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新展 | 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香港
日期:2024-07-30 09:56:54 來源:可以藝術公司
展覽
>本周新展 | 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深圳、成都、香港
藝術家周陽明拋棄了那個如樂高模塊一樣,可拆可組的淺表世界,那么,如何以藝術獲得救贖?將自我擲向虛無的解構無法救贖,虛假亢進的競爭也無法救贖,他選擇了第三條通往救贖的道路——建構內在的無限性。在清理完淺表的標簽后,讓欲望與強求的意志都隱沒,在消除目標的層層構建之中,將內在頻率推至極限,消除與構建在同時發生,遮蔽與真相,也在同時呈現。本次展覽的三位藝術家呂巖、吳尚聰和蕭文杰,都不約而同地強調作品的“物質性”,這并非傳統繪畫的結果或者藝術史的審美,而是藝術家工作的停止本身的物質性。邵宇軒,2005.8.15 出生于福建福州,現就讀于倫敦藝術大學坎伯韋爾學院繪畫系本科,工作生活于英國倫敦。展覽由鮑棟策劃,在畫廊主展廳呈現其近年來創作的17件重要作品。鄭雪通過用針線來縫補作品,試圖模仿對媽媽勞作的記憶,從中她想要揭示的也正是遮蔽在女性日常勞作背后的脆弱與刺痛。但在另一方面勞作也天然的帶著一種美感,這也使得她的作品在品相上變得素雅和和諧,而這些所有想指涉的痛感也因此被素凈的坯布“擰巴”成了的一顆一顆的疙瘩,它們呈現出一種久經勞作的皮膚質感,散發著米黃色或米白色的呼吸,這似乎也成為了傳統家庭關系中女性的一種寫照。葉恒貴默默地畫了很多物。在2014年至2024年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葉恒貴繪畫手法的推進和變化,看到形式的逐步精簡與高度概括,但不變的是物的主題,是穩定的風格調性與時間的永恒感,以及閃爍在物的縫隙之間光影的微妙節奏。本次展覽參展的六位藝術家均使?前?所述的“類轉譯”繪畫?作?式進?創作,并各異的地體現出“勘誤”過程中多樣的個?標準與話題關注,讓作品的呈現沒有終點,作為圖像的繪畫在與觀者交互和更?泛的社會化討論中持續延展,同時討論與思考繪畫本體在當代語境下狀態和可能性的多種參考。長期工作生活于深圳的藝術家譚荔潔一直試圖在創作中厘定自身與這座城市的關系。以傳統藍曬顯影、手工縫紉和定格動態影像制作等頗具手工質感的方式,譚荔潔為都市生活經驗重新賦魅。她尤其擅長從細微處展開觀察和實踐,比如勒杜鵑花的姿態和滂沱大雨的濕度。宏大的歷史變遷和滾滾而來的生活洪流經過個人敘事的濾鏡,變成舉重若輕的詩意表達。本集展覽中,葉洲的學生時期的作品《傣族姑娘》和他37年后的最新作品共同展出。前者體現了80年代末中國美術處在突破思想藩籬的大環境,后者展示了藝術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性的探索。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龍美術館(西岸館)策劃新展“與時代同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特展”,精選近150件作品呈現給公眾。展覽以新中國美術創作的主題為線索,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巨變:建設新中國”主要選取了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美術創作中以建設新中國為主題,反映新時代、新題材的作品;第二部分“回眸:革命的時代”則主要展示了表現革命年代和戰爭主題的作品,是對過往革命歷史的回望。作為2024年第四屆“外灘藝術季”的重要部分,展覽將呈現威廉·韋格曼一系列與其寵物犬合作的代表攝影作品,作為藝術家重要創作媒介的寶麗來20x24大畫幅相機也將伴隨本次展覽首次與上海的觀眾見面。本展覽希望為人們提供一扇了解東南亞當代藝術的窗口,在這里,神話、傳統、身份、歷史和文化遺產等觀念被積極探討。方陽與馬漓澧的創作,雖然都與自然和人類有關,但他們倆好像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邊是樸素,一邊是神秘;一位深入生活,一位超越生活。雙個展讓我們可以同時從不同視角去關照我們與自然、與宇宙之間的關系。丁至、馮山、堀奈奈美、劉一妙、欒天明、王韻堯、李美娟繼“呼吸”和“氣味”系列展覽之后,藝術家洪禎佑即將于 GALLERY FUNC 迎來其在中國大陸的首次個展“觸感”。以最為基本的五種感覺官能為出發點,洪禎佑近年來的創作表現出對身體、知覺及潛在生命能量的深入探掘。展覽將呈現仝紫云基于傳統寫實繪畫上的新視角,藝術家通過細膩的寫實風格和對物體的靜默觀察,重溫油畫的歷史形象,探索與客體對話中的智性與靈魂。展覽將呈現段建偉、賀勛、葉慶、Marius Ghita 這四位藝術家共20余件作品。曾長航個展”不僅是對曾長航多年藝術成果的展示,更是對時間、記憶與風景主題在視覺與哲學層面上的一次深入探討。廣東美術館希望通過本次展覽,帶領觀眾一同感受時光的流逝和生命的短暫,思考人與自然的密切關系以及生活的本質意義。許東生的作品堅持以當代繪畫作為審視焦點和主要介質,通過個體的視角重構記憶和經驗,反思社會歷史和文化結構中的問題。在許東生的作品中混雜著記憶與現實,時間與空間,個體記憶與集體記憶,經驗與體驗的多重關系。勞大倫的開端是勞家輝與Lodtalad重疊意志,那么作為肉身人勞家輝便是這里以外的區域。在過往的日子中,被遮掩的勞家輝也在實踐更多的嘗試。雖說勞家輝本身也對網絡文化十分感興趣,但他認為自己存在某些身份只是為了匹配某些場景的需要。他作為一個完全的人類,自身情緒、體感、生命流動是尤為重要的。本次展覽將發掘這些知覺和情感的流動。把勞家輝作為一個完整的人類,整合其自幼兒時期起發生的美術知覺;把勞大倫放置在勞家輝生命中的其中一個部分,看成一個板塊來敘事,探討人類在完整生命中更多的可能性。在侯逸杰充滿活力的藝術探索中,他專注于將提取自當下現實困境的感受和情緒,和中國文化中的歷史、傳說、寓言和軼事加以結合,并轉換為灑逸精準的筆觸,從而制造出一個在廟堂、山林和江湖秩序間相互拉扯的張力空間,并且更為復雜地加入了探險的主題。通過對這一空間和其中各式人物行動的呈現,侯逸杰試圖探討人性無法被簡化的不穩定狀態,個體始終必須在與外部環境的摩擦中為自己進行選擇,只傾聽內在的聲音,擺脫對教條和規訓的盲從;藝術家的職責不是對個體選擇做高高在上的評判,而是更為細膩客觀地為觀者呈現其中的復雜性。借由一場對月亮的誤讀,我們開始尋找一個從更廣袤的視角看過往天文學家、當代藝術家及考古學者之間獨特的人文契合點。就如同月球影響著大海的潮汐以及多種地表生物的行為一般,無論是藝術家個性、生活趣味、作品面貌還是個人觀念,都帶著一種節奏和周期性,傳遞著或多或少的象征和隱喻,甚至關于自然和宇宙的反思。從月海的命名出發,我們試圖以浪漫的方式重新審視對海洋與月亮的已有認知。這是一次邀請23位藝術家與我們一起觀月并對話的實驗,同時也是一場與觀眾共同參與的卡牌游戲。在此實驗場之中,擬人化的海與擬物化的人,共同以全新視角探索并續寫對月海的獨特觀測。展覽策劃從藝術品保護和修復的學術性視角切入,由包括著名藝術品修復師辛齊亞·帕斯夸里(Cinzia Pasquali)在內的該領域專家共同展開。帕斯夸里以對凡爾賽宮鏡廳和盧浮宮阿波羅長廊的修復而著稱。兩位藝術家分別是來自中國杭州的楊揚和美國佛羅里達州的諾亞·德萊達,通過獨特的藝術語言和感悟,為我們呈現了一場剛柔并濟兼跨文化地域的視覺Happy Hour,讓大家在炎炎夏日,以輕松的心情欣賞仔細的藝術創作,心靈上暫時逃離現實的嚴酷,激發了我們對藝術多樣性和無界限的思考。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