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訊 | 沉默的形狀——趙培智個展
日期:2024-04-01 10:34:50 來源:中國國家畫院
資訊
>展訊 | 沉默的形狀——趙培智個展

承辦單位
協辦單位
藝術家
趙培智
策展人
馮 兮
開幕式時間
2024年4月6日 15:00
展覽時間
2024年4月5日—4月23日
展覽地點
南京藝術學院美術館4號展廳
前 言
“沉默的形狀”是藝術家趙培智本次展覽的題目,表達了他近幾年繪畫背后隱含其中的多個指向。如果“形狀”作為繪畫描述人與世界認知的修辭,“沉默”則是將這一修辭返回人世間的具體路徑,既是蕓蕓眾生面對生活的實在“面孔”,亦是遺存在心性和自覺中對于現實的不甘,置身于命運的矛盾之中,所承受的無奈與掙扎。代表沉默也是一種勇氣。趙培智的繪畫,同樣有著對有所指向的沉默人群的表達。人這一具象的主體,始終是趙培智面臨現實生活所描繪的對象,同時也是創作所塑造出繪畫語言的“形狀”。他的畫面,大色塊在排列中彼此的擠壓,存在著某種相互流動的體積質感,像某種活著的力量,來自于自然,也來自于內心的期許。身體的“表情”是僵硬而木訥的,夸張的四肢與形體,在畫筆的變形之下顯得粗壯有力,隨著動作的變化,暴露出人物的樸實與筆意的“笨拙”。肩膀與上臂連接處的隆起,是趙培智將人物的身體進行變形刻畫的關鍵,肩膀是人體的重要平衡與支撐點,刻意的隆起使人的姿態失去身體的平衡感,好像駱駝的兩個駝峰,使得看似不平衡的身體與動作,有了新的體態表述的邏輯,以及視覺和造型的特點。身體是行為的預設,在趙培智的筆下,身體是一面誠實的鏡子,照射出勞動者日常所積蓄的能量和質樸,而這一切隱蔽在身體的變形之中,躲藏在沉默的表象之下。展覽劃分為“誰的面孔”、“一個人的世界”、“有馬的生活”、“沉默的樣子”四個互為關聯的結構,像四塊即將合成的拼圖,分別講述藝術家趙培智通過沉默的四種樣式,進入對個體與集體、精神與物質、現實與理想的思考。當沉默被賦予多重的形態和意義,繪畫會成為討論現實的一則注腳,在無言無語的世界,感受人性的純粹與復雜,展示了沉默與吶喊、矛盾與和諧相互作用的景觀。同時,趙培智的繪畫,選擇家鄉新疆的人物、景致和動物等熟悉的形象,以及對城市生活中種種困境的思考,共同作為思想表達與知識生產的參考。家鄉,如流淌在血液中的是一種永恒的情感,仿佛是一位操著滿口濃烈“鄉音”的老者,正在吞下一盤醇正的羊肉抓飯的少年,隨時哼唱一曲塔吉克民族的情歌的少女。生長的土地上孕育出的情感,與城市現代化生活高速的發展,兩者間不同生長的軌跡,卻共同經歷了大時代下集體的停滯與沉默。在趙培智的筆下,帶有明顯新疆特征的人物形象,有著顯性而獨特的地緣屬性,同時帶著現代城市生活的焦慮與不安的狀態,形成了培智鮮明而獨特的繪畫內容與結構。當四塊拼圖形成展覽語言的筋皮與骨骼,由語境構建出的語意,共同拼合成“沉默”所能呈現的“形狀”
趙培智
1971年出生于新疆,1995年畢業于新疆師范大學美術系,2004年于法國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院進修。現為中國國家畫院油畫所所長、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油畫藝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油畫學會理事兼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當代中國寫意油畫研究院副院長兼學術委員會秘書長。作品曾參加第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并獲第十一屆全國美展金獎、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銀獎,第三屆全國青年美展獲優秀獎,參加第九、十、十一屆中國藝術節全國優秀美術作品展,第七屆北京國際美術雙年展等展覽。作品被中國美術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大都美術館、山東美術館、內蒙古美術館、遼寧美術館、江蘇美術館、大芬美術館、李自健美術館、湖南美術館、武漢大學等藝術機構收藏。
部分展覽作品
《羈旅·庫科西魯格》
220cm×340cm
2023年
《雜技》
210cm×90cm
2022年
策展人

馮兮
凡注明 “卓克藝術網” 字樣的視頻、圖片或文字內容均屬于本網站專稿,如需轉載圖片請保留“卓克藝術網”水印,轉載文字內容請注明來源卓克藝術網,否則本網站將依據《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維護網絡知識產權。
掃描二維碼
手機瀏覽本頁
卓克藝術APP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