就毋庸置疑的藝術家,也是深受學生敬仰的老師。從1955年留校任教附中開始,受教于他的學生無數,許多已經成為中國美術界的中堅力量。在學生們的眼中,馬老師瘦弱卻堅定的形象從來不曾改變。馬老師尊重師長、關愛學生,同國美歷史上的許多先生一樣——“半生為師,終生為徒”。這些老先生們素樸而清白,他們的聲名或許并不顯赫,卻格外有一份驕傲和尊嚴。馬老師一生低調做人,盡心做事,傾心育人,從不參與藝術界的紛紛擾擾。退休后,他更安居一隅,在這一片湖山之間照見自己的內心,構建起自己獨立的精神世界。這一方天地寧靜雋永、興味悠長,安安靜靜,也干干凈凈。國美這樣的學術大家族,擁有這樣的長者,是一種幸運,更是一種幸福。


中國美術學院
,贊8
馬玉如老師早年師從倪貽德、蘇天賜、胡善馀、關良諸先生。他的學習正是新中國初創時期,濡染著這個豐繁時代的文化上的印記。既重素描的造型基礎,又強調油彩的風色;既重時代生活的采擷,又重詩性傳統的積累。馬玉如老師是新中國培養的第一代油畫家、美術教育家,他品行高尚,畢生精力投入新中國油畫教育事業,桃李滿天下。先生為人低調,盡管在油畫創作上孜孜不倦,成就很高,但因不喜宣傳,很少舉辦展覽。
本次展覽是馬玉如先生從藝和從教以來的首次個展,共展出油畫、水彩作品123件,輔以素描、手稿、文獻、視頻資料,完整展現其繪畫語言的探索、教育教學的思考。

“長樂未央——馬玉如的藝術與心脈”座談會于當天下午在中國美術學院南山校區舉行,此次座談會由封治國教授主持。
據悉,展覽將持續至9月15日。
展覽現場












部分展覽作品

《川西途中》 紙板油畫 50×60cm 2011年

《迎年》 布面油畫 50×61cm 1994年

《瓶花》布面油畫 46×38cm

《遠航》 紙本水粉 36.5×38.5cm

《群峭摩天》布面油畫 58×63.5cm

《草原峽谷》紙上水彩 26.5×26.5cm 1962年

《芳華》 布面油畫 45×54cm

《自畫像》紙本油畫 37×47.5cm

《西湖之冬之一》紙本水彩 19.5×22.5cm 1950年

《素描技法》示范圖

馬玉如
祖籍浙江上虞。1931年出生于杭州。
1948年7月-1949年8月在杭州西湖藝術研究所學習,啟蒙于倪貽德先生。1949年9月考入國立藝專(中國美院前身)繪畫系,受教于蘇天賜、胡善馀、關良等諸位先生。1955年畢業留校。
應美院附中副校長夏子頤先生之邀,去附中任教并擔任專業教研組組長。1978-1983年任教于油畫系。
1984-1986年任附中校長。1985年獲浙江省教育成果獎。
1988-1991年在油畫系任教至退休。1991年赴法國、阿爾及利亞進行藝術考察。1992年獲國務院“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和終生津貼。
專著《素描技法》由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庫爾貝》由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在專業刊物發表《油畫技法》、《談素描》等論文。油畫創作曾參加全國油畫展及日本、東南亞等地畫展。
學術主持
許江、高世名
展覽總監
余旭鴻
項目統籌
鄔大勇、張俊、俞芳秀、劉瀟、郭健濂
策展人
翁楨琪、夏商周、馬寧
執行策展
王寧致、王安安
藏品管理
竇亞杰、趙怡
展覽執行
蔡可成、盧明輝、王瑾、張懿、薛佳音、張耀瑋、唐千、洪萬里、陳果、何應杰
紀錄片
唐萌、高鴻飛、柳林辰、高晟翔
行政統籌
王劍紅、陳衛青、潘洋
宣傳公教
方舟、劉楊、胡心云、賈毓秀、朱羚
視覺形象設計
王佃剛、張恩千、杜雷凱、徐邦成
展覽制作與執行
張順禮、惠干源、吳憾
制作顧問
賈宏宇
志愿者
俞海天、趙貝寧、范冰冰、常景然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