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和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層疊的年輪”糧倉藝術展于烏鎮糧倉開幕。中國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家協會主席高世名,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烏鎮旅游創始人陳向宏,頂度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瑜講話。開幕式由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鄭靖主持。

開幕式嘉賓合影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夏文莉,中國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特級專家、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楊奇瑞,烏鎮戲劇節發起人孟京輝,烏鎮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浙江頂度景區管理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中國美術學院相關二級學院師生、職能部門負責人、展覽策展團隊、參展藝術家和媒體嘉賓共聚烏鎮,參與此次藝術盛會。

中國美術學院院長、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美術家協會主席高世名
在一個小鎮上會發生什么?它可以發生任何精彩或者偉大的事情。文化烏鎮打出了一個很有野心的slogan——“一個小鎮的文藝復興”。它是一個小鎮的文藝復興,它更有可能成為“從小鎮出發的文藝復興”,而藝術倉庫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的節點:這里以前是糧倉,在中國美術學院與烏鎮雙方的合作之下華麗轉身,從果腹的糧食發展成為心靈的資糧——文化藝術是心靈的資糧,同時也是人和社會發展的資糧,是原創性的推動力量。
中國美術學院一直倡導“無墻的學院”——一個沒有圍墻的學院,我們要扎根中國大地辦教育,直面社會現場搞藝術。而藝術倉庫就是中國美院與烏鎮這座美麗的江南小鎮共同合作的重要平臺。
今年,在浙江幾乎有一場雕塑運動:全國美展的雕塑展區設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了一個非常精彩的雕塑大展,烏鎮又陳列著雕塑與公共藝術的藝術倉庫,可以說此刻全中國雕塑的中心是在浙江。
雕塑在烏鎮要呈現出更開放的視野。首先是向歷史開放,無論東西,我們要追求藝術史上的“無條件的偉大”。朋友們,古典和當代從來分不開,歷史從來是循環往復,歷史甚至是從當代開始往后倒敘的。同時,我們要回應與致敬一百多年前那些激進的形式主義探索,它們已經融入了20世紀現代藝術的感性基因,而它的先聲,正是從雕塑開始的。
其次,要向當代開放。當代雕塑的起點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約瑟夫·博伊斯從納粹焚書的火堆中搶出了一本雕塑畫冊,那是一本具有古典精神的現代主義雕塑家林布魯克的畫冊。博伊斯從中讀到一種面向共同的節日的形式意志,并且從中生發出社會雕塑的觀念。社會雕塑要雕塑社會,是要創造新社會,這是一種偉大的藝術實踐,是社會的藝術,一種social work。
最后, 我們要向未來開放,面向新科技、新媒體,進行一種積極的探索實驗。我們要向此刻開放,面向今天中國人真實的生存狀態,面向我們的社會現實,當代人的身心狀況,復雜的心性與命運。
面向歷史、未來和當下,要開展出一種開放的雕塑實踐,烏鎮藝術倉庫恰恰承載了這樣一種開端性的使命。因為烏鎮是中國的烏鎮,也是世界的烏鎮,它聯通著整個世界。在江南水鄉里竟然有面向全球的世界互聯網大會、國際烏鎮戲曲節、詩歌節、音樂節!烏鎮的文化實踐是“glocal”的典范,是一種“就地國際化”——“全球思考、本土行動;本土思考、全球行動”,這兩者相互結合,互相砥礪。我認為,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大地上的每一個角落都應該是豐富的、開放的,而烏鎮正是一個非常有前瞻性的樣板。在烏鎮,我們不但看到傳統文化、水鄉風情,而且互聯網的經濟、科藝融合、數字文化的新生態也將在這里展開,這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成功案例。
朋友們,雕塑與公共藝術只是一個開始,無論是孟京輝、黃磊發起的戲劇,還是音樂、詩歌、時尚設計、數字藝術,我們期待著在所有領域與同志們共創。讓我們的藝術落地生根,讓我們的事業四通八達!

中國旅游協會副會長、頂度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烏鎮旅游創始人陳向宏
陳向宏回憶在烏鎮長大的童年:夏天是收夏糧最熱鬧的季節,出了門是烏鎮最寬的河流,就在糧倉之外,而今,糧倉成為藝術展示的生動現場。他認為,烏鎮從觀光小鎮的轉變,最后必須要靠文化,要走入文化市場。是“生活力”指引著烏鎮從觀光小鎮到度假小鎮到文化小鎮的對藝術不斷探索與發展;是藝術之夢,賦予烏鎮在“層疊的年輪”中,發展內在的靈魂的力量。
木心說:“藝術本來也只是一個夢,不過比權勢的夢、財富的夢、情欲的夢,更美一些,更持久一些。”這個藝術之夢,是賦予烏鎮在“層疊的年輪”中,發展內在的靈魂。他希望所有從中國歷史中留存下來的古鎮,都可以以文化的力量振興,希望這些藝術活動能夠讓人們更有尊嚴、更有審美地看待這個世界。

陳瑜回顧了烏鎮旅游自1999年保護開發至今的二十余載的歷史。烏鎮始終堅持“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提升旅游的品質與內涵,以實現“一個小鎮的文藝復興”為目標,致力于打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名片。至今,烏鎮已成功舉辦十屆烏鎮戲劇節、兩屆烏鎮當代藝術邀請展、烏鎮國際未來視覺藝術計劃等一系列國際文化盛事,不斷探索在地藝術的呈現方式。在這片充滿文藝氣息的土地上,當代藝術正在為生活方式填進別樣的色彩,生活亦成為了藝術創作的靈感之源。
自2022年舉辦第一次糧倉藝術展以來,文化烏鎮與中國美術學院攜手走過了兩個春秋,每一次藝術的碰撞都為烏鎮這片古老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和靈感。「藝術倉庫·烏鎮」的成立,不僅推動了烏鎮本土文化的繁榮發展,更著眼于青年藝術人才的培養、本地居民的藝術修養提升以及社會美育的普及,開展多維度的探索與實踐。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黨委書記、副院長鄭靖主持開幕式

嘉賓接受媒體采訪

展覽的主題為“層疊的年輪/LAYERED GROWTH RINGS”。光陰的流轉,如露亦如電,似夢幻泡影,還會留下什么。在物質世界中,層疊的地質和生命體年輪的印記是時間的見證者,沉淀著自然與環境變遷演化的進程,記錄著生命的軌跡與生態交互的共生,這些加密過的信息,是我們解讀自然、時間與生命的重要線索。





展覽現場
或許“層疊的年輪”這形而上的比喻和獨特的內觀方式可以給我們答案,在這綿延而復雜交錯迷宮中,是個體心靈深處的層層累積和疊加,承載社會和文化演變的痕跡,標記過去與此時連接的體悟,記錄生命的交織與成長,生命經驗的沉淀和凝積,也是寄希于未來的透鏡和向度,雕塑和編織了每個人內?中的獨特內在景觀。

展覽現場
展覽共計展出51位藝術家的65件作品,展覽包含雕塑系,以實物形態探索材質與觀念的結合,呈現對現代社會、個體身份的深度思考;公共空間藝術系則聚焦于空間互動與社會議題,通過裝置藝術引發觀眾對環境、時間與個體關系的重新審視;纖維藝術系利用傳統與現代材料,編織出時間的層次與文化的深度,傳達對生命、自然的細膩感悟。這些作品不僅展現了藝術家們的精湛技藝,更激發了觀者對生活、時間、自然與未來的深刻反思,共同編織出烏鎮這片藝術土壤上新的文化年輪。

展覽現場

展覽場地主要設置在烏鎮糧倉,部分裝置作品將延展至西柵景區的公共空間展出。糧倉原為20世紀60年代的烏鎮糧管所,在中國美術學院與烏鎮雙方的合作之下華麗轉身,改造為具有綜合功能的現代展示空間,從果腹的糧食發展成為心靈的資糧。

烏鎮糧倉
雙方合作不僅限于室內空間的利用,更致力于將藝術之美延伸至戶外,實現與烏鎮自然景致、古樸街巷的和諧共生。為此,部分裝置藝術作品陳列于西柵景區的公共空間日月廣場與升蓮廣場,這些室外展區成為連接藝術與觀眾的獨特橋梁,讓藝術真正走出傳統展覽的框架,融入烏鎮的日常風景之中。

展覽現場
2024“層疊的年輪”糧倉藝術展是「藝術倉庫·烏鎮」的第三次探索。2022年,由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國美術學院共同發起了融合了文化、藝術、旅游的當代藝術機構——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藝術倉庫·烏鎮」(CAA Armory·Wuzhen),以藝術普惠大眾為己任,構建當代藝術多維度可持續發展機制。藝術倉庫將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邀請國內外藝術院校積極參與,創造一個持續有效的藝術平臺,持續活化藝術倉庫空間并擴大烏鎮藝術倉庫的國際影響力。

展覽現場
文化啟迪心靈,藝術融匯生活,除了藝術作品的展示,本次糧倉藝術展還將在展覽期間舉辦一系列公共教育活動,從美學理論課堂到親手實踐的體驗,通過這種深度參與的方式,激發自身的創造力與審美感知。讓藝術的種子在每個人心中生根發芽,不僅促進烏鎮本土文化的繁榮發展,更促進了社會整體美學素質的提升,達到真正的美育共享。

在烏鎮,藝術與生活不是并行線,一絲一縷交織成一幅幅生動的織錦,一磚一瓦都蘊含著文化的溫度與創新的力量。烏鎮糧倉作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不僅收藏著歲月的故事,也孕育著未來的夢想,它見證了“步履環境”中的深思熟慮,“游牧的種子”中的自由探索,以及今年“層疊的年輪”中對時間與生命的深刻領悟。




展覽現場

烏鎮風光
中國美術學院與文化烏鎮之間的深度合作,不僅是一次藝術與地域文化的深度融合,更是對“無墻學院”這一教育理念的生動詮釋與實踐。雙方攜手,打破了傳統學院高墻的限制,將藝術教育的觸角延伸至社會的每一個角落,讓藝術連接人心、啟迪智慧。
這一校地合作的創新模式,不僅致力于社會美育的普及與深化,更通過打造一系列生動而豐富的藝術現場,讓藝術真正融入烏鎮的日常肌理,成為推動社會進步與文化繁榮的強大動力。
展覽時間:
2024年8月5日-10月27日
展覽地點:
烏鎮·糧倉
主辦單位:
文化烏鎮股份有限公司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學術主持:班陵生
項目策劃:鄭靖
項目總監: 邱建衛
展覽總策劃:余晨星
策展團隊: 郭耀先 阮悅來 姬廣建
項目統籌: 寇樹德 楊端晨
策展助理: 尹寶 張文權
參展藝術家:
鐘曉毅、徐夢怡、王宛藍、尚龍、宋宗浩、楊旭芳、曹珮瑜、林子琪、趙梓妤、徐城、胡剛帥、林巳琦、彭胤瑞、余婕、彭樂樂、張鑫怡、王子璇、鄒來旺、苑文棟、楊寧、申志聰、李修能、黃千千、鄭覲文、武希文、蘇伊杰、年澤宇、謝易澄、盧靖、張博?、唐子芊、吳佳馨、王子若、蕭瀟、胡臻真、梁斯媛、陳映彤、邢馨心、曾旎、倪梧桐、孫成巖、葉澤光、羅詩琳、倪辰、林上通、劉舸帆、應小亮、陳怡穎、湯治澄、曾朝煒、ZHENG YE
預約小貼士:
1. 展期:2024年8月5日—2024年10月27日,每周一閉館。
2. 入場方式:需提前實名制預約入場。烏鎮景區旗下酒店住宿客人憑房卡免預約進入。
3. 開放時間:13:00—20:00(19:00停止預約,19:30停止入園)
4. 地點:烏鎮·糧倉(烏鎮西柵景區東門外-環河東路29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