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隨著6月1日中國美術學院畢業展的盛大開幕,一場關于藝術、生命與自然的深度對話也隨之展開。本次畢業季以“世界樹”為主題,不僅吸引了廣大藝術愛好者的目光,也引發了人們對于藝術與生命之間聯系的深入思考。卓克藝術網這次線下采訪了國美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系的何紅舟教授。他將從畢業創作課、學生創作、線下展覽、畢業等話題切入來談自己的看法與認識。
受訪人丨何紅舟(國美繪畫藝術學院油畫系教授)
采訪人丨朱夢雅(卓克藝術網編輯)
采訪時間丨2024年6月11日
何老師您好,我們看了“林中路”,您對今年的畢業生作品是否滿意?
何紅舟:作為老師,我深感欣慰于同學們在畢業展中的付出。整體來看,有些同學的表現尤為出色,但也有些同學在某些方面稍顯不足。特別是在油畫這個領域,盡管與往屆相比,這次的整體水平相當不錯,但仍有部分同學盡管付出了努力,作品仍有提升的空間。這是我們必須正視的現實。
然而,令人欣喜的是,從社會的反饋來看,這次的畢業展整體上比往屆更受歡迎,尤其是比去年有了明顯的提升。我想,這可能與同學們在題材選擇上的獨到眼光有關。他們選擇的主題更加貼近當代年輕人的生活和情感,更容易引起共鳴。這種對題材的深刻把握和獨特偏好,使得他們的作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我堅信,這些同學在創作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以及他們對題材的敏銳洞察和獨特理解,都將為他們的未來藝術之路奠定堅實的基礎。我期待著他們在未來的日子里,能夠繼續發揮自己的才華和潛力,創作出更多優秀的作品,為藝術界注入新的活力和創意。

展覽現場
展覽里有很多傳統繪畫形式的作品、也有探索表現形式以表達主觀情緒為目的的作品,您認為那種類型的創作比較重要?
何紅舟:從我個人的視角來看,無論是表達主觀情緒還是偏向傳統的寫實繪畫,它們都與現實生活的感受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主觀表達,我在油畫系第四工作室的畢業生作品中看到了明顯的體現。這些作品不僅深入探討了各種觀念,還在繪畫形式上進行了多種嘗試和實驗,展示了創作者們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和探索。
而當我們談到寫實類的繪畫時,這些作品主要集中在我們油畫系的第一工作室、第二工作室以及第三工作室的部分作品中。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對現實世界的細致描繪和對事物本質的深入挖掘。它們通過不同的手法和技巧,將觀者的視線引導到那些可能被忽視的細節和角落,讓我們重新審視和認識我們周圍的世界。
無論作品是哪種風格,我們更關注的是其表現的水準和藝術水平。我們不會因為個人喜好而偏袒某一種風格或作品。只要作品能夠展現出創作者的藝術才能和獨特的視角,我們都會給予肯定和接納。因為藝術是多元的,它包容各種形式和風格,每一種都有其獨特的魅力和價值。
展覽現場
在畢業展中,是否有印象深刻的作品?
何紅舟:在評審繪畫學院的作品時,我們設立了金銀銅獎的評定標準。繪畫學院學術委員會和我本人都堅持一個原則,那就是確保每個專業方向都能有一個金獎作品。油畫、版畫、壁畫、綜合繪畫四個專業方向,都涌現出了優秀的作品。
作為油畫系的教師,我著重談下對從油畫系畢業展的看法。這次獲得油畫系畢業展金獎的作品還是很引人注目。它表現的是基層醫生日常的生活景象,生動地描繪了農村基層醫生的工作與生活。這個作品的選題叫做“及時雨”,畫的是畫家的家庭生活,父母都是鄉村醫生,作品深刻地反映了鄉村醫療的境遇、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醫生與患者之間的情感紐帶。
在畫面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無論是看片子的醫生還是望向輸液瓶的小青年,都捕捉了生活中的生動瞬間。主題“及時雨”既象征著醫生對患者及時的幫助,也反映了國家對農民醫療改革所帶來的實際福利。畫家巧妙地將個人家庭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以小見大,從日常生活的小切口展現了時代的大變化。
從藝術水準來看,這幅金獎作品在繪畫技巧上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寫實能力出眾,形象塑造生動,筆調輕松自然,整體色調把控得當,展現出了畫家精湛的繪畫能力和較高的藝術修養。
當然,我們也看到了油畫系許多優秀的銀獎和銅獎作品。這些作品同樣體現了畫家們對生活的深刻洞察和獨特的藝術表達,有的作品還反映了大眾消費時代的生活景象,為我們呈現了豐富多彩的藝術世界。

吳俊巖作品《及時雨》
最近各美院畢業展的網上熱議都很高,尤其央美的畢業展,飽受爭議,您是怎么看待網絡上的這些評價?
何紅舟:在自媒體時代,每個人都有發聲的機會,可以從各自的角度對學生的創作進行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聲音是不可避免的,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然而,在我看來,央美的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擁有他們獨特的視野,他們的藝術實踐往往涉及對西方現當代藝術創作的思考方式和材料運用的借鑒。這種借鑒,在我看來,是他們表達自己對生活態度、看法和視角的一種方式。
當然,這種借鑒和表達有時會受到一些爭議或批評,甚至會形成所謂的“網絡暴力”。但我認為,這種“暴力”對孩子的成長并不利,它可能會傷害到他們的創作熱情和自信心。因此,我們應當避免在網絡上形成這種不健康的氛圍。
藝術評價總是主觀的,這種主觀性也反映了不同的價值觀和立場。當我們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件藝術作品時,可能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這是可以理解的,也是藝術評價的多元性所在。
在教學過程中,我始終認為藝術創作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需要引導學生關注社會、關注生活,從中汲取靈感和營養。同時,我們也要反思教學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系,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藝術素養和創新能力,這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和探索的問題。

展覽現場
那您認為現在的學生在這個學習階段還有什么需要改進的嗎?
何紅舟:從我個人角度看,同學們在創作中的表現似乎有些局限。今天上午我們召開了一場關于教學創作的研討會,旨在深入探討創作過程中的一些關鍵問題。許江老師,作為中國美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的主任,也特意出席并為我們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
在仔細思考后,我發現同學們在表達生活時,往往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缺乏更深層次的體察和觀察。他們似乎沒有真正深入到生活一線,去感受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人與事。這種局限性在創作上表現為題材選擇的狹窄,以及對生活內容的把握不夠深入。
我認為,對于藝術家來說,認識、表達自我不僅僅是個人的事情,更需要從社會關系和歷史背景中尋求靈感。在藝術史上,每一個藝術家都是在特定的歷史和文化背景下呈現自己的作品。如果我們完全拋開這種歷史和社會背景,那么我們的創作很可能會陷入迷茫,失去方向。
同時,我也注意到有些同學在創作中過于依賴形式上的模仿和借鑒,而忽視了作品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思考和意義。這種表面上的模仿和借鑒,往往無法真正傳達出藝術家的情感和思想,也無法讓觀眾產生深刻的共鳴。
因此,我希望同學們能夠更加注重對生活的體察和觀察,從更深層次上挖掘生活的內涵和意義。同時,也要在創作中注重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讓作品具有更加深刻的內涵和意義。這樣,我們的創作才能夠更加貼近生活、更加真實感人。

展覽現場
那對于今年的畢業生的未來規劃有沒有一些建議?
何紅舟:其實,我一直以來都是這么認為的。當我們談及畢業生,我總是會向他們提出一些建議。對于我們所熱愛的繪畫事業,或者更廣泛地說,在藝術道路上,我總是強調,研究生畢業后,至少要堅持五年。這五年,是建立在畢業創作基礎上的,是對自己藝術追求的深化和拓展。
我們都能看到,有些同學在繪畫的過程中,尤其是在畢業創作的階段,開始逐漸明確了自己的藝術方向,盡管那條路可能還有些模糊,但已經有了明顯的方向感。然而,如何真正走通這條路,還需要后續的不斷努力和實踐。
因此,我總是強調,畢業后的五年是至關重要的。這五年里,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去完善自己的技藝,去實現自己的藝術理想。但同時,我也明白,生活總是第一位的。我們不能為了藝術創作而忽視生活的其他方面,導致家庭負擔過重。
所以,我希望每一位同學都能在堅持藝術追求的同時,也保持對生活的熱愛和關注。要有足夠的自我認知和判斷能力,明確自己的方向,同時也關注生活的平衡。這樣,我們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
// 部分作品展示 //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