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頎功淬磨,塑者長生。7月8日,“塑者頎功——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展”于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開幕。

頎功淬磨 塑者長生
塑者頎功。頎,修長之意,佳貌之意,生機勃勃之意。頎功即充滿生機之功。
2018年1月,我在《國美之路雕塑卷》的序言中寫道:“中國雕塑歷史悠久,人文淵藪,既有深遠的歷史傳承關系,又有延綿的實物遺存可尋,躋身世界三大雕塑傳統之一。但現代意義上的雕塑藝術及其教育在中國卻未滿百年。它始于西學東漸背景之下的新文化運動,始于受著西方藝術教育思想引導下的現代學院的創立,始于我們有幸引為先驅的一代國美的創建者們。”1928年春,西湖孤山羅苑舉行國立藝術院開學典禮,在對面的照膽臺的一處平房,誕生了中國第一個雕塑藝術系。這第一系的建立,拉開了中國現代雕塑帷幕,聚集了李金發、王子云、劉開渠等第一代的開創師者,培養了曾竹韶、王朝聞、蕭傳玖、王卓予、沈文強等一代代名師,并開渠引流、傳播蘊新,帶動了整個中國的雕塑藝術的高等教育。這第一系的先驅者們跬積而為中國雕塑現代教育事業的早期的集體家照。
歲月蒼海,塑藝江山。九十六年過去,第十四屆全國美展雕塑展區落腳西湖。值此中國雕塑的時代盛會,中國美院同期舉辦國美雕塑藝術展。撫今追昔,情懷深長,我們將這曾經第一系的今天的承續者們的藝術匯聚家山,賦先師拳拳敬心,應國展殷殷呼喚,集國美頎頎塑功,展今朝莘莘勠力,各類創作盡獻于此。
今日時代,雕塑舞臺好不熱鬧。聲、光、電俱集,波普、動漫風紛呈。新時代的雕塑品格何在?數媒濫觴之時,雕塑的本體何為?這儼然是曾經的中國雕塑第一系的賡續群體的集體問卷。
新時代的雕塑品格首先體現在宏大而誠摯的人民意識。人民倫理是馬克思主義文論的核心追求。“人民”概念的提出,是二十世紀現代中國的重要事件。它的誕生經過了復雜的話語轉換,承載著不同時期的內生涵量,擔負著如何定義中國革命、如何定義歷史創造者的話語任務。今天的“人民”,聚焦于生活大地上的勞動者,聚焦于時代延綿畫卷上穿梭往還的生動者,聚焦于被現代人民之光所深刻照亮的活生生的人。國美的塑者們首先受著這種意識的深刻塑造。大廳里撲面而來的是二一工程《偉大斗爭攻堅》的巨塑上的六十七具人物頭像所組成的陣列。這些面龐剛強勇毅,渾厚粗獷,眾志成城,抗心獵獵,如潮如云,扣動人心。這是在疫情最嚴重的日子里創造出來的。國美塑者將疫情的磨礪淬化為生命的磨礪,進而升華為創造的磨礪。在一樓的圓廳里,匯聚著《攻堅》和《烽火歷程》的創作泥稿,如若塑者塑煉的現場。這個現場爐火正濃,塑影忡忡。其所展示的不僅是歷史題材的宏大創作,更是歷史現實、歷史真實所包涵的思想煉場,是塑者作為主體面對歷史、面對人民情往興答的激情熔爐。
1933年,劉開渠先生旅法回國,前往看望蔡元培先生,同座的魯迅先生說:“過去只做菩薩,現在該是輪到做人像了。”一語成箴,一代代國美的塑者以大地為塑臺,以塑刀為筆矟,以人民造像為己任,塑造了一尊尊人民的塑像,立于大地之上,聳于代代歷史的記憶之中。一樓方廳正是這樣一個塑像的歷史長廊。這里有半個世紀之前的東方塑像的經典,有改革開放后卓然躍起的一代代表之作,有眾多早期巨塑的泥稿,有課堂汗水跬聚而成的人體塑像。“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行走在塑稿與塑像的叢林中,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某種譜系的邀約,某種經典的邀約,某種歷史追懷的邀約。
濃郁的人民意識鑄煉著人,鑄煉著塑者本身。這種塑煉起來的品格如火的熾熱,如石的堅強,如刀砍斧鑿的塑磨,如鋼澆鐵鑄的淬煉。二樓的方廳正是幾組國美塑者的不同意格的凝風之作。它們中有造型飽滿而雄強的人物塑像;有場景式的歷史巨構;有關于雕塑藝術關系的倫理思考;有雕塑語言的自省自審的清醒詰問。塑煉的品格在這里發散而為不同價值倫理的顯現,其內在卻都以語言的自省與深化,熔煉作品,淬磨本心。它們像一條條路,匯成一代塑者的蔚然大觀。
今天的雕塑品格還體現東方雕塑傳統的創造性轉換。國美歷代的塑者們始終心懷中國造像藝術的精神。他們一方面踏遍祖國大地、尋訪傳統造像的遺跡和原址。另一方面,深入民間,深入中國特有的材質世界。在他們那里,東方不是一種符號,而是一種與生命的源頭相應和的自信與堅守。這種自信和堅守深入到塑者以勢塑形,以線抒情的塑造之中,深入到各種麻絲、陶燒、文字、園林的實驗之中。二樓的圓廳集中展示這種實驗的軟性塑品,展示發生在社會前沿之中東方精神再造的影像現場。在城南的最葵園藝術中心,本次國美雕塑展的重要組成《塑造東方》同期推出。那里的作品生動地展現了在東方性雕塑旗幟下,充滿山海情懷、草木精靈、時尚意趣的創作生面,樹立起根植于時代生活大地之上的圓融飽滿的東方性的美的表達與精神高度。
雕塑的品格又突出地表現在青年塑者的先鋒視野之中。三樓相對逼仄的空間,卻展現著國美雕塑的少先力量,蘊藏著今日塑者在機器時代、數字時代頗為宏大的敘事轉向。這種轉向兼具突出的光電材質的趨新性和對于生命本源的嚴肅思考、兼具前衛實驗的創新之力和雕塑本體的厚重表情,深深地鑄煉著新一代的轉型之功。
在美術館的地下一層,六個雕塑系的工坊乍然呈現,金、石、陶、木、纖機動裝置五張大平臺上,呈現著滿滿的材料實驗的小品,帶著火的熱量,金屬的冷毅,木與陶的溫度,纖維的多彩表情,灼灼含光,熠熠生輝。旁邊的幾個小空間,有如煉化的密室,展現青年塑者的獨特修煉,最具塑功頎頎的生機。
塑者塑造山河史,造像造化東方詩。我們真摯地亮出“塑者頎功”,來向全國美展雕塑展,向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十周年,向廣大的觀者致以敬誠。
許江
2024年7月4日






本次展覽由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美術學院主辦,由中國美術學院美術館、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承辦。展覽時值第十四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作品展在杭州舉辦,中國美術學院特地為此奉上一場作品歷史橫跨近百年的雕塑展。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藝術大事記(橫屏觀看)
1928年2月1日,國立藝術院(中國畫系、西洋畫系、雕塑系、圖案系)第一次招考新生。在國立藝術院分部孤山照膽臺的一間平房內,設立了中國第一間雕塑教室,中國現代雕塑教育由此開始。此后,西子湖畔聚集了李金發、王子云、劉開渠等中國現代雕塑第一代的開創師者,培養了曾竹韶、王朝聞、蕭傳玖、王卓予、沈文強等一代代名師,并開渠引流、傳播蘊新,帶動了整個中國的雕塑藝術的高等教育。
96年后,全國美術作品展覽雕塑作品展來到西子湖畔,中國美術學院同期舉辦的雕塑展聚集近百年的雕塑作品,展現雕塑的品格和塑者的堅守。作為“杭州雕塑日”三大展覽之一,與全國美展雕塑作品展和最葵園藝術中心“塑造東方”平行的“塑者頎功”分6個板塊,展出中國美術學院的雕塑作品150余件。













其中,“淬煉”集中呈現中國美術學院雕塑教學與研究的實驗基礎和跨界意識,并匯集在青年藝術家的作品中。“塑神”和“追懷”,展示了中國美院雕塑與中國現代雕塑和社會歷史的交織歷程,其中包括中國現代雕塑開創師者和代代名師之作,以及“烽火藝程”和“攻堅”兩個大型現場。“凝風”“覺華”分別展現塑者的巨構深思和浩茫追問。“少先”板塊則精選了年輕學子有關時代之思的新視野。

《蔡元培頭像》 1951年
劉開渠

《劉伯音頭像》 1961年
蕭傳玖

《馬頭教具》 1975年
傅維安

《冬季草原》 1985年
張克端

《魯迅坐像》 2008年
潘錫柔

《林風眠坐像》 2020年
班陵生

《攻堅》 2021年
中國美術學院創作團隊
本次展覽旨在通過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藝術近百年的創作呈現一條主線,即從劉開渠、程曼叔、周輕鼎、蕭傳玖等拓荒者,到王卓予、沈文強、潘錫柔等堅守者,再到曾成鋼、楊奇瑞、龍翔、李秀勤、王強、張克端等等繼承者以及更晚的后輩所代代傳承的特質:勤于思考、勤于探索的專業精神,保證了雕塑的創作始終保持著活躍性和實驗性;尊重傳統,遠離藝術風潮的干擾,更純粹地研究雕塑藝術本質的問題能;尊重藝術個性,包容差異性,注重個人體驗;更重要的是保持對現實的關注,反映生活、反映時代、反映活生生的人。
展覽以六個板塊,將九十六年的歷程和塑功頎頎的生機,獻給今日的觀者。



塑者塑造山河史,造像造化東方詩。同日,“塑造東方”雕塑藝術邀請展在最葵園藝術中心開幕。展覽聚焦“雕塑的東方性”主題,匯聚中國美術學院各個學院及國內知名藝術家作品。展出的作品既有東方傳統媒材的當代化用,又有東方造型理念的當代轉譯,還有當代藝術的東方性關照。








展覽之意在于通過生動的雕塑創作體現國美塑者對于東方性雕塑的追求,展示中國美術學院視覺東方學的學術理念下東方性雕塑充滿山海情懷、草木精靈、時尚意趣的創作生面,以樹立根植于時代生活大地之上的圓融飽滿的東方性的、美的表達與精神高度。





總策劃
許江 高世名
學術顧問
楊奇瑞
項目顧問
余旭鴻
項目總監
班陵生 鄭靖 余晨星
策展組
劉瀟 寇樹德 張鐘萄
展覽協調
夏商周 蔡可成
作品協調
錢云可 劉元捷 黃燕 陳漢 阮悅來 張浩光
宋春陽 劉嘉琛
展覽助理
章獻 惠干源 陳芷豪 尹寶
張文權 凌志翔
燈光設計
何異藝 劉奕希典藏管理竇亞杰 趙怡宣傳推廣中國美術學院宣傳部融媒體中心攝影常德軍公共教育朱羚制作協調張順禮 方凱視覺設計風和日例藝術物流特銳藝術服務參展藝術家劉開渠、楊奇瑞、沈海駒、韋天瑜、班陵生、陳道坦、陳漢、程曼叔、仇世杰、達榴生、傅維安、高照、李金發、劉杰勇、黃燕、龍翔、李秀勤、劉元捷、孟慶祝、潘錫柔、錢云可、施慧、沈文強、沙志迪、湯守仁、王建武、王強、王泰舜、王卓予、蕭傳玖、許江、余晨星、葉慶文、應真華、朱晨、曾成鋼、朱培鈞、鄭靖、張克端、周雷、趙明、周輕鼎、翟慶喜、翟小實、鐘兆鼐、《攻堅》創作組、《烽火藝程》創作組、蔣雨龍、曾朝煒、王晨一、湯治澄、林哲正、錢晨、劉易、王凱、章獻、陳偉、宋春陽、石冰、金亞楠、應歆珣、陳芷豪、寇樹德
石刻木雕實驗室、陶塑與金屬鍛焊實驗室、編織藝術實驗室、數字纖維實驗室、機動裝置實驗室
塑造東方——雕塑藝術邀請展
主辦單位
浙江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中國美術學院
杭州市高新區(濱江)黨委宣傳部
承辦單位
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杭州最葵園藝術中心
中國美術學院東方雕塑藝術研究所
杭州白馬湖生態創意管委會
展覽地點
杭州最葵園藝術中心
藝術總監
許江 楊奇瑞
學術策劃
班陵生 鄭靖
執行策展
陳漢 朱晨
策展團隊
陳偉坤 任峻 崔忠秋 林巳琦
視覺設計
陳孟琦
制作協調
方凱
參展藝術家
許江、楊奇瑞、龍翔、施慧、李秀勤、于小平、張克端、劉正、周武、管懷賓、周雷、孟慶祝、林崗、班陵生、鄭靖、余晨星、翟小實、朱晨、陳漢、章之珺、錢云可、沈烈毅、陳濤、趙明、汪正虹、吳昊、施海、鄭聞卿、黃燕、應歆珣、許嘉、劉元捷、熊開波、彭倩、付巖、金亞楠、安之堃、許超奇、黃瀾越、陳偉坤、鄭晴川、任峻
據悉,“塑者頎功——中國美術學院雕塑展”將持續至8月6日,“塑造東方”雕塑藝術邀請展將持續至9月6日。
來 源 |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
文 字 |周 慧 陳舒婷
編 輯 |倪義臣
責 編 |劉 楊
審 核 |方 舟 鄭 靖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