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嶺南草木,觀靜謐詩意 —— 對話劉寧

近日,“寧——劉寧山水畫作品展”在廣州高劍父紀念館成功舉行。期間,廣州日報記者現場對藝術家劉寧本人進行了采訪,以下是訪談內容摘錄。
廣州日報:您曾在央視從事舞美設計工作7年,這段經歷對你的國畫創作有哪些影響?
劉寧:做舞美設計重視對視覺的表達和呈現,這一段經歷對于我國畫的創作影響非常大,促使我去思考,如何將西方繪畫的視覺藝術融入國畫的當代表達,“西為中用”,在此基礎上,吸取能夠為傳統文人畫所接納的西畫技巧,比如,在作品中,我融入西方的平面構成、色彩構成、設計意識,將山川、田園提煉為幾何形構,以簡約的局部造型和豐富的整體組合構成視覺上的對比,將古典青綠山水的色彩之美加以現代的轉換,以提高中國畫的表現力。

廣州日報:這次展覽展出了很多以樹木為題材的作品,您出生于北方,現在生活在嶺南,對于這一題材的創作,有哪些體會?
劉寧:這些以樹木為題材作品都是我來到廣東之后創作的。在來到廣東之前,我生活在北方,也去了祖國西北、西南不同地方寫生,但來到嶺南之后,嶺南的一草一木刷新了我對它們的認知。這里的樹木枝繁葉茂、四季常青,有的枝干茁壯,須根伸展的,藤蔓交錯,還有的樹干與墻體相依相偎,雖經數十年、甚至百年風雨依然巋然不倒,見證滄海桑田。
像這次展出的6米長、2.4米高的《歸》,就是基于自己在廣東不同山野體驗生活、寫生速寫的強烈印象而創作完成,畫的就是古樹們相互依偎,生長向上的情境,樹林深處隱約出現的光亮和廟宇,則象征著希望和寧靜。
我的藝術創作其實最想表達的也是這樣的一種純粹、干凈、安寧的精神境界,像樹木一樣靜謐、質樸,像自然一般寬廣、博大,這是我熱愛嶺南的樹木,熱衷于表達它們的原因。

廣州日報:看到你堅持深入學習美學等理論,這對于創作與表現山水畫有哪些滋養?
劉寧:我一直把意境的追求作為山水畫的靈魂,并選擇從美學的角度去探索意境的奧妙。所以,無論是對古詩文論等國學的研習,還是接下來要去北京大學做訪問學者,繼續深入學習中國美學,都是希望自己的畫中有詩的情思、詩的意境、詩的遐想。在我看來,作為一個畫家,首先要有自己的理論體系,才能支撐自己的創作,這就如同創作的中心線,關系著、牽引著所有作品的立意與展開,怎么才能形成這條線,這就要不斷構筑自己的理論體系,要不斷去學習。也因為它和創作是相輔相成的,我也希望這些與美學相關的理論學習,能夠讓我的畫立意更出新更多彩,意與境合、情與景會,給觀者以豐富的美感。




皖公網安備 34010402700602號